李昕悦
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工具。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不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剖析、重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赛项中的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组委会提供的是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在对不熟悉的教材进行分析解读、设计教案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性。本文将以“用计算机画画”一课为例,按照“解析、重构、延伸”三个步骤,让教材为学生所用。
解析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一种充满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首要任务就是深刻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有了较深入的感受和体悟,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驾驭课堂,完成教学。
在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的活动3“用计算机画画”这节中,主要有四个教学步骤:了解“画图”程序、绘制心中的理想家园、添加文字、编辑图形。在笔者使用的苏科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小学三、四年级学习的内容。笔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人教版教材分为初级中学(三年制、四年制)教材和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两种,而“用计算机画画”这节属于初级中学(三年制、四年制)教材。该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以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
通过教材中的任务设置可以了解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画图软件的使用,包括启动退出程序、保存新建文件、利用工具箱中各工具进行绘制,并能够使用编辑工具对图像进行编辑。然而,教材更多地关注画图软件中工具的使用,知识点较为零散,任务间缺乏关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保证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前提下,课堂中能通过一条主线串起诸多零散的知识点,而非单纯地讲解知识点,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构。
重构教材,一切为了学生
重构,即重新构建。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要让教材成为充满诱惑力和吸引力的学习资源,就需要设置恰当的情境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立足课本,放眼未来。对于授课内容,教师应该大胆重构,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把新思想、新技术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计算机画画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即利用画笔、橡皮、刷子等工具在一张空白的画布上进行基础绘制,再利用复制、旋转、扭曲、添加文字等工具进行优化,最终完善作品,达成教学目标。基于这一认识,笔者选取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大白作为绘制目标,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学;另一方面,大白的形象简单,容易绘制,学生不会有畏难情绪。
为了将知识点更自然地融入绘制大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流程进行精细设计。首先,在工具栏中简单罗列出绘制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工具,如形状工具、橡皮擦、颜色填充、颜料盒、调整大小工具、扭曲工具等。其次,依据大白形象的需要,合理选择部分工具进行教学。对于个别工具,如放大镜,可在教学中需要使用时进行讲解,而不用将该工具单独讲授。再次,学习工具的顺序与教材不同,学生不用再逐一学习每个工具,只要在完成不同效果时能选出合适的工具即可,这样的学习显然更有意义。
重构教材但不能偏离教材,教材中第三步“添加文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因此,在大白绘制完成的基础上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修改大白表情。笔者不仅在该环节讲授修改大白的眼睛、嘴等部位,进行创意设计,通过增加文字介绍,完成了“添加文字”的内容讲授(如图1)。该环节教学任务不仅使学生复习了复制、粘贴、橡皮、刷子等工具的使用,还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延伸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教学的基础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提升目标。因此,教师应当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延伸,充分挖掘教学任务的设置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中的价值。
“用计算机画画”这节课的教学,完成大白形象的绘制和文字的添加后,其实就已经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但此时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模仿教师的层面上。而修改大白的表情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之上进行简单的创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不同的动作、别样的道具,都可以成为创意的元素。因此,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笔者增加了“绘制你心中的大白”环节,学生可以在完成大白形象的基础上,设计别具一格的大白形象,完成由模仿到自主创意的转变。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评价反馈阶段,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生们进行着思维的交互、智慧的碰撞,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得以升华,教学主要流程如图2所示。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方法
1.以教材为导向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对于教学而言,“宗”即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总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重构。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实际需求,适当调整教材内容以及教材的编排顺序,选取适合学生的素材,处理好教材的局限性和学生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及方法也应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之前,要对学情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学情”即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情进行预判,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使教材更适合于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材及教学内容中来。
3.紧跟时代步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更新速度更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快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紧跟时代要求。
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上,同样要求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来丰富和完善教材,弥补教材中的不足。在进行教学资源的选择时,教师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立足学生的未来发展,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呈现梯度教学
教材的重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即使在同一个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较为明显。因此对一节课进行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而且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这就需要有梯度地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初步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学生模仿为主。学生通过模仿、练习,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第二个层次以探究、创新为主。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拓展延伸,发现更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从而满足求知欲。这样的分层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的学生得以充分发展才华,提升信息素养。
总之,要真正做到灵活、恰当地运用教材,教师应当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导向,对教材进行合理地重构、延伸。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的空间,我们的课堂也会因用好、用活教材而活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