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北京高考的一系列新变化
1.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导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5年北京高考各科试卷均体现出中学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各科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试题比例增加,明确了学科教学要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
例如,语文的阅读文章,选择了以印刷术为主题的非连续性文本,考察阅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作文1为“假如我与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生活一天”,实际上拷问的是学生的价值观、英雄观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英语的完形填空题,讲述一对母女与邻居化解矛盾、和睦相处的故事,体现“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主题则与中国民间传统活动划龙舟、传统捏面艺术相关。英语不再仅仅是语言运用的考查,更渗透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文综的历史卷,在世界文明视角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汉语的发展演变特点;撰写“灿烂文明、红色记忆”等主题文化实践活动推荐词。理综卷今年同样成为了弘扬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阵地。例如,化学第六题以古代科技发展史为载体,选入火药使用、酿酒、铁的冶炼等内容。
2.注重学生的母语素养和阅读能力
本次高考尤其注重学生的母语素养,加强了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各学科试卷的阅读量增大,数学、理综亦是如此;除文字阅读之外,还注重考查学生读图、读表的能力。
语文阅读总字数为8500字,通过精简题干和增加阅读内容等方式,阅读量共增加2300字,首次出现长阅读。此外,语文的出题方式,直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例如,微写作1让学生在四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加以介绍,暗含要完整地阅读名著的要求。理科科目试卷则出现了长题干,考察学生在母语情境中提炼获取信息的能力。
此外,高考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还体现在对原始数据、图表的解读能力。例如,数学(文科卷)14题,创设某校高三全体学生参加期末考试的情景,并用图显示某班学生的语文成绩、数学成绩与总成绩在年级中的排名,要求学生依据对图表的分析答题。理综的生物,以坐标图呈现实验结果,将科研论文转化为素材,让学生从全新的素材和结果中提取并加工信息,再进行思考或推理。
3.关注生活与热点前沿,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注生活中的问题,关注时政热点和科技前沿,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次高考所释放的又一重要信号。
语文微写作2,让考生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陋习,写一封劝说短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是否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文综则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热点,设置与时事政策内容相关的考题,例如,党和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迈向“制造强国”等战略。 理综卷更突出科技前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第11题,选择化学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消毒液,以及化学与其他交叉学科的热点问题;第27题以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创设问题情境,使考生思考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中的作用;生物卷以乙肝防治的乙肝疫苗为背景,选取学生生活中的医学预防、保健事例等等。
4.应试色彩减少,力求展现学生的思维品质
2015年北京高考处处体现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视与考察。
首先,开放性的主观试题比例增加,应试色彩减少,高考成为了学生能力与个性特点的展现平台。例如,语文的微作文与大作文都有更多选项,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质、能力、特长进行自主选择。
其次,注重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向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视野和生命体验、对生活的观察和个性化思考的平台。例如,文言文阅读提供两种解读观点,要求学生辨析不同并做出个性化的赏析,答案无对错,考查的是学生思维的宽窄、认识的深浅、思维路径和探究过程;大作文2“渗入灵魂的热爱”,力求让学生展现禀赋与个性。
再次,重视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等能力。语文微作文2,要学生以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抒情文字,考查发散思维;文综第38题,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连接把自己变成了一种新的更强大的物种”这一观点,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否赞同,并用哲学原理说明理由,最后要结合材料等知识,以“互联网时代的公民与政府”为题写短评。总之,高考题设计了不同思维广度与深度的试题,或要求学生评价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或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考查学生谋篇布局、归纳演绎、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强调科学实验探究能力,以及严谨灵活、大胆设想、质疑推理等能力。例如,理综的第19、21题以及第28化学填空应用题,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与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类比设计能力、反思能力和对实验结论的不同角度开放性总结演绎等科学探究能力;第21题,创设学生在家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情景,考察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是否有利用身边实物设计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与习惯。
高考对课改与教学的新启示、新要求
2015北京高考是课改新政精神和北京市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全面体现,高考新气象,呼唤教育回归本真,跳出应试的窠臼,让学生思维活起来,关注学生实际获得。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启示与要求。
1.学科教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开展深度学习
各学科都应做到突出本学科的育人价值,积极承担社会教育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整合学科教学内容,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英语语言运用和英语思维的训练,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的能力,让英语成为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意味着忌形式化以及对知识点一鳞半爪地介绍,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民族文化精髓与内涵,树立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落实“一十百千工程”,引导学生具体了解百位中外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格等。
2.阅读要广度与深度相结合,读写一体
各学科都要成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
语文阅读教学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内容可涉及文、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经典原著,还应囊括优秀的时评、社论,培养学生对身边典型的、热点事件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积累,涵养独特的情怀、视角;注重系统地、研究性地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发散思维。英语学科的阅读教学,应注重阅读内容的人文性,可包含达到现阶段大学英语水平的阅读文章。理科类学科也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英文原版论文不仅仅能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对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是一种培养和提高。
此外,教学力求做到读写一体,以积累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提高学生表达的逻辑性。例如,指导学生撰写科学有序的读书报告,并相互交流;指导学生写评论,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说理辨析能力。
3.引领学生关注生活,走入社会大课堂
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回归生活。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智慧的能力;让生活中的科学、时事热点等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注重其个性化生活体验的积累与思考。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积极利用大学、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关注最新科技成果,进行社会实践,开展体验、合作、探究性学习。
4.呼唤学校革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课改
一套课程体系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新高考呼唤各个学校构建更立体、更丰富、更具个性的课程体系。这将是巨大的挑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学生提供定制化课程;依据自身特色与优势,开发特色课程;加强纵向学段间的衔接贯通与横向学科间的融合,培养学生知识融通的能力,打造融合课程;深入开展实验教学、主题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等。
此外,要转变评价方式。评价落脚点当为学生的实际获得;以课标、学科改进意见为新的评价标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考试大纲;评价学生,要打破唯分数论,评价方式要多元化,注重过程性、学生个性;评价教师与教学,要关注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与引导,关注其是否依据认知规律,重视学法引导等。
2015北京中考释放哪些变革导向
1.试题难度降低,凸显中考的义务教育验收功能
本次中考降低了试题难度。首先,考试取消了难度系数0.2的题目,低于20%的学生能做出来的难题不再出现,偏题、怪题不再成为考生的“拦路虎”;此外,物理的计算量下降,英语则减少了让学生感到有阅读障碍的科普文章、说明类文章等。
试题难度下降,凸显的是对中考考试性质的再定义:淡化选拔性考试的特质,体现义务教育的验收功能,让中考成为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展示平台。评价本质上是要提升学生的信心,而不是强调学生间的差距;不过早给孩子定性,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这,也正是义务教育的根本追求。
2.重视学科基本素养,考得宽而活
首先,与剔除难题相呼应,本次中考突出的是学科的基本素养,注重考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和基本观点。其次,考查面宽。不仅仅涉及学生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还囊括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即学生九年学习的积累。例如,英语更加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语文涉及汉字书写、常用字、词、诗词的积累运用,以及语序、修辞、标点、成语等必须掌握、积累的知识点等。最后,本次考试的试题设问方式更灵活。例如,语文试题图文并茂,有书法作品、匾额的图片,更有连环画、示意图等。
这样的信息导向意在指明,中考的应试性质将逐步淡化,针对应试的答题模式和套路不再吃香。初中阶段的教学,要把握住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加积累,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关注生活,强调学科实践能力
本次中考,各科试题的选材、情景设置,更多的是从生活中来,关注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的能力。
语文的情境作文,设置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倍感亲切,有话可说。例如,情境写作2让学生写出参观某座博物馆或纪念馆之后的收获,以及是怎样获得收获的;大作文1以“对话”为主题,依然从生活中来,考查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经历,表达个性化的生活体验。英语的阅读文章选题更具教育性、人文性、趣味性,更贴近生活。阅读A篇: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季节特点;C篇:讨论如何参观博物馆;D篇:iPad对教学的积极影响。此类主题的文章,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没有陌生感。
理科考试尤其突出知识点在社会实践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情境设置更生活化,涉及对生活现象的解释等方面内容。数学的实际应用题数量,由原来的4题上升为11题;第8题以中国建筑艺术瑰宝——故宫的景点分布平面图为载体,考察坐标的意义和应用。对于京城的孩子而言,这样的考题在厚重的文化底蕴中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感到熟悉而有趣。物理考学生国歌放一遍需要多长时间,鸡蛋的大致重量;此外,还有学生走进科技馆、天坛等场所的事例。化学以连环画形式记录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一天,以参观为线索,把食品中的营养素、服装用具等生活用品的分类、矿石化学成分及工业用途、资源回收利用和安全常识等问题联系起来。
4.注重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015北京中考的另一突出特征就是“活”,而“活”不仅体现在设问方式和给学生选择自由上,更体现于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例如,语文的作文题,要求续写科幻小说《超级智能住宅》的结尾,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注和考察;数学第26题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经验规律,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样的试题呈现一定的开放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自己总结并提炼和表达观点、看法;物理第37至40题是实验设计类题目,同样具有开放性,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5.阅读量增大,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高考变革导向一脉相承,本次中考同样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各科试卷的阅读量增大;与此同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首先是试卷阅读量增大。这次中考,理科试卷阅读量尤为突出。数学以传统典籍《九章算术》的文字引出方程问题;物理则出现大段阅读,以科普文章《探海神器——“蛟龙”号》为阅读材料,阅读文字量已超千字;化学则出现各类图形、图表、连环画和实验装置图、生产实践的工艺流程,体现对阅读能力的另一方面——读懂图表的能力的重视。
语文和英语学科重视阅读更是题中之义。本次中考,语文首次将名著阅读放入阅读板块,其他阅读内容还包括课外文言文、科幻小说和议论文;重视“红色经典”的阅读:选取小说《红岩》展现革命烈士宁死不屈、为理想献身的片段,考查学生是否了解片断所描写的相应烈士;情境写作1要求学生作文介绍阅读名著的经验等。这些变革,无疑在向我们传递这样的信息:读书要静下心来去感悟;作文更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思考,模式化作文已行不通了。
其次,各科都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语文将其融入基础知识、阅读板块和作文中;物理的知识题部分有天坛回音壁原理的相关知识考察;数学对“轴对称”知识点的考查以剪纸文化为例。另外,还出现清明小长假为背景的材料,融入天坛、园林等人文文化。
中考变革带给教学哪些启示
2015年北京中考,题量之多、命题之活、取材之宽、改革之大,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本次课改的力度与决心。中考“变脸”,更多的是对学生实际获得的关注,是教学新方向的指引。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注重基础知识积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的教学,要牢牢把握住初中阶段属于打基础的阶段这一特性,注重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了解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和基本观点;同时注重开拓学生的知识面,重视学科知识的积累,注重小、初衔接与学科间的融合,而不要仅仅局限于考试说明范围。
例如,语文要关注考试说明之外、学生所应知道和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文学素养等;数学教学应摒弃单调记忆和机械运算,着重引导学生养成数学思维;英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外,课程资源要广泛而丰富、地道,贴近学生生活;多给学生补充课外的阅读和听力,逐渐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等。
2.面向生活与社会,重视实践性的学习
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体会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实验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首先,要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体会和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多关注学科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转化和应用;走进社会大课堂,扩展课外学习方式,多逛博物馆、科技馆,落实“一十百千工程”。从家庭到社会,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天堂。例如,对化学而言,知识本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开启生活化课堂和开放式学习,有助于增加切实体验,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数学要培养学生将数学问题灵活转换于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要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扩展学习空间,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科技馆、科研院所。
其次,物理化学等科目,要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和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能激发学生兴趣,强化探究意识。实验探究类教学活动,要突出开放性、严谨性、科学性,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
3.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广泛阅读
中考所释放的改革信号明确指示:学会阅读学习应成为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扩大阅读面,势在必行。
语文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素养的主阵地,要率先落实课标“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强调阅读名著和课外文言文,积累阅读体验,提升人文素养;英语不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语言地道的课外阅读文章;理科科目的教学也要重视阅读学习,尤其可以多读科普类的文章,既提升阅读、分析能力,又能增进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4.各科要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是各学科都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衔接点,开发和整合学科教学内容;可依据优势和特色,开发个性化德育课程;进一步落实“一十百千工程”,拉近学生与传统典籍、中华英雄儿女的距离等。
鉴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个性特质,当下许多脸谱化、形式化、模式化的德育教学模式收效甚微。应当开展丰富生动的体验式课程,让英雄更“接地气”,给学生更多参与和体验的机会,以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心灵,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养分。
栏目编辑 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