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是一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课程的有效实施,必然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评价?
为此,我实施了“设计与制作”主题活动。首先,选择不同的评价项目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其次,提炼出哪些项目适用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哪些适用于学生自评或互评,哪些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通过“设计与制作”主题活动,我总结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评价的原则和标准、形式和内容。
评价的原则和标准
1.参与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对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即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的某些环节,是否主动、积极参与。
2.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3.过程性原则。评价的内容集中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和能力养成,而不是仅仅针对得出的结论,即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
4.多元性原则。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标准的多元和评价形式的多元。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也可以是校外辅导员和旁观者。评价的形式有口头评价和量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方案,表现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
5.激励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和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和实践,激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 发展性原则。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也应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一个标准,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
评价的形式和内容
通过制定评价表来细化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项表现。该评价表包括三个层次的套表,分别为:贯穿于主题活动的总体评价表、在各个活动阶段的教师用评价表及学生用评价表。这三个层次的表格从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
活动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例如,在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选择上,要评价学生选择的主题或活动项目的意义、学生在主题或项目选择和确定中的作用;在活动方案的制定方面,要评价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活动方案本身的合理性程度、活动方案的具体化程度等;在活动的执行方面,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式、参与实际情境的深度、资料搜集情况等;在活动的总结方面,要评价学生的活动报告、成果或产品等。
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例如,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学生思想意识方面,如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等。
该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重过程、评价主体多元化、淡化量化评定。评价方式有教师口头评价、量表评价和学生口头评价、量表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体现在评价操作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的有机结合。淡化量化评定则主要体现在摒弃百分制的量化甄别法上,采用优、良、合格、再努力不同表现层次的评定法。该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更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活动过程的思想。
我将上述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贯彻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使其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应该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使评价方式更灵活、多元,促进课程的实施和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
编辑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