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临床观察

2015-11-01 07:23石海斌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9期
关键词:全血基底黏度

石海斌

(湖南省张家界市中医医院,湖南张家界427200)

普通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临床观察

石海斌

(湖南省张家界市中医医院,湖南张家界427200)

目的观察普通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单纯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普通针刺联合手法治疗,并从疗效观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评价,观察治疗前后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等实验室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8.05%(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不失为一种方便、简捷、安全、经济的治疗手段。

普通针刺手法疗法急性眩晕

急性眩晕患者常常突然发作,表现为视物旋转、晃动,甚至伴恶心、欲呕之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常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慢,动脉管道狭窄而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脑缺血所致的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眩晕”或“中风先兆”的范畴。近年来,笔者运用普通针刺结合手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眩晕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WHO中关于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制定[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能够按照医嘱配合按时接受治疗的患者;能够理解治疗和检测要求,同意完成试验的患者;年龄25~80岁。排除标准:年龄>80岁或<25岁;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器官疾患;合并有恶性肿瘤或活动性溃疡的患者;有痛风、骨髓炎、炎性关节炎、骨结核或合并有创伤性关节炎以及有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有颅内和眼、耳等疾病可能所致的眩晕者;经CT和MRI检查有颅内急性梗死和出血者。

1.2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共82例,均符合病例选择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就诊时间将病例依次编号,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男性17例,女性24例;年龄27~75岁,平均(51.40±10.70)岁;病程0.30~3.80 d,平均(1.80±0.60)d。对照组41例,男性15例,女性26例;年龄25~71岁,平均(48.20±11.40)岁;病程0.20~4.10 d,平均(2.50±0.40)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入院诊断明确后,治疗组先让患者采取仰卧位或者俯前坐位,选取风府、风池、太阳穴,常规消毒,用1.5寸毫针针刺双侧风池,针尖方向微向下,向鼻尖斜刺0.5~1.2寸,1寸毫针平刺双侧太阳穴,1.5寸毫针直刺风府穴,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并留针20 min后出针,患者休息30 min;再让患者端坐矮凳,医者站其后,嘱患者放松,配合治疗。首先用双手掌由前额向枕部轻揉3遍放松,再用双手拇、食、中指提捏颈部充分松解头夹肌、颈夹肌、斜方肌和肩胛提肌2~3 min。再以双手拇指呈八字状由发际至第7颈椎棘突两侧推按10次,食指点按曲池、肩井、劳宫、内外关等穴10余次;再让患者头枕部靠于术者胸部,一手固定头部,一手托颌向上缓慢牵引,另以一手大拇指紧抵棘突,向上提牵颈椎时并向左右缓慢旋转头颈部,有时可发出弹响声。最后点按上星、太阳、风池、百会、天宗穴、大椎等穴位,双手拇指向两侧分推印堂穴5次,再双手十指由额部向头枕部并向头顶两侧平推3次,手法毕,连续7 d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对照组单纯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方法,针刺穴位及方法同治疗组所述。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禁止采用其他物理方法治疗或加服其他药物治疗。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资料。

1.5疗效观察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进行制定[3]。痊愈:所有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眩晕症状减轻明显,伴随症状也明显减轻,可正常生活。有效:休息时眩晕症状减轻,但活动时可诱发,尚可正常生活。无效:所有症状无明显变化。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2。结果示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时间全血黏度高切(mpa·s)全血黏度低切(mpa·s)血浆比黏度(mpa·s)红细胞压积(%)治疗组治疗前(n=41)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4.92±0.628.85±0.511.91±0.1546.58±3.11 3.25±0.47*△7.09±0.32*△1.41±0.12*37.51±3.32*4.85±0.558.72±0.481.78±0.1445.82±3.85(n=41)治疗后4.01±0.38*7.85±0.39*1.50±0.15*38.15±3.69*

3 讨论

VBI以眩晕为主症,并常伴随头疼、恶心等相关并发症,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椎动脉受压、血管狭窄等所导致的脑部组织一过性供血不足所导致神经功能障碍[4]。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椎基底动脉受到机械性的压迫而导致部分的节段狭窄;2)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继发性狭窄,或者血管内血流速度缓慢,形成微血栓脱落引起;3)血液流速过缓,而导致血液停留于血管内致供血不足;4)迂曲或者扩张的血管致交感神经刺激而引起。有研究表明[5-6],椎基底动脉的长度及弯曲度对于本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椎基底动脉供应前庭神经核,若前庭神经核短暂性缺血发作,则易出现急性眩晕等不适症状。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也很深刻,眩晕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云“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肝肾亏虚、风阳上扰皆是眩晕的发病机制。《灵枢·天年》中所说的“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此外,肾藏精,生髓充脑,脑为髓海,精足则髓充,肾精亏虚,则髓海失养;发为眩晕,而在《医学从众录·眩晕》云“肾主藏精,精虚者脑海空而头重……乙癸同源,治肾之所以治肝,治肝及所以熄风”。上述所述明确指出了眩晕的发病病因乃肝肾不足所致。

因此在治疗上西医多以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药物为主,但其不良反应如心率加快、低血压等也较多。中医学认为脑为精明之府,与神智有关,而急性眩晕时病位于脑,肝阳上亢上扰神明继发眩晕,痰浊中阻脾阳卜扰清空可继发眩晕,肾主骨生髓,髓海空虚继发眩晕。因此,急性眩晕的发生是多因素造成,因此在治疗上中医认为脑位于颅内,主要是通过髓汇聚形成的,生理功能体现为与神志相关的活动、听觉以及视觉等。所以急诊眩晕病的病位主要存在于脑部。而肝是风木之脏,若阳亢于上或者气火暴升则会造成上扰头目,继而发生眩晕;脾乃气血生化之源,若痰浊中阻或者风阳夹痰则会造成上扰清空,从而导致眩晕;肾主骨生髓,若肾精亏虚则会形成眩晕。可见,急诊眩晕病可能是由多种因素而造成的,大部分都是与机体正气亏虚有关。总之,椎基动缺血性急性眩晕主要为肝肾亏虚、髓海不足为主,且多兼挟风、痰以及瘀等,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笔者通过采用普通针刺联合手法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就是应用普通针刺对肌肉、筋膜、韧带等进行松解减压,避免了开放手术所带来的痛苦及术后软组织瘢痕粘连所致挛缩所带来的后遗症,对正常的组织损伤较少,从而激发经络传导,使颈项部气血流通,从而达到以松治痛,血脉流畅之目的,同时根据“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原理,利用点穴、提捏、旋转、推按理筋的手法,并点按曲池、肩井、劳宫、内外关、上星、太阳、风池、百会、天宗穴、大椎等穴,可起到平肝息风、潜阳健脑、安神开窍、温散内寒之功,两种疗法共达疏通经络、理气活血之效。但是由于普通针刺是闭合性侵入性操作,施术者需对局部解剖要了如指掌,要做到手上拿针、心中有数,不能随意在体内乱剥、乱刺,避免血管神经损伤,才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此外,急诊眩晕的患者应劳逸结合,心态平和,尽可能避免突然的头部扭转运动,从而减少本病的发生。本实验两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治疗后均改善明显,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及总体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普通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不失为一种方便、简捷、安全、经济的治疗手段。此外,对于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的患者应该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本病的治疗应该立足于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辨证论治,不可拘泥一方一法,并注意防重于治,以期尽快达到控制患者病情之目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24-26.

[2]Recommendations on stroke prevention,diagosis,and therapy. Report of the WHO task force on stroke and other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J].Stroke,1989,20(10):1407-1431.

[3]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10.

[4]Lee H,Yi HA,Baloh RW.Sudden bilateral simultaneous deafness with vertigo as a sole manifestation of vertebrobasilar insuffieiency[J].J Neurol Neumsurg Psychiatry,2003,74(4):39-41.

[5]Ubogu EE,Zaidat OO.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diagnos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nd risk of stroke and death:acohort stud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4,75:22.

[6]张道培,张淑玲.眩晕患者基底动脉弯曲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J].2011,24(2):108-110.

R246

B

1004-745X(2015)09-1658-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9.057

2014-11-28)

猜你喜欢
全血基底黏度
有机蜡对沥青黏度影响的研究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高黏度改性沥青黏韧性的影响因素
《圆珠笔用低黏度油墨》等行业标准批准发布
a-C基底对WSx 薄膜组织结构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