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醇在预防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方面的应用

2015-10-31 07:54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32000谢松松左维泽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双环药物性转氨酶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32000)谢松松 左维泽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使治疗中断或方案更改,直接影响结核病控制效果。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涉及肝、肾、皮肤、胃肠道、血液及神经系统等,其中药物性肝损害最为常见,严重者可致肝坏死甚至危及生命,是历来关注的焦点[1]。如何减轻或避免肝损害,使治疗方案顺利完成,是抗结核化疗的关键问题。本实验研究了双环醇在预防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方面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肺结核患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均符合肺结核的诊断标准。将2013年1月~2014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初治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16~79 岁,平均50.3岁。对照组32例,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15~77岁,平均49.8岁。两组具可比性。两组治疗前肝功能检查提示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球蛋白(G)均正常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2HRZE/4HR 方案抗痨,治疗组加用双环醇 25m g tid口服。对照组仅用2HRZE/4HR方案抗痨,不加用保肝药物。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不良反应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第 1、2、3月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纳差,乏力,呕吐,黄疸,肝区痛,肝肿大等。

1.3.2 肝功能指标 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6周、8周、12周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7.0统计软件做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后出现乏力、纳差、呕吐、黄疸症状及肝区痛、肝肿大等体征的比例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肝功能发生损害时间及例数比较 治疗组发生肝损害0例。对照组发生肝损害4例,ALT升高 (40 U/L ) 2例(6.25%),ALT 升高 (>150 U/L ) 2例 (6.25%)。见附表。

附表 肝功能发生损害的时间及例数比较

3 讨论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是治疗结核病的主要药物,肝毒性反应是其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也是结核患者停止化疗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中,80%以上的药物性肝损害出现的高峰期为用药2周至8周[1]。如何减轻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性肝损害,使化疗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是结核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临床医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双环醇片化学名为4,4'-二甲氧基-5,6,5',6'-双(亚甲二氧基)-2-羟甲基-2'-甲氧羰基联苯。基础研究显示[2],双环醇对刀豆蛋白A、顺铂、四环素、酒精以及肝脏热缺血再灌注等引起的实验性肝损害均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双环醇可促进部分肝切除大鼠肝细胞再生,影响小鼠肝脏基因表达谱。双环醇诱导27-和70-kDa热休克蛋白过表达,从而抑制细胞核因子NF-кB表达密切相关,通过清除自由基,达到保护肝细胞膜和线粒体,使肝细胞核DNA免受损伤及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起到保肝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P> 0.05),说明双环醇对防治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有显著效果。提示抗结核治疗过程加用双环醇能减轻药物的毒性作用,有效预防肝损害,保障抗结核全程化疗的顺利完成。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好,使用方便,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数有限,且观察时限较短,有待扩大样本数及延长观察时限进一步临床验证 。

猜你喜欢
双环药物性转氨酶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与分析
饮食因素对谷丙转氨酶测值的影响
苏智军: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傅青春: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
骨疼丸致重度药物性肝损伤1例
模仿到底
“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
聚丙烯成核剂双环[2.2.1]-庚烷-2,3-二羧酸钠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