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59-02
中国古诗词具有凝炼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古代诗人在创作时擅长有意“留白”,把丰富的想象空间留给后人揣摩、品味。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对古诗词的多元理解,在教学中留出一片“空白”,把这块“空白”洁布交到学生手上,鼓励他们徜徉在诗词的意象空间内大胆补白。
一、留出空白,释放诗歌张力
一首诗词如果能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就一定充满了张力。诗词的张力是诗词的灵魂,是诗人在创作时注入的。一首诗能不能感染人?引发多少人的强烈共鸣?这就是诗歌的张力在起作用。
古代诗圣杜甫的激情之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收复蓟北消息传来,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此处的“喜”真是百味人生,悲喜交加。这悲与喜一对矛盾的复杂情感,集结成这首诗的张力,形成诗的情感灵魂。诗歌张力的释放是无形的,教学时,教师不能对学生直白诗人的情感,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诗背后可能发生的故事,从而扩大诗的意象空间,与诗人、文本接触零距离。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初闻涕泪满衣裳”
(媒体播放八年安史之乱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图片资料,师在音乐中缓缓解说)
师:同学们,杜甫也在这逃亡人群中,你们看着画面想象,这八年来,他们一家过着怎样的生活?又是怎样逃亡的呢?
生:也许杜甫带着妻和子一路流浪,战争烽火,他们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
生:为了弄点吃的,寒天腊月,他们身着单薄布衫在深山里挖被雪埋的芋头、地瓜。
生:他们身上的钱用完了,穷困潦倒,被饥饿折磨得九死一生。
……
师:是啊,诗人听到收复蓟北消息后“涕泪满衣裳”,这“泪”倾诉着怎样的情感?
生:这是历经磨难的情感。
生:这是饱经风霜的情感。
生:他哭了,心中的苦与痛,因战争的结束统统释放了出来。
……
师:这“泪”还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期盼之情。
生:喜悦之情。
师:诗人喜悦什么?期盼什么?
生:战争终于结束了,诗人欣喜万分。
生:大诗人杜甫期盼着马上返回家乡……
小结:杜甫在得知收复蓟北的好消息之后,八年的逃亡生活如同一幕幕电影在他的眼前回演,过往的苦难生活与今夕的巨大喜讯交织在一起,他——“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泪是——感伤的泪,这泪是——欣喜的泪。同学们,现在你能理解作者当时“涕泪满衣裳”的心情吗?(悲喜交加)
此处教学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时,惊喜若狂的表现和复杂的内心情感,就无法通过意象空间的想象,把诗人的血肉情感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紧紧凝在一起,产生震荡,释放出诗词的张力;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接触到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无法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走近作者,贴近文本。因此,此处“留白”是一处经典之笔。
二、留出空白,创造想象空间
教学《绝句》
(多媒体出示一道菜)
师:同学们,这道菜在生活中很常见,可是你们知道吗,它竟然与一千多年前诗人杜甫的《绝句》有关联呢!大家猜猜看,这道菜出自诗的哪一句呢?
课堂一开始,教师采用“留白”手法,让学生看着一道菜展开想象,从这道菜想开去,走入诗的意境去感悟。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娓娓动听讲述了一个故事:相传一天,一位主人别出心裁请来一位厨师。他拿出两只鸡蛋、几根葱和几棵青菜,要这位厨师做出四道菜来,并且每道菜都要配上一句诗,还不准重复。这不是给出难题吗?这位厨师面对主人的难题思考起来,然后做出四道菜,并且配上了《绝句》的四句诗。主人十分高兴。这位厨师是这样做的(媒体出现四道菜):
1.单炖两个蛋黄,以青菜、葱丝作陪衬,蛋黄青丝比照分明,相映成趣。
2.青菜叶上放一排切碎的小蛋白。
3.—青菜梗围成一个框,中间放一些又碎又小的蛋白堆成小山。
4.一盆清汤上飘两个鸡蛋壳。
师:你能根据这四道菜对上《绝句》四句古诗,再说说这四道菜里的食料都喻指诗中的哪些景物吗?
同学们兴致盎然,文思喷涌:
1.单炖两个蛋黄,以青丝作陪衬,蛋黄青丝比照分明,相映成趣。这不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了吗?
2.青菜叶上放一排切碎的小蛋白——一行白鹭上青天,细碎的蛋白比喻白鹭。
3.—青菜梗围成一个框,中间放一些又碎又小的蛋白堆成小山——窗含西岭千秋雪。蛋白堆成小山比喻西岭,因为是雪山,所以是白色。
4.一盆清汤上飘两个鸡蛋壳。——门泊东吴万里船,鸡蛋壳比喻万里船……
教师借助菜肴大胆“留白”,留给学生充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让学生产生了深入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强烈欲望——补白。这样“空白”教学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想象思维,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留出空白,感悟生活实践
《舟过安仁》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有趣一幕:两个小孩无忧无虑坐在船上,没有划船,竹篙收了起来,船桨也停在那儿,这不是很奇怪吗?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学生理解了诗意,要引领他们走进诗中两个孩子妙不可言的童趣世界,对“使风”的意境理解是关键。此处,教师可以故作不知,布下迷局“留白”。
教学“使风”
师: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两孩童心里想些什么?(引导感悟孩子的奇思妙想,感受孩子的淘气聪明。)
生:划船太累了,怎么才能省力?不如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风吹了伞,不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师:这两个小孩居然能想到“张伞使风”,真是聪明!“使风”是什么意思?
生:借助风的力量。
师:可是,真的行得通吗?“如何使风”老师可是外行,伞该怎样撑,船才会顺风前进?如果你就是船上的其中一个小孩,你会如何使风让船前进呢?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实践体验
师:船顺着风缓缓前行——(两生表演坐船撑伞使风前进。)
师:突然,小船拐了个弯,风向发生了改变,风从左方刮来了——(全班手做大风左刮的姿势,两生表演:左侧身,伞倾斜左边方向)你们会说什么呢?
师:又一个转弯,风从右边刮来了,你们怎样撑伞使风?(全班手做大风右刮的姿势,两生表演:立刻右侧身,伞倾斜右边方向)你们会喊些什么呢?
师: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诗人杨万里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会这样赞叹——(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这真是“童心无处不显,童乐无处不在”呀!这个“使”字,把孩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让我们再次读一读,感受孩子的天真无邪、淘气聪明吧!
师:同学们,下课后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将它变成一幅流动的画,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具体描绘两个孩童快乐使风的过程。
古诗词“留白”具有召唤性。它唤醒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实践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它唤醒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留出空白,激发创作灵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意留下一些空白,这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读写结合《清平乐·村居》之小儿“溪头卧剥莲蓬”
1.小儿趴在溪边剥着莲蓬,正忙着不亦乐乎呢!一个“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小儿生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2.想象画面,体会童年快乐: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他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还会有怎样的表情呢?(音乐轻起)
小结: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了解了千年以前儿童的生活,古人描写儿童生活乐趣的诗还有很多。
3.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诵读《所见》、《池上》、《小儿垂钓》《村居》等,再次感受古代孩童活泼可爱的形象。
4.同学们,古代儿童捕蝉、垂钓、采莲、放纸鸢,生活充满了乐趣。那么,现代生活中的你们,童年生活快乐吗?你们都玩些什么呢?大家一起挥笔创造,把我们写的童年乐趣诗寄回千年前的古代,和他们一起分享,好吗?
操场上 球
五年级 李晋轩 五年级 官俊勋
操场上,真热闹, 小气球,圆又圆,
有小鸟,喳喳叫。 弹来弹去真好玩。
男孩跑,女孩跳。 乒乓球,小又小
摔一跤,不会恼, 跳来跳去眼睛花。
站起来,继续闹。 羽毛球,白又白,
你来追,我来绕, 飞来飞去像小鸟。
一起玩,友谊好。 球类真是有趣啊!
教师此处留白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学生们跳出教材,大展身手。古代诗词丰富了他们想象的空间,给予他们尝试创作的广阔天地,学习生活中的点点趣事变成了一首首稚嫩的小诗孕育而生,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快乐的童年生活使古今两代孩子的心紧紧相连,贴近了文本,感受到了诗人对和平恬静田园生活的热爱。
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留下空白任遐思,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留出空白实际上就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用心来填白补白,对诗词的理解更加准确、生动、深刻,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终身学习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