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构成语言》课程初探

2015-11-02 02:41武小锋
艺术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规律动画形式

武小锋

《形式构成语言》课程初探

武小锋

“动画风景速写形式构成与表现”课题是我院动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中的一种尝试与探索。以往,我们的基础课程模式可能只是美术高考训练的简单延续,而美术高考的确是帮助学生们提高了一定的塑造形体的能力,然而对于塑造画面的能力,以及主动表达的能力,我们的学生无比陌生。 美术高考的速成模式虽然在降低了艺术院校门槛的同时,提供了大批人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但是,最糟糕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消磨了我们对待艺术的真诚,消解了画面本身及艺术本体的魅力。 我们的学生迫切地需要给补上那一课,补上那真正重要但大家又无比陌生的一课。 作为我院动画专业的学生,也的确经历了这种认识方式上大转变的痛苦,最终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了这种痛苦之后的成就。

构成基础 形式语言 本质规律

绘画永远绕不开“画什么”和“怎么画”这两个问题。

普通观众在看一幅作品时总是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辨识画中之物上。 如画中分别出现了什么东西,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等等,或者是画中出现了什么情节,这个人在干什么,那个人又在干什么,等等,诸如此类,乐此不疲。 可我们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我们怎能也和普通观众一样只关心这些?

内容固然重要,但艺术本体的实质追求更多的永远是在形式,整个艺术发展史可以说是不断对形式语言探索的演进史,动画专业虽说已划归到戏剧与影视学,但也绝不例外。对于动画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的基础课,我更愿意将传统教学中的造型基础拓展为造形基础,虽一字之差,但涵义迥然。这里的“造形”既涵盖传统的塑造形体问题,又提出了新问题,即创造新形式与新形象。 在这里,绘画已然不是了“什么”,而成为“怎么”。

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怎么画”之后,就自然地遇到了除了对内容题材的展现和对形体的塑造之外的另外一个基本问题形式构成问题。

我们在面对复杂对象,通过绘画手段表达感受时,首先需要抛开对物象概念和形态的习惯性认识,以抽象和几何的眼光重新审视眼前的所见,还原一种简单的“看”;还需要充分调动画面中的一切对比因素,熟练掌握平衡画面,并能使画面变得精彩丰富的技巧;更需要忘却以往习惯性的方法和模仿的本能,从当下新鲜的切身感受和真正的创作需要中,自然直接的演化出新的绘画手段和方法。这些都是对形式语言的探索。而当我们尤其是面对风景写生时,由于造型的复杂程度较人物写生简单很多,因此我们更需要把关注塑造形体转化为关注塑造画面,也就是画面构成。 形式语言和画面构成往往共同协调,产生了美的本质规律。

图1 点线面的构成

图2 对大师作品的图式分析

图3 锻炼用抽象元素组织平衡画面的能力

图4 在生活中发现线的形式美感

图5 优秀学生作品

图6 优秀学生作品

动画作品中无论是静态图像,还是结合了入镜出境的动态规律,最终都要落实到以4:3或是16:9,或是其他任何比例的画面中。内容和镜头是在讲故事,而画面本身则是在讲述美的规律。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动画学习的基本问题,而我们此次课程即是要着重解决后者问题,也就是希望通过“动画风景速写形式构成与表现”这门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动画创作中主动地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来构建画面。

基于动画艺术的影视本体特征,若要追溯构图规律的本源,很显然动画源自电影,电影源自摄影,摄影源自绘画,而动画又具有很强的绘画性,因此这几个基本的视觉艺术形式在构图规律上直接或间接的具有一致性。但一个很大的差别在于,电影和摄影的构图主要在于“取景” ,而绘画和动画的构图则主要在于“布局”。

点线面和黑白灰是形式语言的最基本要素,就形式美的层面来说,我们对画面的布局无非也就是在布局这些要素罢了。

而这些形式语言的最基本要素永远都不可能是独立和绝对的,它们通过对比相互转化。 比如点也可以被看作是很小的面或是很短的线,线也可以对比成为很窄的面,面也可以以很宽的线或很大的点的形式呈现(图1)。 而像大小、长短、粗细、深浅、干湿、浓淡、曲直、软硬、聚散、虚实、疏密、缓急、细致与粗糙、平衡与律动、变化与统一等等这些画面对比原则便是指导我们去布局的根本规律。

前面我们说过需要还原一种简单的“看”,对于没有经历思维转变以及还存在观察障碍的学生来说,这谈何容易。 要让学生认识到眼前的事物已不再是事物原本的固有形态,而是构成画面的点线面或是黑白灰的一部分,这的确需要一个过程。带着抽象眼光去观察,带着抽象意识去思考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进行一定的纯抽象形式的构图练习也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我们常常把经典的绘画作品用几何抽象的方法做构图的图式分析,分析的结果往往是把原作变成了一幅构图平衡的抽象作品(图2),换个角度来想,这个过程完全是可逆的,我们完全可以在不改变画面构成结构的前提下,给一幅构图平衡的抽象作品赋予具体的形象。因此,熟练掌握纯抽象形式的构图原则,才能使观察、提炼、布局具象图像的能力在根本上得到提高(图3、图4)。

在表现方法上,不管是选择复杂还是简练,都绕不开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画面对比原则,所有的丰富变化无不都涵盖在对比原则之中。 无论选择怎样的工具材料,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丰富这种对比变化。而我并不主张学生去特意学习某种工具材料的惯有的使用技法,而是真正把工具材料当成是一种表达的手段,这种手段从来就没有一种固定的程式,它会依我们每一次写生和创作的新鲜感受而变化着,会依我们每一个创作者对世界的不同认识而延续着,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使产生新形式和开创新风格成为可能,但仅仅是可能。 因为真正做到这一点,又更是谈何容易。

这次“动画风景速写形式构成与表现”课程不仅是要解决单个画面的问题,还要解决一组画面的问题,以及画面背后的想法问题。

我给学生提出了完整性、系列感、创作意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靠单幅作品就能名垂千古的“经典”艺术时期早已成为过去,在当今任何艺术家都得通过大量的系列作品才能向观众完整的展示自己的艺术面貌。我们要求学生把系列作品的创作切切实实当作一种创作需要,真正认识到你想要表达的东西仅靠一张两张不足矣,而只有大量的系列作品才能完整全面的展现你想要表达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对你想要表达的想法的不断强化再强化。

系列作品的创作还锻炼了学生统一协调一组画面的能力。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形象,比如各种不同形态的晒盘,或是门洞,或是屋檐,或是小巷,或是残墙;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元素,比如光影,或是线条,或是角度;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适合的方法,比如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结合,或是材料与媒介之间的结合,或是较为独特的造型方式;还有些学生靠一定的故事情节贯穿,展现出了一组类似分镜式的系列画面,等等。 最终通过创作系列作品,学生更清楚了自己要表达什么,他们很多时候不会不动脑筋随便坐下来看到什么画什么,而是会更加有目的性地去选择去取舍。(图5、图6)

其实在今天,我们下乡写生的目的早已不再是单纯搜集整理素材了,这部分功能早已被相机和网络取代。 我们更希望将以往下乡写生的习作性向创造性上转变,我们最缺乏的不是基础造形能力,而是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这次的作品也不是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能将这次课题的成果和收获用到最终的动画和漫插画作品的创作中,这将会是我们提升作品深度,提高原创水平的真正方法。

动画专业的基础能力在这次实践中显然得到了拓展,“对形式构成语言的把握能力也是基础”成为共识。 不久之后我们一定会看到,学生们用这项被忽视了太久的基础能力来完善自己的创作,最终定会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

猜你喜欢
规律动画形式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我的动画梦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