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河
提起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必然要说到伟大的摩尔根及其用到的实验材料果蝇。所以每次讲完这块内容时,总有很多学生在课后询问关于果蝇的一些问题。新教材在课文后附了一则关于摩尔根研究白眼果蝇的小资料,且描述得极其幽默生动,因此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提问的人比以往更多。
以前学生问类似问题时,笔者总会直接给予解答,但是因为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所以笔者试图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去找到答案。
一、研究过程
学生在得知笔者的想法后很兴奋,有个学生自告奋勇要当负责人。几天后,一个由10名学生组成的果蝇研究小组成立了。
研究小组成立后,我们开了一次简单的会议,进行组员的分工,明确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并设计研究顺序。会议上发现,学生对果蝇知之甚少,甚至有人认为果蝇就是平时见到的苍蝇!对于这些问题,笔者都不予解答,因为如果学生已经知道答案,就不可能经历真正的探究。
通过讨论,学生认为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果蝇是什么”,这可通过上网查资料获取答案。因为住校生没有上网条件,所以这项任务由小组中的通校生完成。第二天,就有学生带来了果蝇的图片和相关资料,笔者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学生,大家都知道了果蝇不是苍蝇,“扫盲”成功!由于资料还提到了雌雄果蝇的鉴别方法,所以我们顺便又复习了性别决定的相关内容。
取得了初步成果后,研究小组决定突破第二个问题——果蝇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其实包含的内容很多,学生也尝试上网搜索,可是搜到的内容描述得较笼统,理解起来过于抽象。那该怎么办呢?有学生提议试着自己养一下,这一建议得到了全体成员的支持。
万事开头难,去哪里找果蝇?找到后怎么抓?捕捉果蝇我们都没尝试过。2月的天气还太冷,连水果摊上都找不到果蝇,于是研究小组决定到3月气温升高时再捕捉,而在这之前的一个月里则搜集有关养殖果蝇的资料,并准备好实验用品。
首先,大家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捕虫器,就是将一个可乐瓶距上端三分之一处剪开,其中放一些香蕉等水果作为诱饵。然后,陆续有学生从家里拿了一些空的玻璃牛奶瓶作为将来饲养的容器。万事俱备,只欠果蝇了!有几个学生等不及了,在课余时间已经开始诱捕果蝇,但是每次都无功而返,组员的兴趣和信心都开始降低,他们太需要一次成功作为激励了!终于,在3月中旬的一天,一大早就有几个学生兴冲冲地拿着一个瓶子找笔者:“老师!这是不是果蝇?”笔者看到两只小家伙静静地趴在瓶底,果然抓到了,而且还是一雌一雄。
在向同学展示之后,研究小组开始养殖果蝇。学生在牛奶瓶内放入一块香蕉,再将瓶口用保鲜膜封住,膜上用针刺出几个通气小孔,这样,两只果蝇就可以在里面生活了。组长安排组员们每天轮流照看,并写好观察日记。虽然每天只安排了两个人,但几乎每个人都来看。这两只果蝇是他们一个多月来辛勤劳动的结晶!
几天后,果蝇产卵了,有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临死之前,它们成功交配,幸不辱命,为我们后面的观察提供了大量素材。”
很快,卵化为蛆,蛆化为茧,果蝇破茧而出。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些果蝇被转移到了几个培养瓶中。由于只是简单地饲养,在转移过程中就没有用乙醚麻醉。研究小组对果蝇最熟悉的一对相对性状就是眼色,于是用放大镜透过瓶壁寻找白眼的果蝇,可惜没找到,这也能说明为什么摩尔根如此重视白眼果蝇了。
有学生提出,果蝇应该是吃水果的,那它到底喜欢什么口味呢?于是又多了一项研究——在转移下一代的时候换上不同的水果,如苹果、番茄、桑葚、芒果、西瓜等。结果发现还是香蕉效果最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又去网上找资料,结果在一篇文章上发现果蝇的食物居然是酵母菌!这样就解决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打开瓶盖时会闻到一股酒精的味道。
实验告一段落,研究小组通过这次活动认识了果蝇,了解了果蝇的一般习性,还经历了科学探索的部分过程,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一些知识。有学生在实验感想中写道:“科学的高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攀登的,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大家都有所收获,比如培养了我们的耐心和恒心,与同学之间合作的能力,还有严谨的思维方法。我不禁想到,科学家不也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来验证他们的猜想的吗?只是我们重复的是前辈的实验。”
二、反思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此次研究性学习,让笔者对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些理念有了深刻的感悟。
(一)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忽视学习成果,而是对学习成果有更高的要求,探究是达成这些成果的重要途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如在上述案例中,有了养殖果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很自然地想到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生长快、繁殖能力强、雌雄易辨、突变类型多……这比以灌输的方式告诉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二)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
每个探究活动应有学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如果学生已经知道答案,就不可能经历真正的探究。所以在学生问有关果蝇的一些问题时,笔者都未告知答案。
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其中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小组或全班共同研究的课题,如上述案例中的果蝇养殖,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三)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研究氛围
教师要鼓励学生,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问题时,教师和所有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在对果蝇进行探究的活动中,每一步计划、每一次分工都是学生讨论的结果,在探究进程受阻时,笔者会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继续坚持下去。比如在抓不到果蝇时,笔者告诉学生并不是方法错误,而是天气原因,这样就能避免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四)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成为唯一的方式
新课改提倡探究性学习,导致很多教师进入一个误区,凡事必探究,似乎只有探究才是好的。其实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的条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探究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选择什么去探究、何时探究都必须仔细考虑。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有很多收获,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