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一名旧警察的婚事
——几封北平和平解放前的家书
最近翻检旧藏,有几件是1948年前后,一名在北平市警察局当差的刘荣宝(三弟)与在河北唐山开滦煤矿税务处任职的大哥刘正斌的往来信件。信件中心内容是围绕刘荣宝筹办婚事的一些细节,核心问题是如何筹集资金、如何节省开支。当时,国民党政权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态势几乎已无法控制。警察和税官在当时虽然都处在特殊地位,但似乎也无计可施!一般平民百姓的生活就更是在饥寒交迫中熬煎了!
几封家书详细地记述了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柴米油盐、药品、家具以及婚庆服务等的具体价格,和物价飞涨的情势。
刘荣宝写给刘正斌的信
这几封信写得坦诚直言,通俗明白。字里行间充满了困惑、忧虑、无奈和无力的挣扎。我觉得不需要作更多的解读,只要把原信如实披露出来,和平解放前的北平市景——或可说黎明前的黑暗,便可一目了然!作为史料,只不知我们的档案部门是否存有如此详实且生动的案卷。
北平市警察局刘荣宝1947年1月31日写给在河北唐山开滦煤矿矿税办事处任职的大哥刘正斌的信:
大哥如鉴:
十二月二十九日接来函,已悉一切。所购牌桌够八成新,三十五万;椅子十五万。变卖面粉一袋,价款相抵。并何君送来国币一百万元照数收到。所嘱一切均照办理。前函提说亲事,业经对面相看,尚属相宜。已商议母亲大人同意。于二十八日特请来三姑姑相看,说好,于同日定妥。(女方住三眼井四十二号,姓白,系镶黄满洲旗人。父兄出外多年,并无音信,家中只母女二人,惟生活异常清贫,仅赖针线糊口,一日不能停顿工作 。故在此情形之下,催促速办。值兹物价一日一日高涨,当至紫房子打听结婚礼服用品等,据云如在当时定妥仍按 六(1947)年价目收费,如到七(1948)年度,价目再加上一倍不止。因在内一管界,志弟同去说,很有面子,按旧价七成折合收费。兹订于三七(1948)年一月 五日即腊月五日(星期日)举行典礼。所有以上两种关系,自应一切从俭办理。如在可能范围,可使用警局汽车、乐队,惟需用汽油若干自费购用及乐队赏钱自负,能又省一些。拟在交通饭庄茶点。大致这样计划办理。并望您如能在届时之前请下假来,可帮助弟计划办理,参与受礼更好。
三舅之面粉十(月)、十一(月)两袋送家一袋食用,弟之两袋半,变价二百余万,作为筹备一切之用。您所寄之款,母亲、三姑爷爷、三舅母各二万;铁英、大英、二英每人一万;给英儿做一大褂九万元;去棉袄、马褂九万。下余无几,留作日用。至于配煤一节,尚无确息。
和平解放前的北平,古老的皇城下等客的黄包车车夫们
大哥刘正斌1948年1月20日复三弟信:
接来喜讯甚为欣慰。一切开支用费应力求省俭,务要全盘详细计划。收支费用各有多少妥为预算,以免事后困难。
在紫房子所订礼服等项,是否有花车、乐队、照相均在内,所需费用若干已否定妥(据同仁云,先期预订仅交订费全价十分之一)。至如能借用警局汽车及乐队,仅付油费及赏金约需若干亦当预算。如为从俭起见,先期与局方妥为联络约订,以免与紫房子所定重复。在交通饭庄已否洽商预定茶点,需若干份,每份价若干,亦应妥为预算。先期洽商后临近期再定(一星期前)。
刘荣宝1948年1月12日致大哥刘正斌第二封信:
大哥如鉴:
九日有中德药房转高、康二君代与三舅母看病并带有配好专治咳嗽药剂一付,价售十二万。当付六万,下欠六万,望兄 送药房可也。
弟之婚事亦需选定如此。想已过成年之时,并无余款。事先并未求,兼以仓 办理,实感不易也。并望大哥无论如何,设法暂挪一时之款,以济燃眉之急。望兄接函后,十六号内因于需款何急,务须帮助一步才好。
刘荣宝写给刘正斌的第二封信
前函已述拟在交通饭庄举行典礼一节,并预备茶点及喜房等,唯恐需费款多。思维再四,拟改在家办理。主张不请人情。因至亲来家便利及院邻可简单吃面可也。现已借妥面粉一袋,预备届时食用。
报载由一月份调整待遇,如物价不再暴涨,生活能安定一些。乃生如能请下短假时,如来时想带来卫生绒裤一条。余容再谈。专此近安!
其中,x0、y0、z0分别为X、Y、Z的迭代初值,xin、yin、θin分别为X、Y、Z的输入值,zout为输出值。
和平解放前的北平卢沟桥头
荣宝 元月十二日
刘正斌接荣宝弟求助告急信后,又复一短信:
十四日来函已悉。弟之佳期在 ,需款干急自系实情,事前未及准备,促然办理实感不易。惟兄之困难已如前函所述,自抵唐后因时代环境 杂,往昔虽有旧识殊少接近,实无周转之门,且本市暗息高达百分四十五,且仅系商人往来,以有抵押铺保为限。再三思维毫无妙策,仅有致函作瑞兄之一途,望弟即持函前往并婉言详述日期迫切急需之情,或有借助之可能。
在这封信中,附有一纸便笺,即是为荣宝弟持之登门向友人作瑞兄求助所用。照录如下:
“敬恳者:因舍弟完婚期近家母函嘱资助藉尽手足之谊。诵读之下,无以应付。因本处经临费向系月中拨到,既不能提前发放,且无余款可支。弟在唐旧友多以散发各他方。又无告贷之门。迫在急需,思维再四唯有恳祈吾兄鼎力暂为周转二三百万元,以济燃眉之需。如蒙惠允即请掷交舍弟手中,不胜感激之至,并请于弟之元月分薪津内如(数)扣还。可否之处仍祈鉴谅。”
刘正斌回给刘荣宝的第一封信
在刘姓的家书中,还有一封署名“淑明”者写给刘正斌的信。从信中几处称谓判断,当是刘正斌的妻子所写。虽然内容与刘荣宝办婚事无涉,但信中所列日用商品颇多,价格更具体详细。对当时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了解更深刻了;对警察一家的喜事办成了事,更加理解甚至不免心生恻隐。全信如下:
淑明致丈夫刘正斌的信
刘正斌给刘荣宝的信,并附借条
母亲大人今日福体安康,英老爷近日公忙又偶受感冒,多日未来家中看望。
汝的美式呢帽亦于本月十三日送到家中。
函内所云米代金有消息及调整消息,如实现后请在可能范围内速寄家中为盼。
淑明书 三月十九日
对经历过旧社会的读者来说,文中所引家书所描绘的情景不会感到陌生,但年轻的读者无此体验,不免生疑。买45斤小米面和45斤玉米面,居然要花一百八十万元?那还要有钱及时去买,延迟几天,这一百八十万元或许就只能买一个45斤了!作为当时北平市警察局警员的刘荣宝,月薪两袋半面粉,变价两百余万元。猛一听简直是天方夜谭!
余生亦晚,但还是赶上了十年多的旧社会。至少有两点印象与家书所言相关,或可与家书互为印证。
一是当时我们全家十二口人,全靠伯父、父亲和叔叔哥仨的工资糊口。每到谁开支拿回钱来,祖母总是催着母亲和婶婶快去粮店买粮食。我几乎每次都跟着母亲和婶婶去背粮食。当时在粮店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又涨了!”
二是我们院里本来只住着我们一家,后来那间一直空着的小东屋,忽然搬进来一名警察和一名年轻的女人,这女人饬得花枝招展,奇怪的是她一天很少出屋子,更没见她出过院子,和我们家里人从没说过一句话。这一来此事成了邻里们关注的新闻。有的说是新婚夫妇,有的说警察另有家室,这是“外家”。有的老太太羡慕地说:“这女人会享福啊!要不怎么说有闺女嫁警察呢,一个月关饷两袋儿洋白面啊!” 警察发薪,不发现金而发实物,完全是为的应对物价天天飞涨而保护警察的利益。这是一般百姓望尘莫及的!
我父亲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在饭桌上曾当着我们几个孩子的面对全家人严肃地说:“那警察家的事,我们不要管,也不要跟邻居们瞎议论。别人说什么,我们甭听也不参加议论。”更奇怪的是,过了没几天,不知为什么警察和那女人悄悄搬走了,不知去向,连个招呼也没打。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