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015-11-02 12:06王治高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5年9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评价

王治高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从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角度来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发展,成为普通高中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常青一中”)以国家课程纲要、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学校办学方向、育人目标、课程需求和现实基础,整体设计并创新实施新课程改革,构建自主课程体系。

革新学校课程体系,推行课程选修制度

在全市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分析学校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培养目标、文化传统、学生特点和教师优势的基础上,决定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整体设计能满足学校发展定位和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并开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为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发展从源头上破除瓶颈。学校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构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6+1+1”课程体系。通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调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结构,使选修课的课时数在总课时的比例达到25%。

“6+1+1”课程体系中的“6”(40分钟标准课时,每天6节)主要安排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和必选课程,培养目标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打好共同的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第一个“1”(50分钟长课时,每天下午1节)主要安排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培养目标重在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学有所长。第二个“1”(50分钟长课时,每天下午1节)主要安排综合活动类校本选修课程,按照社团、兴趣小组、学生特长方向(音乐、体育、美术及传媒等)或其他的组织形式进行活动。这一部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不同的发展方向,提供适宜学生的课程,最大限度促进他们各自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分类培养。

为保障选修课程最大程度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遵循“双向互动、两轮选修、体现多样、凸显个性”的操作策略,积极稳妥推进课程选修。首先由学校课程委员会在征求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并发布校本课程选修指南,学生依据校本课程选修指南进行第一轮初选试听,根据试听结果进行第二轮选报志愿,最终确定本学期的选修课程。学校实施“双向互动、两轮选修”选课机制的目的是充分保障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整合学校课程资源,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要实现培养模式多样化发展,需要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可行的选课制度、“走班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严格的学分管理制度,甚至弹性的修习时间等等,这其中的核心就是要建设丰富多彩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选修课程。因此,学校将课程开发作为改革试验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实践中我们遵循“以生为本、多方开发、公开招标、择优选用”的策略稳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程开发主要有以下六个阶段:学生意向调查、向全校教师进行课程招投标、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评标确定入选课程、组织教师深度开发、发布课程选修指南、学生依据课程选修指南进行选修。

目前,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培养需求陆续开发出了四大系列的校本课程。一是素质培养课程,课程由“文明与礼仪”“演讲与口才”“国学”三大模块组成,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交际能力和人文底蕴,让学生成为现代文明的合格公民;二是学科拓展课程,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发展目标,打破现有的行政班级,执行差异化教学,实施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辅导、分层考试、分层评价;三是兴趣拓展课程,课程主要通过周三的社团活动进行,目前成立了涵盖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综合实践等方面近30个社团;四是特长培养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对音乐、体育、美术、传媒等方向的学生独立安排课程,实施分类培养。

改变课堂组织形式,实施选课走班制度

当前,单一、同质化、固化的教学系统与不断丰富的课程种类和课程资源及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相对固定的行政班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同时“选课走班”不是简单的分层教学,而是建立在丰富多元的、可选择的课程基础之上。

基于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和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学校坚持“走班授课、全程指导、多维检测、适时调节”的原则,大胆尝试实施学生“选课走班”制度。在学科类拓展校本选修课程中,学校打破班级界限进行走班教学;在综合实践类校本选修课程中,学校打破年级界限进行走班教学。同时我们建立了由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学科指导组、备课组和任课教师四个层次的课程实施组织保障体系。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各层次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式,保证课程开发、试验、监控、调整、完善等方面健康发展。学期末,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将组织学科指导组对校本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对相应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对深受学生喜爱、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帮助的课程将予以沿用;对于暂不受学生欢迎,或者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将进行调整或建议重新开发。

创新师资建设模式,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学校要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和“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目标,必须改变教师同质化的发展现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有个性、懂个性、尊重个性,其次是教师要有教授学生的专业技能。基于原有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师资配备显然已无法适应目前的学生培养需求,为此学校采取了“内部开发、专业引进、借用外力、整合资源”的策略打造校本选修课程教师团队。一是立足于内部开发,充分利用本校有特长的教师承担校本选修课程。在校本选修课程实施以来,有英语教师承担毛线编织课程,化学教师承担纸艺花卉课程,物理教师承担羽毛球技术课程等。二是通过引进专业教师满足校本课程开设和学生培养的需求。2015年,学校在原有师资基础上又引进美术教师、传媒教师各2名,进一步强化特长培养课程的师资力量。三是通过“借用外力”的方式弥补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师资的不足。一方面通过向社会高端人才“借脑”,依靠区域内教育资源和社会人才,建立“校外脑库”,以教育顾问、指导教师等身份参与校本选修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以联合办学的模式“借用外力”,拓展校本选修课程的深度和广度。2012年5月,学校联合湖北楚天卫星广播电台开设了传媒专业课程,为致力于在传媒方向发展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与平台;四是通过整合资源的形式弥补学校办学资源不足。2014年3月,学校与武汉教育电视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教育电视台的人力资源和专业资源为传媒专业生的培养创建更高的平台。

改革课程评价制度,激励学生个性成长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就是因为他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杜威也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在于给人发现他的天赋并训练他有效地利用这种天赋”。教育的目标也应当有多样性,对他们的评价也不应该是程式化固定不变的。

为消解单一评价制度对实施自主课程的不利影响,学校遵循“立足发展、注重激励、师生参与、多元立体”的原则,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将欣赏教育的理念渗透到课程评价之中,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和历练的载体,整体构建评价学生的标准和办法。一是完善管理和评价体系,全面实施综合评价。打破原先固定单一的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模式,通过评价主体和评价维度的多元化构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指标、主体、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二是创新课程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引导教师使用广泛的评价策略和方式来保证学生的持续发展。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我们还采用了作品展示、汇报演出、参与赛事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素质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升、个性得到彰显。一年一度的英语文化节、社团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美术作品展等都成为学生展示成果和进行评价的载体和平台。

(作者单位: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林云志)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