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赵一帆
前门位于京城的中轴线上,元朝时称“丽正门”。明朝加修正阳门箭楼瓮城。从正阳门城楼往南走,就是著名的前门大街,西侧,有百年商街“大栅栏儿”,而与大栅栏儿隔街相对的东侧,则是鲜鱼口。曾几何时,这鲜鱼口汇集了众多的京城名店。其中,以耳熟能详的美食老字号便宜坊、天兴居、都一处等最为著名。虽说都是历史老街,但似乎鲜鱼口的名气一直不如大栅栏儿那么无人不知且名声在外。究竟是何原因造成它们仅相隔一街却有如此差异?鲜鱼口街又发生过哪些奇闻趣事?这还要从“鲜鱼口”名字的起源传说讲起。
鲜鱼口东起长巷头条与西兴隆街相接处,西至前门大街,与大栅栏儿隔街相望。据老辈人讲,鲜鱼口原名“线市口”,以买卖各种色线为主,针头线脑为辅。在清朝末年,线市口一带卖鲜鱼的聚群成风,有推车的,有挑担的,每天早上五点多钟,这里便人山人海了。有一天早上,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从这里买了一尾活鲤鱼,老头回家以后,把鱼放在水缸里头仔细地端详,鲤鱼全身红火,非常好看。谁知第二天,鱼不见了,却变成了半缸金银。老头喜出望外,为了答谢鲤鱼,从此以后,他每天来这里买活鱼,买完了便把鱼放生到护城河里。卖鱼的越来越多,日子久了,线市口就改成了鲜鱼口。后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诗:“线市衰弱鲜鱼兴,老者救鱼回龙宫。水族何有团圆日,金银到手鱼放生。”
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故事背后,映射出的是老北京人“好人有好报”、“放生积福”的愿望与美德,然而实际上,鲜鱼口胡同的形成可追溯至明代,随着古高粱河旧道及漕运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虽不卖线,但的确是因鱼而来。明朝正统年间,为了不让夏季的雨水四溢,工匠们于正阳桥东南低洼处开通壕口,以泄其水,形成了三里河。《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正阳门外东片有三里河一道。”因为有了水,就有了鱼,还有了漕运码头。当时,渔民打到鱼后常来这里售卖,逐渐形成了集市,明时人称“鲜鱼巷”。至清代宣统年间,水道干涸,河道两旁逐渐筑起民房与商铺,并将鲜鱼巷改称为“鲜鱼口”,又在无意之间,带动着整个前门地区逐渐地兴盛起来。因此,民间常有“先有鲜鱼口,后有大栅栏儿”之说。
鲜鱼口胡同虽成于明代,但至清代才始成规模,逐步完成了从鱼市向传统商业街的过渡。由于城池南移,大运河终点码头由积水潭移至东便门外的大通桥,因此,北京的商业中心也由元朝时期的钟鼓楼一带南迁到以正阳门为中心的前门地区。明清两代,各地官吏进京述职办事,各地举子赴京赶考,多暂住前门外,仅前门地区就建有100多座会馆客栈,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繁荣。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政府以“城内开设店座,宵小匪徒易藏匿”为由,将59座店铺由内城迁至外城,一时间,前门一带店铺、戏园由此大增。当时负有盛名的广和茶楼、华乐戏园(原称天乐茶园,现大众剧场)、阳平会馆戏楼就建在这里。清代晚期,京剧兴盛,这里可谓是戏迷票友的乐园。清末,京奉火车站、京汉火车站又都建在了前门东西两侧,这里便成了全国交通枢纽。因各地旅京人士必先到前门,鲜鱼口一代的戏园茶楼、旅馆银号、饭馆酒楼,林林总总。名扬四海的百年老店全聚德、都一处、天兴居、金糕张以及大众戏院、正明斋饽饽铺、长春堂药店、华清池、便宜坊、天成斋鞋店、联友照相馆、黑猴百货店和马聚源帽店等众多老字号都坐落于此。鲜鱼口虽然没有对街的大栅栏儿宽敞、纵深,但在当年的名声着实比大栅栏儿来得更早、叫得更响。
鲜鱼口有三里长,其东段叫兴隆街,这条长街西起前门大街,正对着大栅栏儿;东到崇文门外大街,正对着花市大街西口,把老北京两大商圈连接起来。鲜鱼口南北两侧,鱼骨似的伸展出许多小胡同,胡同里的铺户挨挨挤挤,连绵相接,果子市胡同、肉市胡同和布巷子胡同的得名都是由其商业特点而来。全聚德烤鸭店最初就是一直在肉市胡同里面经营了几十年。大江胡同、小江胡同和长巷一至四条里,则是客栈聚集之地。
在鲜鱼口,有吃、有喝、有玩。能听戏、听曲艺,还能照相。这种带有市井气息平民化的街景,正是鲜鱼口的特色,这种特色区别于对面的大栅栏儿。同为商业街,大栅栏儿是以瑞蚨祥为首的大买卖多,而鲜鱼口则是云集着众多各具卖点的小店铺。就以卖鞋为例,老北京人说“官人和老爷们买鞋去内联升,卖力气的买鞋去天成斋”。可以看出,鲜鱼口的商业文化,讲究的是邻里关系,是薄利多销,是润物细无声,是民风淳朴、滴水穿石。
《京尘杂录》一书说:“旧时档子班打采,多在正阳门外鲜鱼口内天乐园。”天乐园即天乐茶园,两侧分别有著名的药店长春堂和饽饽店正明斋。天乐园最早开在明嘉靖年间,是北京最老的戏园子之一;长春堂开在清乾隆年间,是当年和同仁堂、鹤年堂并列的京城三大药店之一;正明斋开在清同治年间,以制作慈禧太后和张学良将军以及郝寿臣等一帮艺人爱吃的满人糕点而出名。这三家店铺终日热闹非凡,加之不知从哪里传来的声声梨园锣鼓点儿,大体上勾勒出鲜鱼口当年的京韵风貌。
鲜鱼口的店铺还有一个特点,即鞋店和帽店特别多。当年,鞋店最著名的要属“天成斋”;帽店最著名的莫过于“马聚源”。老北京有民谚:脚蹬内联升,头戴马聚源。这里虽没说天成斋,但其足青布面的千层底鞋却是老北京人买鞋的首选。此外,比较出名的帽店还有“杨小泉”和“田老泉”两家老店。因这两家店铺前都有硬木刷金的黑猴坐镇,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黑猴老店”。这两只黑猴几乎成了鲜鱼口的又一象征。清人《朝市丛载》等书,都有对鲜鱼口的记载。这里的店铺大致如下:路口西南最有名的是杨小泉的黑猴毡帽店,东南则有袜子郭、南剪铺义和号,往西路南还有专门卖窝窝蜂糕的魁宜斋,专卖素点心的域盛斋,有专卖药酒的天福堂,有专卖江米白酒的东杨号。据一位久居前门的老者回忆,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鲜鱼口尚有7家帽店和9家鞋店,其他店铺不计其数,且“黑猴老店”依然在正常经营。
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鲜鱼口仍然保持着既是居民区,又是商业街的特点。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鲜鱼口里的大小店铺有了新归属。如炒肝名店会仙居与天兴居合并,挂“公私合营会仙居、天兴居饭馆”的招牌。而后,鲜鱼口路南的商店饭馆相继关闭,改为他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供应紧张,鲜鱼口的很多饭馆也都相继关了门。“文革”十年,鲜鱼口胡同和老北京的其他商业街一样,贴满了大字报,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兴华园澡堂子,也从鲜鱼口浴池一度改名为“劳动浴池”。
改革开放后,鲜鱼口由于之前建筑改造,曾经和华清池齐名的兴华园澡堂被改造成了宾馆。街巷也开始变窄,人气开始逊于大栅栏儿。上世纪80年代初,国营企业的效益一度走入低谷,鲜鱼口胡同的大小国营店铺,也纷纷陷于萧条。之后,很多店面相继被人承包、转包,开了饭店或商店,但生意一直也不太景气,最后大都只能不了了之……
2004年,鲜鱼口被北京市政府公布为北京25片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区。作为前门大街及东片修缮整治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鲜鱼口胡同两侧被规划为小体量、小开间的历史风貌商业店铺街,鲜鱼口胡同也更名为“鲜鱼口街”,并冠以“北京鲜鱼口老字号美食街”之名。2011年5月8日,鲜鱼口街正式开街。修缮后重张开业的北京鲜鱼口街,以“鱼”为元素的各色装饰、设施很是抢眼。东口立起一座“鱼形”花门,西口的铁艺牌楼上悬挂着红底金字的“老字号美食街”匾额。街区内的各色砖雕、井盖、城市家具、路灯均以“鱼”为主题。路面铺装全部采用黄金麻荔枝面石材,作水波“鱼鳞”状铺装。街区内老字号餐馆挂上了各式招幌,颜色鲜亮。古香古色的字号牌匾、抱柱楹联和景泰蓝材质的文化志牌,装点着整条街区。
从明朝正统年代至今,近600年的文化历史积淀,成就了前门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北京传统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会馆文化、梨园文化、商贾文化云集一堂,颇具特色,而鲜鱼口胡同则是整个前门商圈中一颗醒目但并不耀眼的宝石,是北京民俗市井商业时代的代表,至今仍向世人讲述着曾经的过往,展示着其独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