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创造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出发,并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体验了数学的本身价值。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有效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我们就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应用性和广泛性。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与学生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题材,创设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研究交流等途径,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当然很多例题的设计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题材,只要我们稍加组织整理即可创设出生动的数学生活情境,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产生研究数学的强烈需要,从而将学生的思想集中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了装饰教室需要买花边的生活情境:“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就要来到了,我们班要召开新年联欢晚会,不少同学设计了这么多漂亮的方案(展示同学们设计的作品)。”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去购买花边,怎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呢?引导学生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把枯燥乏味的长方形周长计算问题情景化为购买花边的实际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内化。
二、借助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当前生活化教学是数学研究活动本身的需求,也是现实生活本身的需要。我们应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出发,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价值数学的兴趣。有价值的数学,既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又是个体自身发展所必备的。既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有帮助,又对学生的智力训练有价值。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学习新知识,已成为当前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每个学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及储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确实要重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一方面重视与日常生活、现实空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注重与学生自身知识基础相联系,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出发。例如,简便计算236-145-55,可让学生采用“超市购物的经验”来理解:妈妈带了236元钱上超市买衣服,一件上衣145元,一条裤子55元,她怎样付钱?最后妈妈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一共用了200元,最后还剩36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规律。同时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
三、回归生活实践,促进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都有,无处不在,学以致用这是数学的基本原则。把社会生活作为数学的大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的运用性。
我们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真正让“数学”与“生活”携手,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例如,在学完统计与概率后,就让学生回家搜集一周家里用塑料袋的信息,加以整理后会看到什么结论?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过的知识,返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补充课堂内的不足,使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上可见,用生动有趣的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研究、积极尝试、交流互助、大胆猜想、寻找规律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主动挖掘身边的数学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善于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