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者的自白

2015-10-31 07:38胡雅君张恒
37°女人 2015年11期
关键词:单身婚姻

●胡雅君 张恒

单身者的自白

●胡雅君 张恒

有数据显示,中国大陆适龄未婚男女数量已经过亿,一股单身浪潮正在悄悄涌现。下面3个故事,主人公的经历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选择了——单身。

为结婚而结婚

今年40岁的李雯(化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小时候住四合院,好多人家住一起。在她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她玩够了回家,还没进门,就看到院里围了一大堆人,扒进去一看,是父母在吵架。“那时候人们都没事干”,就围在周围看热闹。

等李雯到了考虑婚姻的年龄时,父母的婚姻成为她首先要解剖的案例。他们的成长环境、兴趣习惯都不相同,“其实是不太适合组成家庭的”,李雯说,但是中国很多夫妻并不看重这些,“尤其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缺少爱情,他们就是为了结婚而结婚,不是因为爱。”

李雯大学学英语,毕业后进入国旅工作,主要接待外国游客,进而,也接触到一些外国人的婚姻观念,对比之下,她对中国式婚姻更加失望:“在西方文化里,女人是拿来爱,拿来欣赏的。但是在亚洲尤其中国文化里,女人不是这样的,她们就是像你家里的一个工具或者一个东西,你在使用那个物品。”

这种想法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还太超前,“我觉得我好像挺不幸的,没有碰到过合适的男人”,但是反过来一想,李雯也并不觉得后悔,而且还越来越享受这种单身状态。“就是自由,”李雯说,“想干吗就干吗,完全是自己做决定,活得特别任性,不考虑后果。”

2005年左右开始,李雯甚至不再找固定的男友了。那时,她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单身社会最早的“子民”之一,社会变化的大门,已经由观念的改变而开启,虽然结婚仍然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项。

7年后,美国一位叫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的社会学家出版了一本书,勾勒出这种潜移默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单身社会》。克里南伯格通过这本书告诉人们,社会正面临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变革——单身化。一组数据支持了他的判断:2012年,超过一半的美国人处于单身状态。在美国,40岁仍无婚史的人,占到了男性中的16%、女性中的12%。

中国的社会学家也敏感地注意到了这种变化,早在克里南伯格这本书出版前,社会学家李银河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单身浪潮最早发生在北欧和东欧,之后蔓延到西欧、南欧、北美,如今已经开始影响到东方国家,其中以日本最为显著。

现在这股单身浪潮终于跨越太平洋,涌入中国。以女性为例,在中国,未婚女性的人数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全国人口调查数椐显示,25~29岁未婚女性在2010年达到了21.62%,是20年前的5倍,30~34岁的未婚女性几乎是20年前的9倍。

他们没有勇气过这种生活

罗爱萍养过两只猫,后来相继病死了。她没敢再养,“很害怕又养死,我也会伤心”。

这种害怕失去索性不去拥有的性格,很像她长久以来对待感情的态度。她不是一位天生的单身主义者。在23~37岁这15年间,罗爱萍一直在工作和结婚之间撕扯、焦灼。

罗爱萍从小在广州白云区郊区长大,从村里小学转到区里重点中学后,操着乡下话、打扮不时髦的她过渡期很是艰难。哪怕成绩很好,后来考上华中科技大学,她也依然常觉得自卑。“作为一个很胖又内向的女生,受到的挤压仍然很严重。”整个大学期间,她都没有收获一场恋爱。那时候她和很多女孩子一样,自我价值的判断标准是男生的眼光,被很多男生喜欢、爱慕,就会有自信,不受男生欢迎,就会产生自卑感。

毕业之后,工作袭来,恋爱的机会更少了。15年里,她从记者做到编辑,这期间读了在职研究生,又出国留学一年,“我没有刻意不结婚,只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首先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当工作和进修的目标一个接一个忙完的时候,我已经超过30岁了。”

一直到30岁前后,她都对恋爱、结婚抱有期待。她从头到脚审视自己,减肥、打扮,但并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30多岁的女人在婚姻市场上是不受欢迎的,所以我干脆放弃。”这个看似赌气的“被动单身”决定,逐渐成了罗爱萍践行的原则:“从此我不再取悦男人,也便没有了所谓年纪大、丑、生不出孩子之类的担忧,人反倒自由自在了。”

如今,她把重心完全放到发展事业、努力赚钱上,最近两三年,她和男人的约会频率变成了零。业余时间多用于健身、阅读写作、学习理财投资。她观察自己身边已经结婚的女性朋友,觉得她们生活的重心大多放在丈夫和孩子身上,留给自己的时间很少。

其实恋爱、结婚的人也孤独吧

单身两年的张晓,就常会感到孤独。

这位北京的媒体从业者,作息常是颠倒的。有时凌晨两三点加班回家路上,看到月色很好,“如果有一个人,能一起看月亮就好了”的念头也会在他心里一闪而过。看到合租屋里情侣们的恩爱,他也会怀念之前和女友在一起时那些温馨与浪漫。

单身后,张晓曾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女性朋友,两人曾开玩笑说,既然都是单身,不如在一起试试。第二天见面,女方临阵退缩,说自己“单身太久,有亲密关系恐惧症,如果有了男友,男友势必会以爱的名义提一些要求,但自己并不想为谁改变”。

张晓后来回想,心里隐隐也同意这个观点。单身好像让人感觉更自由,另一现实的考虑是,一个人相比两个人生活似乎更容易一些。“传统观念中,要结婚,男方得买房吧。我现在还没有买房的经济实力,即使我买了房,以后小孩儿上学也比在二三线城市麻烦,所以结婚很难。”房价、车价、教育子女等婚姻成本的飙升,无疑让注重生活享受的都市青年开始对进入婚姻产生顾虑。

“其实恋爱甚至结婚的人也孤独吧,我原来恋爱不顺时,感觉到的孤独比现在单身感觉到的孤独更加强烈和令人绝望。”张晓说。

为了摆脱孤独,张晓用各种兴趣活动填满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他比之前恋爱时更爱社交,更爱玩。不想独自吃饭时,发条朋友圈:附近有人吗,约饭。想出去玩,查下豆瓣同城等网站最近有什么讲座、话剧,约同样单身的朋友一起去。“只要我愿意,就能找到玩伴和可以参加的娱乐活动,不用担心时间无法打发。”

像李雯、罗爱萍、赵晓一样,当今社会还有很多单身者,他们的生活似乎能给《单身社会》一书中的观点做注脚:“大多数单身者正热忱地投身社会与社交生活中,比同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聚会、锻炼身体、参与艺术课程以及公益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为单身者提供了丰富的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可行性。尽管人们经常将单身与寂寞联系在一起,但实际情况往往恰好相反。单身者相比其他人群,拥有更为多样化和范围广大的交际圈……”

“单身者的生活,除了恋情,还有工作、理财、养老、进修等问题需要考虑。”罗爱萍希望把单身女性连接起来,互相支持,为此建了一个单身女性QQ群,有300多名成员。未来,她希望社会能给予她们多一些的理解。(应采访者要求,张晓、李雯为化名。)

(阿政摘自《看天下》2015年22期)

猜你喜欢
单身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幸福的婚姻,离不开这六件事
单身久了会上瘾?
41岁,我单身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婚后过得好的人,都有一种“单身力”
单身
单身是最好的升值期
我为什么至今单身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