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欣 韩宝明 李得伟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北京 100044)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研究
王悦欣韩宝明李得伟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100044)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城际铁路与区域铁路、市郊铁路和捷运系统以及连接枢纽,各个层次的轨道交通系统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明确,线路参数与服务需求相匹配,通过交通枢纽可以便捷换乘。另外,美国也针对各城市群进行整体轨道交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对比我国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现状提出建议:亟需确立结构完整和功能明确的系统框架,并以城市群为对象进行统一规划与资源整合。
城市群;多层次;轨道交通;美国东北部
1.1城市群定义
“城市群(megalopolis)”最早在德国作家Oswald Spengler于1918年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提出,但真正对其进行学术探讨的是法国地理学家Jean Gottmann,他对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进行了深入研究[1-2]。
城市群由一系列大致相邻的都市圈(metropolitan area)组成,人口在1 000万人以上,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集中地区。都市圈由中心城市和其周边地区组成,包括社区、乡、镇、郊区、卫星城等[3]。Jean Gottmann提出城市群的两个基本标准是多核结构和多部集中,是指彼此独立存在但又以特殊方式结合到一起的多个核心城市的表现形式,如图1所示。
1.2多层次轨道交通
图1 城市群结构
城市群覆盖面积广大,包含元素众多且各元素间联系紧密,人文、经济交往频繁,公众出行需求旺盛且规模庞大。在公共交通中,轨道交通以大运量、准时、便捷、舒适、安全等特点,成为城市群内部的重要交通方式[3]。
根据城市群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同运输需求,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可以分为3个层次。
1) 城际铁路(intercity rail)和区域铁路(regional rail)连接城市群内部各都市圈。其中,城际铁路只经停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及大型交通枢纽,运行速度快,站间距大,通常可以实现公交化运营;区域铁路一般会在沿途大部分或所有城镇设站,服务范围广。
2) 市郊铁路(suburban rail)亦可称作通勤铁路(commuter rail),它主要是指运营在都市圈内部的中心城市与远郊地区、周边城镇、卫星城或其他吸引大量以通勤为主的客流的地区之间的短途铁路线路。市郊铁路网可以扩大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进而扩大都市圈的范围,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
3) 捷运系统(mass rapid transit)是中心城市内运营的大运量、高频率的轨道客运系统,一般包括地铁、轻轨、磁悬浮列车等轨道交通形式,通常与其他交通方式实行立体交叉,可以快速地运送大量在市区内短距离出行的乘客。
3个层次轨道交通的衔接通过综合交通枢纽站(hub)或轨道交通换乘站(interchange station)实现,使乘客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交通方式之间或者与其他交通方式无缝换乘,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是美国高度城市化的地区,北起波士顿郊区,南至华盛顿郊区,以大纽约市为主中心城市,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为副中心城市,包括哈特福德、威尔明顿、卡姆登、纽瓦克等城市和它们的周边区域,覆盖12个州的部分城市和地区。
2010年,美国东北部城市群GDP占全国的20%;2012年,美国东北部城市群总人口达到4 781万人,占美国全国人口的15%,而该城市群的面积不到美国国土面积的2%。为了满足城市群对外与城市群内部各地区间频繁的交流往来,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建立了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形成了城市群内部各都市圈之间、都市圈内部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之间、中心城市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纽带[4]。
2.1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现状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包括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等多个大都市圈,现以纽约都市圈为例,对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多层次轨道交通现状进行介绍。
2.1.1城际铁路和区域铁路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建立了一条交通走廊,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3种交通方式,串连各都市圈。其中,铁路主要指东北通道(Northeast Corridor)。
东北通道始建于19世纪30年代美国工业革命时期,从北部的波士顿经过纽约,到达南边的华盛顿,支线服务于沿途的其他城市,如图2所示。截至2010年,东北通道分担了从波士顿到华盛顿6%的城际客流,年客运量在稳步增长。
图2 东北通道线路(包括黑、红、蓝线)
东北通道主要运行的客运产品有阿西乐特快线(Acela Express)和东北区域线(National Regional)。其中,阿西乐特快线连接沿途主要城市,东北区域线则覆盖了主要城市周边的城镇和地区,两条线路的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5]。
表1 城际铁路和区域铁路线网基本参数
2.1.2市郊铁路
20世纪中后期,中心城市——纽约市高度城市化带来了城市中心区扩展的问题,人们工作与居住地的距离变远。为缩短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缓解中心城市人口、环境等压力,都市圈内部建设了市郊铁路线路,并于1983年开始运营。纽约都市圈内部运营的大都会北方铁路(Metro-North Railroad)联系纽约市区与纽约北部郊区还有康涅狄格州部分地区,共5条线路在运营中:哈德逊河东部的哈德逊线、哈林线和纽黑文线,哈德逊河西部的杰维斯港线和帕斯卡克谷线,如图3所示,主要服务于纽约市中心区和郊区、相邻地区间的通勤客流。
图3 大都会北方铁路线路
2.1.3捷运系统
中心城市纽约建立了发达的捷运系统——纽约地铁(New York City Subway)。共有24条线路(其中1 条在规划中),连通市内布朗克斯区、布鲁克林区、曼哈顿区、皇后区、斯丹登岛5大区,如图4所示,满足市民在市区内的出行需求[6-7]。
图4 纽约地铁线路
纽约都市圈市郊铁路和纽约市捷运系统的线网基本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市郊铁路和捷运系统线网基本参数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各层次轨道交通年客运量和区域人口如表3所示。
表3 各层次轨道交通年客运量(2012年)
2.1.4交通枢纽
东北部城市群各个层次的轨道交通系统通过中心城市纽约的大型交通枢纽有机地连接起来。以纽约中央火车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为例,它是城际铁路阿西乐特快线、通勤铁路哈德逊线、哈林线、纽黑文线和纽约地铁4、5、6、7及S线交会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共有44个站台,每天平均到发550多列车,使乘客可以在枢纽内方便完成不同出行目的和出行距离的换乘。通过纽约中央火车站等换乘枢纽,使城市群在不同层面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
2.2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城际铁路和区域铁路、市郊铁路、捷运系统最初是根据不同地域范围对轨道交通的实际需求而建设的,并没有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当以城市群作为规划发展对象时,有必要对城市群的整体需求进行分析,统一整合现有各层次轨道交通的资源,统一规划拟建线路。
由于城市群空间的扩大与各地区联系的加强,同时出于对环境能源问题的考虑,美国重新重视轨道交通发展,于2011年实施了名为“美国2050年——美国高速轨道交通(America 2050—HSR-in-America)”[8]的国家基础设施规划和政策项目,由美国最早的独立城市研究与宣传组织——区域规划协会(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负责提出整体方案,从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The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苏德纳基金会(The Surdna Foundation)和多丽丝公爵慈善基金会(The Doris Duke Charitable Foundation)三方得到经费支持。项目主要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针对美国高速轨道交通规划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提出了发展框架,其中包括东北部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的详细规划。
以纽约都市圈为例,对各层次的轨道交通现有资源进行了梳理,并根据实际需求统一规划新线,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如图5所示。
图5 纽约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我国目前已经规划并形成了10个城市群,包括已经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还有亟待发展的中原城市群等新兴区域,在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我国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中,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的经验有一定借鉴意义[9]。根据前文对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的介绍,对比我国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在结构设置和布局规划上还有待完善[10]。
3.1结构完整,功能明确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的轨道交通系统在结构上层次分明,在功能上定位清晰,有明确的服务对象与服务范围,并据此采用合适的轨道交通形式与线路参数,以达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满足不同公众出行需求的目的;各个层次的轨道交通系统衔接合理,方便公众换乘不同的轨道交通方式来达到出行目的。
我国现阶段规划并建设了多条城际铁路,许多大城市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地铁,这两种轨道交通方式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对市郊铁路的重视程度与城际铁路和地铁相比,略显不足,且已建成线路的参数与运营方式等是否与市郊铁路功能定位完美契合,也有待讨论。
3.2统一规划,统一整合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的高速铁路框架是由一个独立的专业机构搭建,由政府与社会资金共同支持,将已有的城市捷运系统、市郊铁路网、城际铁路和区域铁路线路进行资源整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线与枢纽规划,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
我国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通常是城市层面规划建设捷运系统与市郊铁路线,国家层面规划建设城际铁路与区域铁路,已经有了较为良好的基础,现在缺少一个中间机构或部门对整个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使之系统化,并从整个系统出发进行新的规划。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资源利用率低(例如旧线的利用)和各层次衔接欠佳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满足不同种类的旅客需求,达到系统“1+1>2”的效果。
我国城市群发展潜力巨大,以城市群为单位发展,不但可以缓解中心城市过度城市化引发的众多问题,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整合区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挖掘发展潜力。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综合交通体系是引导城市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体现在缩短城市群内部各要素的时空距离与提高城市群对外的可达性上。因此,统一规划并建立结构完整、功能明确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使城市群的发展迈出一大步。
[1] 邓涛涛,Nelson D.交通体系内外联动:世界五大城市群的经验[J].城市观察,2012(3):191-192.
[2]李涵.城市群运输通道综合评价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2.
[3]孔令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型式选择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4] 刘刚.美国和日本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5] National Railroad Passenger Corporation Amtrak.Amtrak vision for the northeast Corridor[R].New York,2012.
[6] 俞展猷,李照星.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东京五大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建设[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9 (1):55-59.[7] 刘志杰.城市群交通系统规划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8] 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High speed rail in America [R].New York,2011.
[9] 李正军,程丽敏,吴浪.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布局模式分析研究[J].科技广场,2012 (4): 23-25.
[10] 汤友富.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方法研究 [D].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06.
(编辑:曹雪明)
Study on Multi-level Rail Transit System in Megalopolises in Northeast United States
Wang YuexinHan BaomingLi Dewei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The multi-level rail transit system in megalopolises of Northeast United States includes intercity rail, regional rail, suburban rail, mass rapid transit and connecting hubs. Each level has a clear service objective and scope; its line parameters can meet the service needs and the transfer is convenient through hubs. In addition, the United States has implemented a development plan to improve the rail transit system in megalopolises. After ma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ditions of rail transit system in megalopolises in China, authors suggest that for China a system with intact structure and explicit functions should be determined, and the plan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galopolis as a whole.
megalopolis; multi-level; rail transit; Northeast United States
10.3969/j.issn.1672-6073.2015.01.031
2013-05-31
2014-12-10
王悦欣,女,硕士研究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wyx-wyf-1@sohu.cnm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132015);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20009120019)
U231
A
1672-6073(2015)01-01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