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一则寓言等等,常常会有所感触,会被高尚的行为所感动,被邪恶的行为所激愤。或从中得到启迪,或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如果把自己对所读材料的感想写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读”是“感”的前提,因而读好原文十分重要。作文时首先要仔细地阅读原作,读懂读通,理解其要领和实质。只有这样,才可能恰当地领悟道理,正确地引发感想。切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然后就空发感慨,给人一种架空、虚浮的感觉。细读作品之后,感想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陷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之中。于是选好“感点”非常重要,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说,确有真实感受的方面着手,而不能面面俱到,唯恐疏漏了哪一点,结果是泛泛而谈,中心模糊,面面俱到而面面俱不到。读后感写法比较自由,一般分四个步骤:
一、引
指为“感”而引,引述阅读材料中与“感”有关的文字,以简洁、明快地提出观点、见解。以《读〈画蛋〉有感》为例,如果想阐述“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可以这样引述:“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位卓越画家,曾创作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不朽名作。可是,当我读完《画蛋》一文后,才知道这位艺术大师后来的艺术成就源自画蛋。老师对他的第一次训练,并不是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让他画蛋,并告诫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只有下一番苦功,反复练习,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老师的教诲和达·芬奇后来的巨大成功,都说明了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如果想阐述“学习必须虚心踏实,不能好高骛远”,那么引述时就要突出“达·芬奇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成一代宗师”这一点。
二、议
指的是对“感”做直接的初步的论证,宜运用常理、公理,结合对原文的分析进行,回答自己确立的观点“为什么”正确。就上例而言,阐述“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可做如下论述:“为什么练好基本功重要呢?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地,就不可能有万丈高楼的‘起。没有画蛋练就的得心应手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有《最后的晚餐》等不朽之作。画家达·芬奇的成功是这样,所有作家、科学家的成功同样如此。”
三、联
这有两层含义:其一,联系实际。以自己的观点为依据,既可以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又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前者应该反映自己的切身体会,即具有某种个性,而不应流于空泛和俗套。后者可以包括古今中外的事例,而主要的是指现实生活。是否善于联系实际,是读后感内容是否有深度的关键。其二,联系原文。指发表感想时要扣住原文的有关内容,克服只是在开头提一下原文,下面就丢弃原文自己发挥的毛病。在语言表达上,可不时地把原文中的词句“点缀”在论述中,给读者以既“开源”又“见流”的良好印象。
四、结
指归纳看法,总结全篇。这里也应注意“点缀”些与原文有关的词句。
“引、议、联、结”是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习作者可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适当变化,正所谓“文无定法”。但不管如何变化,都要做到“读”与“感”相交融,使全文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同时,还要“感”得实在,“感”得有针对性。在读后感的写作中常见的失误表现为:
一是引述过多。在引述原作的环节中,不少同学往往用大段的直接引述代替理解式的概括,复述情节的篇幅占得太多,常常是开头说上几句所读文章如何感人,然后就大段复述原文内容,结尾表表决心或提提希望了事,以致文体产生转化,类似于夹叙夹议的文章了。或者大半篇叙述故事,后面进行一些总结性的议论,类似于卒章显志的散文。比如有的同学写《读〈失街亭〉有感》时,先将课文《失街亭》的主要情节用白话文翻译一遍,五六百字后才开始谈自己的体会,使这篇读后感显得头重脚轻。
二是态度含糊。对引述的原作不做正面的判断式的评价,而是不痛不痒地胡乱议论几句,让人看了之后,不知道他的真正想法到底是什么,他读了作品后究竟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其病因往往是对原作未做深入的理解,甚至根本就没有读懂,当然也就无话可说,不知如何评价了。启示,更是无从谈起。
三是表决心式的联想。有些同学每次写读后感都会表一番决心,把联系实际的环节理解为自我检讨,或者习惯于在文末加上一些表态的话。其实,联系现实的环节,是要求作者把自己现实生活中或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的事情,与所引原作中同理同类或相对相反的现象拿来比照,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和自己的缺点比较,借以表明决心。
[例文展示]
灵魂深处的美丽
爱与感恩的奇迹
——读《我的傻娘》有感
◎白玉婷
她是一个蓬头垢面、四处流浪的疯女人;她是一位爱子如命、任劳任怨的好母亲;她更是一朵盛开在峭壁上的苦茶花,挚爱芬芳,烂漫山崖。
她不美,甚至精神疯傻,遭人唾弃。奶奶让她进这个家,也只是为了延续香火。目的达成后她被下了逐客令,但因不舍与骨肉分离,宁可减餐做劳力。万般屈辱皆无意,有子,足矣。儿子被同学欺负,她得罪了村中恶霸也要替儿子讨回公道,不顾一切,唯爱子心切;儿子被奶奶打骂,她抢在棒下,希望那伤痛全给自己,打在儿身,疼在娘心;儿子读书辛苦,她跋山涉水摘果子送去,为了那一声“好吃,你真能干”的赞美,她葬身悬崖,手中还紧握着儿子爱吃的果子。峭壁无情,永葬真心。
第一次抱起襁褓中的儿子,第一次听见儿子喊“娘”,第一次听到儿子夸奖,她绽放出这世上最美的笑颜。她幸福他的幸福,快乐他的快乐。只因爱,镌刻在灵魂深处最美的爱。爱能创造奇迹。这份爱深深感动了冷漠的婆婆,深深震撼了曾嫌弃她的儿子。儿子心存感恩,勤奋学习想报答她,让她享福。而她舍身化作了峭壁上的那株苦茶花,守护着儿子喜爱的那棵果树——那是她此生唯一的牵挂。她把至真至深的爱渗进了土里,融在了风中。我坚信,那荒寂的悬崖,从此定会开满用生命和爱浸染的血红的花,璀璨、永生。
她,就是《我的傻娘》中那位并不傻的傻娘。
每读此篇,我总在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那些曾经不经意间印在脑中的画面开始倒带浮现:曾记得,小学时开家长会,父母因工作忙而不能参加,外公很乐意顶替,可我却嫌他穿着打扮太乡土,说话也粗声粗气,怕同学和老师笑话,而冷淡拒绝他的热情。外公眼中的失落,那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儿时任性,不以为意,而现在我懂了——那是爱却得不到感恩的落寞。曾记得,餐桌上妈妈总会帮我夹菜,让我多吃点儿,多吃点儿。要是爸爸吃了妈妈特意为我留下的美味,她定会嘟哝上好几句,对我没吃上佳肴深感歉意。而我渐渐厌烦了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因为那所谓的青春的叛逆,一次次推开了她夹来菜肴的手。那手僵凝在半空中,伸不过来也缩不回去,半晌无语。那是怎样的一种沉默?当时我不明白,我推开的不只是关爱的手,也推开了妈妈无私的爱女之心。而现在我懂了——那是爱却得不到感恩的心碎之音。可怜天下父母心,而我不懂得感恩与回报。
读而有感,触动我心。我不禁自问,我的父母、亲人,不也正像文中的傻娘一样,爱我胜过爱自己,为我笑,因我泣吗?我不禁自省,以前的我从不在意这些爱的细节,以为那是理所当然的,甚至会任意挥霍,不加珍惜。我不禁自愧,家人对我倾注了全部的最真的爱,而我却不曾回报他们什么,感恩之举少之又少。我不禁自警,若有一天失去了这些萦绕在身边的爱,我将再也没有机会去感恩,失去后才知珍惜必然晚矣,将会遗恨终身!我知道父母为我的前程着想,只要求我好好读书,于是他们工作之余忙家务,宁可拖着疲惫的身子也不愿占用我一点儿时间。
“竟夜孤灯剪影萧,视子如蛟,望子腾霄……念慈母半世辛劳,跪乳羊羔,还报今朝。”要怎样感怀这份恩德?不仅要奋发读书,更要在生活里、行动上、细节中去关爱他们。他们要求不多,下班回家时女儿奉上一句“回来了”,递上一双拖鞋;饭前摆好碗筷,等待一家人共进晚餐;记住他们的生日,在那天清早道一声祝福……只要这样就好,他们如此知足,我们只言片语、举手之劳就会温暖他们的心。而这些,都是感恩的表现。
学会了感恩,便学会了爱。
世上有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它的名字叫做亲情;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它的名字叫做感恩。爱与感恩交织协奏,才会演奏出感人至深的真挚旋律;爱与感恩交相辉映,才会谱写出充满奇迹的不朽华章!
[点评]
“读而有感,触动我心”,这是一篇发自肺腑、情真意切的读后感。除了写法规范,本文还有以下优点:一是语言表达具有文学味,比如把《我的傻娘》中的“傻娘”比作“一朵盛开在峭壁上的苦茶花”,比如说“她把至真至深的爱渗进了土里,融在了风中”,以及整散结合的句式遣用,都体现出作者不俗的语文功底;二是细节感人,像“那手僵凝在半空中,伸不过来也缩不回去,半晌无语”等,就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延伸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写一篇读后感。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论物理学家杰拉德斯·图夫特做了十分精彩的演讲。他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是人类为什么能够取得各种各样的成就的原因,所以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如果你对科学感兴趣,你要尽量找一些好的老师,这点非常重要。即使是这样,你也不一定就会获得诺贝尔奖,有些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你不能过于注重结果,你不要期望一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如果你真心投入到一个领域当中,你的生活将会是无比美好的。找到你的位置,这将会使你变得与众不同。我读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不知道自己一辈子想做什么的人。
[写作提示]
可以从材料中抓取关键性的句子,然后提炼出读后感的“感点”。比如:1.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投入到感兴趣的领域中,从事所热爱的工作。2.不能过于注重结果,重在体会“无比美好”的过程。3.一个人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