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荣
学校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本着以人为本思想、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凝炼和提升出“建桥”教育理念——构建学生和谐发展的生命桥。
构建润心的“明德桥”,立德树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校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先。学校建构润泽学生身心的“明德桥”,养正少年心。通过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仁、义、礼、智、信”的营养。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形式,如绘本、吟诵、吟唱、表演、创编,深入学习《弟子规》《增广贤文》《三字经》《论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每学期设立2.5万余元“传统美德奖学金”,助推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
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品行,在学校里也会懂得承担责任。我们的校长助理——学生智囊团,走访、调查学校各项工作,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学校管理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形成书面的改进建议,并与校长进行交流。小助理们在参与学校管理过程中树立了主人意识,实现了自觉成长。
构建优雅的“通心桥”,环境养人
优雅的校园环境会在无形中滋养学生的心灵。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人文与科技并重,整体建构“一馆”“两展”“三廊”“四心”“五苑”。
一馆——桥小天使科技馆,内设各种先进的科学设备,供学生自由探索,让他们在体验中了解现代科技的原理;两展——“两项展示”:学校发展史展示和师生作品展示,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空间;三廊——“三个主题长廊”:习惯养成长廊、“诗韵合璧”传统文化长廊、民族特色文化长廊;四心——“四个中心”:康体测试中心、心灵驿站中心、国学经典中心、科技活动中心;五苑——“五个主题苑”:悦读苑、科技苑、棋艺苑、艺术苑、耕作苑。学校力求让学生们学得舒适、玩得轻松,让每个景观都彰显个性,让每一幅作品都触动心灵。
构建自主的“探索桥”,课程育人
学校确立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和学校的特色发展需求的课程观,以学校科技传统特色与人文素养的润泽为起点,打破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边界,整体规划基础课程、延伸课程、融合课程“三维课程”,建构了“建桥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重基础,是以国家课程的高质量、校本化实施为主,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生活经验的形成和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式的培养路径。例如,语文“大阅读1+n”教学,统合了五大教学课型,为学生的延伸性学习提供了保障。
延伸课程是以国家课程为根,进行各学科间横向沟通、纵向延伸的开放性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衍生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趣与兴趣。学校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国家课程进行拓展延伸,与“节气与文化”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开展综合性的科技实践探究活动;学校还编写了科技校本教材,成立了未来工程师、航模、海模、建模等20个科技社团,使每一个学生体验探究科技的快乐和成功,培养与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融合课程体现的是无边界、无空间局限的多样化学习,具有包容性、综合性,彰显多种课程的相容性,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让学生穿越课堂学习的壁垒,利用地处首都机场周边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开设“走进首都国际港”课程。带领孩子走进首都机场,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英语口语交流的能力。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助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构建成长的“启思桥”,课堂自主发展
课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血脉。学校不断探索“对话—分享式思议课堂”的构建,构建“启思桥”。
“思议课堂”突出“四点”评价:兴趣点——是否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方法点——是否掌握学习的规律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辐射点——是否辐射带动更丰富的学习;价值点——是否体现思维品质及情感发展,从而实现“四让”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受到关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
“建桥”教育就是要建构学生多元成长的路径,尊重个性、体现包容、见证发展,创建“引桥”,汇聚“主桥”,最终实现培养“健康、诚信、智慧的生命人”的育人目标。
编辑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