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2015-11-02 04:17张晓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科内容传统

张晓玉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学段、各个学科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作为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语文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是渗透传统文化的关键学科。《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指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导教师寻求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弥补现有教材中经典内容严重不足的缺陷,切实提升语文教学的品味和质量。

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1.以“优秀”为基本导向,细心甄别精华与糟粕

在教育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传统文化”前面的限定词值得关注,那就是“优秀”。传统文化根源于农业文明的古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宗法宗族观念,其中所蕴含的等级和伦理观念与现代文明也有较为深刻的冲突。对此,我们虽不必闻之而色变,但也需要以批判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这些暗疾进行甄别,教会学生辩证分析,反思评价。

2.要与教学内容有内在、有机的关联

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但传统文化内容繁多、良莠不齐,因此,在融入渗透时要注意选择与所讲授内容有内在关联、能相互佐证或能在相互辩驳中加深理解的内容。例如,在讲到屈原的《离骚》时,可以适当融入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但不必将各地风俗甚至韩国的端午节都拿来做详细的论述和比对,聚焦于端午节源于人民对屈原的尊敬和爱戴即可。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要尽量围绕明确的主题,不要太宏阔。另外,在相关问题的设计上,也要尽量具体,不宜过于笼统。例如,有的老师在学生听完《卧龙吟》之后,问学生“通过这首乐曲,你对传统文化有何了解”等。这样的问题过于宏阔,会让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注意渗透内容与方式的适切性

适切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渗透内容的适切性和渗透方式的适切性。

渗透内容的适切性。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段渗透适当的学习内容。例如,若要在小学阶段渗透关于《道德经》《庄子》的相关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慎重。一般情况下,可用儒家思想立其根本,根本确立后,再用《道德经》的智慧和谋略来使之更圆融通达。另外,《论语》《孟子》在小学高年段渗透会比较好。

渗透方式的适切性。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兴趣,尽量采用读绘本、讲故事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在盎然的兴趣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初中关注语言的具体应用及效果,应对与目前教材中的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进行延伸拓展,进一步打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高中则要特别突出传统文化内容的思辨性,融入古代哲学、政治、历史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思想,品评人物。

4.在文学性的基础上凸显文化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功能。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文学的思路来进行,着重于引导学生分析欣赏字句修辞之美,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语文教学同时也应该是一种文化浸润,需要在关注文学性的同时关注其文化性。例如,在讲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篇章时,可以融入《朋党论》等文章的学习,结合文学作品去探析作者的政治观与哲学观,分析这样的一种观点如何影响到其人生选择及处世风格。文化的分析可以超越对文本的孤立的认知,深入了解欧阳修的思想及其成因,能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其在文学及文化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和方法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让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得益彰呢?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嵌入传统教学环节

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的环节,每节课都抽出大约5到10分钟的时间来学习相关内容。比如,以“每日故事”的方式融入。传统经典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让学生从《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读物或其他传统文化读物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每节课(当然也可以安排在课前)抽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讲给同学听。语文学科改进意见要求学生学习楹联,而古代很多的楹联本身就蕴含着故事,如状元解缙小时候与曹尚书的对联故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小学生了解楹联知识,会让他们感觉趣味横生。当然,这种嵌入的方式比较质朴,不算是真正意义的融入,主要适用于小学阶段。但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学生会受益良多。

2.引入吟诵等传统教学方法

吟诵是古诗文特有的读书法,也是古代私塾教育基本的教学法。吟诵是对诗文的反复玩味、品鉴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了诗文的声音,以一种自然浸润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体味诗文,进而理解其中所寄寓的细微曲折的情感,让学生在深刻的情感共鸣中体悟先贤的智慧和精神内涵,并涵养提升自身的品格修养。这样的教学口传心授、圆润通达,具有直观而切实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在古代诗文教学中吸收借鉴吟诵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用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来承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是学科渗透传统文化的一种更自然、更有机的方式。

当然,吟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教学,它是一种以声音为主要手段、以诉诸感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声音来深入理解并切身感受诗文涵义,是一个教师点拨、学生自学的反复反馈过程。教师只有了解这些特点,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另外,开展吟诵教学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最好是采用现代汉语语音来进行的普通话吟诵;要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需求对传统吟诵做适当革新,同时也要认识到,吟诵教学只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运用。

3.融入传统知识内容

在诗词文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专题探究。可围绕教材中所学古诗文的内容及作家进行专题式的拓展和探究。例如,可以围绕杜甫《登高》的学习,开展以“写秋”为专题的阅读和探究,将古今这一主题的名篇收集在一起,比较、领悟不同作家在描述同一主题时的不同风格。也可以开展以作家为专题的探究,将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收集在一起,比较其不同时期文风的变化等。另外,也可引导学生以某部典籍为专题进行拓展,如《论语》专题、《诗经》专题、《史记》专题、《三国演义》专题等。这种方式主要适合初中和高中。对这些专题的学习,可以在阅读之后让学生展开辩论,并通过微写作记录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在现代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与现代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一切传统都曾经是现代,任何的现代都有着历史的回响。因此,可以在小说、戏剧、散文等现代内容的讲解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台湾中山女中的游千惠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让今人与古人对话,让古典与现代相互阐发、相互印证。例如,她引导学生将金庸《天龙八部》的“卷轴上既绘明步法,又详注易经六十四卦的方位,他熟习易经,学起来自不为难”等文字与孟子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资之深;资之深,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相对照,让学生理解学习要左右逢源,要将所学融会贯通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如,在讲沈从文的小说《丈夫》时,将其与孟子的“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联系起来。这一现代题材的小说与孟子的表述形成了一种互文性,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在面临尊严的问题时,生计也可退居其次。这种现代内容与经典精神的贯通,拉近了学生与经典的距离,使经典与学生的生命、人生际遇发生重要关联。

在西方名篇的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东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轨迹,呈现出比较鲜明的差异,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也有着诸多的一致性。随着现代西方各种社会问题的不断凸显,东方文化对现代文明的价值和作用也将会不断得到凸显。但是,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充满了敬仰,对本民族文化却知之甚少,中文表达能力差,在各种跨文化的交流中缺少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底气,已成为令人堪忧的事实。要改变这种现状,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视为相互的借镜,在彼此的对照和分析中更好地辨识和分析各自的特点。例如,在讲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可适当引入关汉卿的《窦娥冤》或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作品,引导学生探究中外剧作家思想深处所共有的对人情的洞察和对人性的悲悯。在中外戏剧形式的差异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长,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更好地建构起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优良品格。

猜你喜欢
学科内容传统
【学科新书导览】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超学科”来啦
主要内容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