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黎源流地望考①

2015-11-01 10:20石朝江
关键词:东夷中土蚩尤

石朝江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苗民是中国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笔者在“重构苗族古史研究”中认为,东方夷人—九黎部落—三苗集团—南蛮、荆蛮—武陵五溪蛮—苗族,一脉相承。苗族早期历史谱系如下表:

苗族早期历史谱系

5 000年前左右,蚩尤所统领的九黎部落集团之归属,学界有“东夷说”、“南蛮说”。“东夷说”、“南蛮说”,都是套用了夏、商、周才形成的夏人居“中土”、夷、蛮、戎、狄处“四方”的“东夷”、“南蛮”而来的。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是,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时期,是蚩尤部落居“中土”,不是黄帝部落居“中土”,那时也还没有形成华夏。没有夏人居“中土”的事实,又哪来的夷、蛮、戎、狄处“四方”?我国学界包括一些主流学者,简单地以夏人居“中土”、夷、蛮、戎、狄处“四方”来划分中国各民族的族源和归属,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

九黎源流考

我们说蚩尤九黎源自“东方夷人”即“两昊”集团,是根据中国史籍记载而得出的结论。

《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官名,何故也?郯子曰:我知之……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名。吾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乌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自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

该史料记载即是说:秋天,郯子来鲁国朝见,昭公和他一起宴饮。昭公问郯子:“少昊氏鸟名作官名,是什么原因?”郯子回答:“他是我的祖先,我知道……太昊氏因为龙的吉兆而治理政事,所以设立官长就以龙名作官名。到我的祖先少昊挚即位时,凤凰恰好飞到,所以就由鸟而治政,设立官长就以鸟名作为官名。比如凤鸟氏,是掌管历法的官;玄乌氏,是掌管春分、秋分的官;伯赵氏,是掌管夏至、冬至的官……”顾颉刚考证说:“古代中国东方有个大氏族,名为鸟夷。他们以鸟为图腾,凡是鸟夷族或定居东方接受鸟夷文化的部族都说自己的始祖是从鸟卵里生出来的。”郭沫若考证说:“同太昊的传说相关联的是关于少昊的传说……这个部落最初可能是从太昊氏分出来。”[1]P111-113伍新福考证说:“少昊部落集团,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今山东境内,纪于鸟,以凤鸟为图腾。”[2]P234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少昊金天氏邑於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

《拾遗记》卷一:“少昊以主西方一号金天氏亦曰金穷氏。”

上述记载告诉我们,少昊之国在东方,建都于穷桑。王大友在《三皇五帝时代》中考证说:少昊氏是太昊氏迁徙到古黄河下游的一支。少昊氏的父系一族以太白金星为主观测星,少昊氏继承了这一天文学成果,因号金天氏。少昊氏母家皇娥为鸠鸟氏,以相风“重”,大风雨表为司职,是太昊家族世传,其后裔羲和、常羲,与少昊氏世代联姻,组成少昊羲常羲之国。少昊故地在今山东曲阜一带……[3]P344

《越绝书》:“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

《通志》:“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

《周逸书·尝夏》:“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

《龙鱼河图》:“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

《国语·楚语》注曰:“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上述记载告诉我们,蚩尤曾扶佐少昊治理地方,少昊衰落以后,以蚩尤为首的九黎势力发展起来了。蚩尤宇于少昊,就是蚩尤住在原来少昊的地方。蚩尤的势力很大,有兄弟八十一人,应是八十一兄弟氏族部落。

对此,伍新福教授作过专门考证:从活动的地域看,蚩尤九黎同东夷是重合的,即在同一个地域。《周逸书·尝夏》载:“昔日之初……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少昊即少皞,系太皞之后。‘宇于’即住于。其意应是蚩尤居住在原少皞的地域。《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皞氏居陈。”陈,今河南淮阳县境内。《春秋左传》注引杜预云:“少皞墟,曲阜也。”据此,太皞、少皞时代活动的地域,在今山东西部、南部和河南东部、河北南部黄河下游一带。蚩尤九黎部落是居在少皞氏的地方,当然是同一地区。[4]P219综观伍新福先生的系列研究成果,他在这里所使用的“东夷”,显然不是夏商周后逐渐形成的“东夷”概念。

我们为什么将“两昊”集团称为上古“东方夷人”,是源于范文澜和郭沫若两位历史大学者的考证。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居住在东方的人统被称为‘夷族’。太皞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长。太皞姓风,神话里说他人头蛇身(一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一族。陈(河南省淮阳县),相传是太皞之墟。春秋时期,山东还有任、宿、须句、颛臾四个小国,说是太皞的后裔。相传伏羲画八卦,按伏羲与太皞向来被当作同一个人的名号,事实上伏羲是指远古开始有畜牧业的一个时代,太皞则可能实有其人。”[5]P88我们不难看出,“居住在东方的人统被称为‘夷族’。太皞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长。”“陈,相传是太皞之墟。”“春秋时期,山东还有任、宿、须句、颛臾四个小国,说是太皞的后裔。”范文澜先生所指的是上古时期的“东方夷人”即伏羲太皞部族,不是华夏族入主中原后从夏商开始按地域和方位形成的“东夷”、“南蛮”、“北狄”、“西戎”中的“东夷”。伏羲画八卦,伏羲与太皞同一个名号,伏羲是远古开始有畜牧业的一个时代,这些都是有大量中国古籍资料记载的。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说:“太皞,号伏羲氏。据说:‘伏羲作卦’,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了……稍后的记载中说,从黄河下流到江淮流域是东夷和淮夷活动的地方,共有九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合称‘九夷’。传说太皞是风姓,应同九夷中的风夷有更直接的关系。风夷在夷人氏族部落中居于首要地位,因而太皞又是所有夷人想象中的祖先。”[6]P111-112

郭沫若与范文澜说的基本是一致的。范文澜称“居住在东方的人统被称为‘夷族’”,郭沫若称夷人,都没有直接用“东夷”二字,因为“东夷”是后来黄帝打败蚩尤、大禹打败三苗后的事。东方夷人、东方夷族即伏羲太昊时期,那时还没有形成华夏族,郭沫若特别强调说:“稍后的记载中说,从黄河下流到江淮流域是东夷和淮夷活动的地方,共有九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合称‘九夷’。”这稍后记载的“东夷”、“淮夷”共有九部、九夷,这应该是指华夏族入主中原后的事情。这九夷、九部应是上古“东方夷人”即伏羲太皞部族遗留下来的后裔。

综上述可看出,早于黄帝的太昊、少昊是同一部族的先后,与黄帝同时期的蚩尤是在两昊集团衰落后,在上古“东方夷人”的地方代之而起势力最强大的部落集团。蚩尤源自上古“东方夷人”的两昊集团,是后来南方苗蛮集团的祖先,不是蚩尤出自南方苗蛮集团。这有时间的先后问题。中国史学界(包括主流大学者)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这个间题。说蚩尤源自“东夷”忽略了蚩尤是苗蛮集团的先民,把两者割裂开来;说蚩尤源自苗蛮集团是把蚩尤生活的时代往后推了,蚩尤时代还没有南方苗蛮集团。

九黎地望考

我们前面考证九黎的源流,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九黎部落的地望分布了。“少昊金天氏邑於穷桑”。“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即是说少昊建都于穷桑,少昊衰落后九黎发展起来了,蚩尤所统领的九黎部落就住在少昊氏原来的地方。少昊建都的穷桑在今山东曲阜一带。此外,还有众多史籍记载九黎部落的地望分布:

《尚书·西伯斟黎》:“西伯斟黎。”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宗伯数赤狄酆舒之罪云:弃仲章而夺黎氏地。”杜预注:“黎氏,黎侯国,上党壶关县有黎亭。”

《左传·宣公十五年》:“秋七月……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杜预注:“狄夺其地,故晋复立之。”

《诗经·邶风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

《诗经·邶风序》:“《旄丘》,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修方伯率之职,黎氏之臣以责于卫也。”

《史记·周本纪》:“败耆国。”《集解》引徐广曰:“一作阢。”《正义》:“即黎王国也。”

《汉书·地理志》:“上党壶关县。”颜师古注:“有羊肠阪,沾水东至朝歌入淇。”应劭

曰:“黎侯国也,今黎亭是。”

《后汉书·郡国志》:“壶关县,在黎亭,故黎国。”

《说文解字》云:“(黎)……在上党东北”。

《汉书·地理志》说在“上党壶关县”。

《括地志》说:“故黎城,黎侯国也,在潞州黎城县东北。”

《磁平寰宇记》说:“蚩尤城在(安邑)县南十八里,其城今摧毁。”

《水经注》:“瓠河东经黎县故城南,世谓之黎侯城。”

上述资料大概只是记载了九黎部落联盟的中心区域,不是九黎部落联盟所占领的所有区域。且有的资料记载的可能还是黄帝打败蚩尤后,在山东地方还曾经建立过的黎国。我们重视的是,上述记载九黎部落地望分布都不在南方,而是在人们所说的“中土”、“中国”。

关于涿鹿大战前九黎族的地望分布,我们看历史学家考证的情况。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考证说:徐旭生先生曾列举三条证据,论蚩尤属于东夷集团:一、蚩尤居于少昊之地,其继任者也以地命氏称少昊清,而少昊属于东夷集团,故蚩尤自然也不能属于其他集团。二、数千年来,蚩尤虽是失败的英雄,却在山东西部长久保有烜赫的英名,反映了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关系。三、蚩尤是九黎君长,九黎是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氏族,从地域看,不能属于南方苗蛮集团,只能属于东夷集团。更有字源方面的证明,已如前述,所以“九黎”就是“九夷”,更确切地说应是后来古本《竹书纪年》所载九夷的前身。“于宇少昊”则说明少昊之地——今山东曲阜是这个强大的部族集团中央部落所在地。[7]P225

李学勤上述考证引用徐旭生三条证据,论蚩尤属于东夷集团,不属于南方苗蛮集团。我们认为,蚩尤属于东夷集团,应为属于上古“东方夷人”的“两昊”集团,因为黄帝蚩尤时代还没有形成夏人居“中土”、夷、蛮、戎、狄处“四方”的格局,又哪来的东夷集团、南方苗蛮集团呢?我们重视的是“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今山东曲阜是这个强大的部族集团中央部落所在地。”

梁聚五在《苗族发展史》中引用徐松石、童书业、钱穆等的资料考证说:“总上几说,得到一个看法:即九黎区域,可能西至宝鸡,东至嵩山,北至怀来,南至信阳。黄河由北而南,抵潼关,折而东,构成‘乙’字型,贯通九黎全境。而离石水、无定河、延河、北洛水、渭水、洛水、泌河又纷纷注入,更助长黄河的趋势。沿岸土地肥沃,耕作便利,确具有古代建国的条件。《史记》说:‘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这不是偶然的。一追想到当时发现这块地方,辟草莱,以诛除害人的毒蛇猛兽之创史者,又不能不归功于‘九黎’的君民了。”[8]P20接着梁聚五引用王桐龄“历代苗族创立之国家表”①后说:“从上表看来,我们对于苗夷民族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惟王氏对于九黎的区域,没有列举出来,故略加补充,即属于黄河流域。其参考,系根据童书业氏说的:‘据顾颉刚先生考定,约西至陕甘交界处,东至嵩山,南至河南中南部,北至今山西境,正是苗区所在地也。’(氏著《中国疆域沿革略》第89 页)这里所谓‘苗区’,是九黎时代的‘苗区’,不是苗族南迁后,所谓三苗之‘苗区’。南迁后三苗之‘苗区’,乃在今长江中游,即两湖、江西、安徽……一带。”[9]P17-18

梁聚五对九黎族地望分布的考察,是建立在许多史学大家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他特别告诉我们,九黎时代的“苗区”,不是苗族南迁后的之“苗区”。九黎时代的“苗区”在黄河流域,三苗后的“苗区”在长江流域。

伍新福教授在《论评与考辩》考证说:“根据文献资料记载,九黎和三苗各自生息与活动的地域,都十分清楚。蚩尤九黎在登上历史舞台时,其活动地域是在黄河下游山东和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以及淮北平原;而三苗所居则为‘左洞庭、右彭蠡’的长江中游地区。目前还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蚩尤九黎部落是发迹和首先生活在南方长江流域。”[10]P218

一些学者包括一些主流学者,总是以三苗的“苗区”代替九黎的“苗区”。比如范文澜说“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11]P89吕思勉说:“所谓苗族者,其本名盖曰黎,我国以其居南方也,乃称之曰蛮。”而历史的事实是,苗族被称为“蛮族”或“南蛮”时,已是涿鹿之战后,苗族迁到长江流域,尧舜禹三代又打败三苗,苗族再退到长江以南,至夏商周时期的事情了。范文澜上述这句话给人们的印象,似乎九黎族是从南方最早进入中部地区。而历史的真实是,九黎族是从东部最早进入中部地区。对此伍新福考证说:“太昊、少昊时代活动的地域,在今山东西部、南部和河南东部、河北南部黄河下游一带。蚩尤九黎部落是居在少昊氏的地方,当然是同一地区。正因为黄河下游是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的祖居地,为抵御由西部黄河上游东进的炎、黄部落,双方才在涿鹿即华北平原发生了激烈战争,而绝非蚩尤九黎部落从遥远的南方,跋涉北上,去同炎、黄部落争夺华北平原。”[12]P219

陈靖在《论苗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贡献》一文中也写到:“蚩尤部族在北方所开拓发展的主要地域,从史学家们的论述来看,在今河北、山东、河南及山西南部的‘黄河中下游’这片土地上。从考古学家们的物证来看,那就远不止此了。以徐旭生为代表的中国古史学家还绘制了一幅地图来表达他们的观念:南起杭嘉湖平原,北至冀豫平原,从东海、黄海至渤海这条海岸之西,至太行山、大别山这片土地,并认为这是中国古史最辉煌的时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文明程度最高的良渚文化。”[13]

根据史籍记载和专家学人考证,我们认为,九黎部落地望分布,在今中原地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土”。诚如范文澜说:“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14]P89石启贵说:“苗族,原为上古之初民,举世知之。先汉族而据中原,史皆载。”[15]P616后来发生著名的涿鹿大战,黄帝打败蚩尤,九黎部族败退南方,中原地区易主后,至夏商周时,才逐渐形成了夏人居“中土”、夷、蛮、戎、狄处“四方”的概念,且蛮、夷、戎、狄主要还是地域和方位上的人口分布,还不是专指夏人之外的其他部族。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中就说:“我国古代,称四方之异族曰夷、蛮、戎、狄,原以其方位言,非以其种族言。”[16]P174因此,以处“四方”的蛮、夷、戎、狄来划分我国少数民族的源流与归属(包括本研究引用的主流学者的考证资料),不仅混淆了时序,而且也不符合处“四方”的蛮、夷、戎、狄的历史族属真实情况。

我们赞成伍新福教授的考证,他说:“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是从夏商开始,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的按地域和方位,对“中土”、“中国”周边居民和各族群、各部落集团的统称。夏人居“中土”、“中国”,夷、蛮、戎、狄处“四方”、“四海”。这都主要是地域性的区分,而不是确切的民族称谓,也并非指某个单一的族群或部落集团,通常都包括着不同的族群和部落集团,而且随时代变迁其组成又都会发生变化。本是同一个族群和部落集团,因处不同地域而出现不同的称呼,不同的族群和部落集团由于生活在同一地域之内,而被冠以同一名称,这些现象也是常见的。例如,黄帝部落集团,发迹于本属“西戎”和“西羌”的渭水上游甘肃天水和陕西宝鸡一带,后东迁,经陕北而山西,进入华北和黄河下游平原,成为“中土”华夏族和华夏集团的一个主要的来源。但至春秋时,仍有姬姓之“戎”活动于陕西境内。他们虽属黄帝的苗裔,因未东迁至“中土”,所以仍被包括在“西戎”之内,以“戎”相称。又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这说明“北狄”之内,也包含有一支黄帝部落。舜部落和商人部落,本来都起于“东夷”,后居“中土”,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人部落,先属“东夷”,后居“戎狄”,再入“中国”,成为“华夏”人。[17]P229-230

综上述可看出,蚩尤所统领的九黎部落最先居于中土,其活动地域是在黄河下游山东和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以及淮北平原;而苗族被称为“南蛮”、“苗蛮”已是夏商周以后的事情。不能把九黎时代的“苗区”与三苗后的“苗区”混淆了,不能把“九黎”和“南蛮”登上历史舞台的先后顺序颠倒了。

注 释:

①王桐龄在其《中国民族史》中,将九黎、三苗、荆蛮、百越、西南夷等列为历代苗族创立之国家,这是有待于商榷的。他把三苗、荆蛮、百越、西南夷等都列出居住区域,惟九黎的居住区域没有列出来。

[1][6]郭沫若. 中国史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4][10][12][17]伍新福.论评与考辩[M].长沙:岳麓书社,2013.

[3]王大友. 三皇五帝时代[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11][14]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7]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8][9]梁聚五.苗族发展史[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

[13]陈靖.论苗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贡献[J].先秦史研究,1996,(1).

[15]石启贵. 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增订本)[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6]吕思勉. 中国民族史[M]. 长沙:岳麓书社,2010.

猜你喜欢
东夷中土蚩尤
土力学中土的密度和重度概念的分析与讨论
大战蚩尤
“魔戒”再现,重返中土
蚩尤之歌
佛教传入后中土冥界观演变研究
中、日、韩蚩尤信仰与蚩尤演艺说略
黄帝战蚩尤
从莒地岩画看东夷人的崇日文化
仙君泡妞记
水货翻译拯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