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爱荣
乌兹别克斯坦的节日
□文/吴爱荣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节日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不同的节日表现了乌兹别克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节日中承袭的一些传统和仪式,说明了乌兹别克人自古就形成的一些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
每年的1月1日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乌兹别克人也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一样庆祝新年。他们在12月31日晚上要和家人及亲朋好友团聚在一起,一边品尝丰盛的宴席,一边等待1月1日零时敲响的新年钟声。按习俗他们还要在此时互赠礼物,不仅给彼此一个惊喜,还借此送上新年的祝福。
1992年1月14日,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议会决定国内所有单位、军事院校、驻扎部队归乌兹别克斯坦管辖,从此乌兹别克斯坦开始创建自己的军队。为了庆祝乌兹别克斯坦建立自己独立的武装部队,1993年12月29日,乌兹别克斯坦把每年的1月14日定为捍卫国土日。
国际妇女节不是乌兹别克斯坦自古就有的节日。由于曾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受其影响,庆祝国际妇女节成为了乌兹别克斯坦的传统。3月8日这天,各大城市里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妇女在这一天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感谢,男人们向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女儿送上鲜花、礼物和最真挚的祝福,学生给女老师送花,办公室里也摆满了乌兹别克人喜欢的鲜花——康乃馨,向妇女们表示节日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3月8日也被称为“母亲节”。
1999年5月9日,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雄伟壮观的纪念广场落成了,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自此开始,乌兹别克斯坦将每年的5月9日定为纪念和荣耀日。在这一天里,人们深切怀念那些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为了保卫祖国牺牲自己生命的民族英雄和为了民族独立而无私奉献的先驱者。
1991年8月31日,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9月1日被确定为国家独立日。每年的这天,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在城市的公园和广场上举行各式各样的表演和传统娱乐活动,热烈地庆祝这个节日,并通过庆祝该节日,来表达所有乌兹别克人民的梦想和期望:友好,友善,团结,互相尊重。
10月1日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教师节。乌兹别克斯坦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节这天,学生们给赠送老师礼物和鲜花,以表达他们对老师们付出的辛勤劳动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1992年12月8日,乌兹别克斯坦第12届最高苏维埃第10次会议通过了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迈出了国家独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同日,卡里莫夫总统签署法令,宣布新宪法生效,同时宣布12月8日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宪法日,是全国性的节日。每年宪法日当天,乌兹别克斯坦全国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
伊斯兰教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为斋月,教历的10月1日举行开斋仪式,为期3天的开斋节自此开始。
在乌兹别克斯坦,节日的前几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和糕点,以款待宾客。节日第一天为休息日,那天,人们普遍要洗澡、理发、穿新衣,然后到清真寺做节日礼拜。礼拜结束后,人们走乡串户,到亲戚朋友家做客,互赠礼物祝贺节日,与左邻右舍互致问候,还要给穷人一些钱,大家共度节日。在欢庆节日期间,各地还常常举行群众性的文艺演出活动。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也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时间为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即开斋节过后的第70天。
家家户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并一定要宰杀一头羊,以备待客或馈赠之用。古尔邦节这天一大早,成年男子都到礼拜寺做礼拜,礼拜结束后,即可回家过节。还有很多虔诚的乌兹别克人在这一天到麦加朝圣。古尔邦节一般持续3天,有时也可以持续长达半个月之久。人们都是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在一起庆祝,走亲访友,还会帮助穷人、病人等需要帮助的人。各地还会举行舞会和各种娱乐活动,气氛非常欢乐。节日第一天休息,所有机构都放假。
纳乌鲁斯节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波斯语里“纳乌鲁斯”的意思是“新的一天”,因为3月21日是众所周知的春分日。这一天白天和黑夜都是12小时,地球正在进入一个平分季节的时期,而且这一天南北半球季节更替,南半球进入秋天,北半球则开始春天。因此乌兹别克人在每年的3月21日庆祝纳乌鲁斯节,并认为该日是新年的开始。纳乌鲁斯节也可以说是农民的节日,因为从这天开始农民开始耕种土地:栽树种花,播种,准备农业机械和农业用的各种材料,准备肥料等。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许多戏剧中都以艺术的形式揭示了纳乌鲁斯节所富含的哲理和诗情画意,并指出了它在乌兹别克民族历史上的地位。现在,乌兹别克斯坦每年都在阿利舍尔·纳沃伊广场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隆重庆祝纳乌鲁斯节。
节日来临之前,许多乌兹别克家庭都要准备烤肉、馕、馅饼、羊肉抓饭等传统美食。节日期间,人们还要进行群众巡游,开展各种民族游戏,举行戏剧、音乐会及各种街头艺术表演,集市里物品丰富,人流熙攘,十分热闹。按照传统,人们在节日期间探亲访友,互相拜访;还要去探望病人,到亲人的墓地去凭吊,寄托哀思。传统上乌兹别克人都会在节日前还清欠债,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延续至今的传统,即给出生在纳乌鲁斯节的新生儿取名为纳乌鲁斯。
郁金香节(Лоласайли,即Праздник тюльпанов)的时间是在每年的3月,为期一个月,与纳乌鲁斯节连在一起。节日期间,在一个个村庄间流动举办大型集市,以便各个村庄的人都能参与其中。在集市所在的广场上,有小丑、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歌手等进行各种精彩的表演,人们还进行斗羊、斗骆驼、斗鸡和斗鹌鹑等游戏活动,有时还进行拳击比赛。所有参加各种游戏活动的人,不论男女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在晚上热烈的酒会上,人们畅饮着美味的葡萄酒,唱歌跳舞,尽情狂欢。
出耕节(Шохмойлар,即Запряжка быковвсоху)是乌兹别克斯坦农民的重要传统节日。每年春天,大地解冻之后,农民们准备牵着套好木犁的耕牛下地耕地。这时,他们要举行一个隆重而欢乐的仪式来庆祝出耕,这就是出耕节。出耕节的日期并不固定,通常由村里最年长、最有经验的人来确定出耕的日期,不过一般都放在星期一、星期三或星期五,因为在乌兹别克斯坦农民的观念里,这几天是幸运的,能给人们带来好运。通常,人们大多习惯在纳乌鲁斯节开始的那天举行出耕仪式,如果土地和天气情况允许的话,有时也会在纳乌鲁斯节前就举行。
节前,家家户户都做好各种菜肴和烤制庆祝出耕节用的馕,并将举行节日庆祝仪式的地方打扫干净,收拾整齐,铺上羊毛地毯,再在地毯上铺上桌布,并在桌布上摆满丰盛可口的食物。
当村民们都聚齐后,庆祝仪式正式开始。村长先发言,向村民们致以节日的祝愿,并把为出耕节准备的食物分给村民。然后,人们牵出两头耕牛,套好木犁,牵着它们向田地走去。这时还要把用去年最后一把麦子磨面烤制的馕分给村里的老人和其他参加庆祝仪式的人,也给这两头耕牛一块。为了保护耕牛避免灾难,人们还要在去田地前,给耕牛的角上抹上植物油,有时还会点燃能治病的草,用这种草的烟来薰它们。来到田里后,由村里最受人尊敬、又多子多孙的老人犁出第一条犁沟。他赶着耕牛,扶着木犁,尽自己的力量犁出1条、3条或5条犁沟(犁沟的数量是奇数的),然后抓一把去年的粮食撒在犁好的土地上,表示春耕就此开始了。第一条犁沟犁好后,人们便回家继续狂欢。富裕的人家在出耕节前夜就开始举办宴会,款待亲朋好友和神职人员,除吃喝外,还要诵读村里的章程和宗教书籍。
送粘土节(Лойтутиш,即Обряд подачиглины)实际上是一个与春耕活动有关的宗教仪式。从纳乌鲁斯节开始,乌兹别克斯坦各地区的农民开始了春耕。首先要清理被淤泥阻塞的水渠和排水设施。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需要全村甚至是全地区的人通力合作,集体完成。这时,人们要举行送粘土的仪式:当人们在清理水渠和排水设施的时候,如果有人路过,人们会给他一块粘土和一把铁锹,让他把粘土送到指定的地方并清理指定的一段灌溉沟渠,或者请挖沟渠的人们吃饭。按照习俗,如果路过的人是歌手,他要当众表演自己的拿手曲目;如果路过的人是战士,他要当众展示自己的力量;如果路过的人是商人,他要买来挖沟渠的工具或修理损坏的工具。如果路过的人无法完成人们提出的要求,那么他就必须清理完指定的一段沟渠后才能走。
求雨节(Сустхотин,即Обряд вызовадождя)是乌兹别克人一个自古流传下来的仪式,它和农业和畜牧业有密切关系。生活在旱地的农民和牧民从春天开始一直到夏天来临前都需要雨水灌溉土地。如果碰到雨水很少的年头,农业生产就会面临很大的危险。因此,每年春天,乌兹别克斯坦各地区的居民都有一个求雨节,举行隆重的求雨仪式。据民俗学的资料记载,在上世纪中叶前,乌兹别克斯坦各地区的人们不仅每年春天都要举行求雨仪式,有时甚至一年举行两三次。
求雨仪式要在固定的日期举行,而且根据中亚农民的传统说法,该日子还必须是该周的幸运日才行。该仪式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游行阶段。
求雨仪式的第一个阶段在举行求雨仪式的日期前进行。主要是从普通的官员或能干的居民中选出节日组织者,由他们完成准备工作,如,准备一个装水的大南瓜、两根芦苇管、两只乌龟、一头驴和一只装赠品的口袋等,最重要的是要在菜园的中央立上一个穿着女式连衣裙的老太太形象的木制假人。
第二个阶段是游行。在指定的日期指定的时间,先由10~15位妇女给事先特意准备好的木制假人穿上老太太常穿的连衣裙,然后由一位妇女举着它,带领其他妇女开始绕着全村游行,她们一边走一边高唱求雨的祈祷歌。祈祷歌表达了人们期盼丰收年的美好愿望,祝福人们快乐、富足和幸福,最主要的是祈求大地能有丰沛的雨水。村里的人们听到游行队伍的歌声,都会走出家门,高兴地迎接游行队伍,他们往假人身上淋水,并尽可能拿出更多的赠品给游行队伍。当游行结束,人们把这个假人点燃并投入井中,至此,求雨仪式便结束了。由于参加者性格特点、性别、年龄等不同,乌兹别克斯坦各地区的求雨仪式也会有所不同。如在有些地方是由男人举着假人绕村游行。
□图//沙达提
□图//沙达提
求风节(Чоймомо,即Обряд вызоваветраилиегопрекращения)是乌兹别克人召唤风起或请风平息的一个仪式,起源于母权制时期。
该仪式主要在夏季粮食即将成熟的时候举行,因为这时常刮大风,损坏地里的庄稼,影响收成。在举行求风仪式的时候,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两位打扮成老太太的妇女,她们的脸上涂着煤烟,手里拿着手杖,一边走一边唱着祈祷歌“乔莫莫”。紧跟在她们的后面是5位成年的姑娘,她们头上盖着一小块红色的手工地毯,以免被风带走,边走边高声唱祈祷歌。走在她们后面的是一些7、8岁的小男孩,他们手里牵着一头驴,驴背上驮着紧紧捆在一起的一根长擀面杖(或棒槌)和一把软毛扫帚。游行队伍走遍全村,他们来到每家每户的门口,高唱祈祷歌“乔莫莫”。每家的主人都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捐赠一些小麦、面粉、鸡蛋、面包或者钱。游行队伍要在1~2天里走遍全村,然后他们就要用收到的捐赠物制作油炸薄饼,他们要把12张薄饼埋到地里或者放到祭神的地方。有时,他们也会将收到的捐赠物在市场上卖掉,用得来的钱买一头牛或羊,用来祭祀风神。人们用这头牛或羊的肉,加上青菜和大米煮成肉汤,让全村的人一起来吃,剩下的肉汤拿到村里祭神的地方,敬献给风神,请它不要发怒。在乌兹别克斯坦,求风仪式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都是妇女,而且风神的形象也是妇女,这不仅说明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该社会中仍保留着母权制的因素。
乌兹别克人自古至今一直保留着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人们不仅帮助自己的亲属、朋友,更是热情地免费参与村里一些需要大家合力完成的工作,如盖房、清理灌溉水渠、收割庄稼等。特别是收割属于集体的或是清真寺的庄稼时,往往需要全村人的义务参与。
收割节(Облобарака,即скашиваниепоследнегоколоса пшеница)是乌兹别克人在合力收割集体或清真寺的庄稼时举行的一个仪式,其意思是收割最后一穗小麦。当收割接近尾声时,人们会特意留下一小块地的小麦不收割,让参与收割小麦的每个人都依次走到这小块地的边缘,嘴里说着“走到了,走到了,上帝的财富”,然后带走一捆最后收割的小麦。人们要把这捆小麦打出的麦粒一直留到第二年的春天。当春播开始的时候,人们把一半麦粒留下作为春播的种子,另一半麦粒磨成面粉,烤成馕,并把这些馕带到田里,分给正在田里耕地准备播种的人吃。
乌兹别克人在冬天里要举行晚会,特别著名的是南乌兹别克斯坦的牧民举行的冬天晚会“Яса-юсун”。据史学家的观点,17世纪前,这一晚会在乌兹别克人中一直非常流行。晚会上人们主要饮用的是马奶酒。后来,马奶酒被布扎酒(буза,一种用黍、荞麦等酿制的略含酒精的酸味饮料)所代替,所以在塔什干和费尔干纳盆地的人们将其称为“бузахурлик”,即“布扎”节。
“布扎”节每周举办一次,参加者一般有30~40个人,大家要么合力集资租用一个专门的招待客人的场地举办晚会,要么由每个参加者轮流单独举办。该晚会在一位晚会主席、两位晚会副主席和晚会场地的主人的领导下严格按照传统的习俗进行。除了晚会主席、副主席外,晚会指令的执行者和为大家倒布扎酒的人也负责招待客人,倒布扎酒的人就被大家认为是晚会的主持人。参加者必须完全绝对服从晚会主持人的指挥和晚会的所有规则:要用特定的姿势端布扎酒,并一饮而尽,不过不允许贪杯喝醉;没有晚会主席和场地主人的允许决不能擅自离开晚会。晚会上,人们唱歌称赞布扎酒,称赞布扎酒的酿制者,说俏皮话,海阔天空地交谈,消遣娱乐。
后来,当城市出现专门的饮酒场所后,乌兹别克人便将“布扎”节彻底丢弃了,只有一些老人还记得它。
(本文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课题“独立后乌兹别克斯坦的社会发展状况研究”(项目编号:QYGBYJ15WAR)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重大项目“中亚五国语言文化图景”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