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动的课堂

2015-10-29 16:58钦寒平
关键词:品德课情境生活

钦寒平

思想品德课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须遵循“源自学生生活—为了学生生活—用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思路,并以此建构课堂教学基本框架,且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方式挖掘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思考中学习。

一、对“让学生学会思考”的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为了使其学会思考,变得有思想,变得更聪明。思想品德课要把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觉悟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

然而,在实际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一直面对着“脱离学生”的责难:呆板的从概念到概念、从观点到观点式的教学过程、机械的假问读答式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的课本答案式的教学效果。大家都明白: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于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思维的时空,引导学生去思索、思辨、思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上,让学生脑筋动起来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质。但问题是如何让教师真正解放思想,让学生脑筋动起来而拥有思想?

二、“让学生学会思考”的课堂框架

新课程既强调生活逻辑,又注重理论逻辑;新教材按“生活—探究—理论—生活”的思路编写,旨在从学生生活入手,基于案例、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探究、体验、生成,构建学科知识,最后提升为理论逻辑。显然,这是一个以学习过程为主导的框架思路。由此,我们提出“让学生学会思考”的策略应该遵循“源自学生生活—为了学生生活—用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思路,其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为:

备课:收集与筛选问题。(源自学生生活)

课堂:分析与解决问题。(为了学生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导入)。

——呈现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关注方法过程(讨论)。

——分析问题

突出思维互动,强调价值澄清(展示)。

——解决问题

反思总结提升,发展认知结构(反馈)。

——提炼升华

课后:尝试与应用。(用于学生生活)

这一框架可用于一节课,也可以用于一个教学环节;可以完成整个流程,也可以根据需要选取其中的部分流程。

三、“让学生学会思考”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生活化资源——源自学生生活

1.搜集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寻找、选择和运用各种课程资源,把它们作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和教学的支持性条件,并整合到教学活动中。如搜集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电影,让他们的情感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浸染。哈佛大学曾推荐14部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电影,比如孝顺父母主题的有俄罗斯的《寻找幸福的起点》,感恩主题的有日本的《佐贺的超级阿嬷》,自省主题的有我国的《和你在一起》。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其教学效果远胜于照本宣科式的说教。

2.从学生中采集课程资源

适应学生需要,是激活课堂的根本。教师从报纸杂志、广播影视、互联网获取的丰富的感性材料,有的往往离学生较远。若教师如能从学生中采集课程资源,则会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例如,在教学“男生女生”这一内容时,笔者不是直接罗列“在男女生交往中,什么行为是恰当的,什么行为是不恰当的”,而是在课前围绕“我欣赏的男生”或“我欣赏的女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男生欣赏的是“温柔、善良、细心”的女生,不欣赏“斤斤计较、优柔寡断、胆小”的女生;女生欣赏的是“勇敢、坚强、富有责任心”的男生,不欣赏“粗手粗脚、马虎大意”的男生。这说明,当前学生的基本观念与中华传统观念并无二致。基于此,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我是受异性欢迎的人吗”“问题探讨——男女生要不要交往”“情境分析——他们的交往合适吗”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中蕴含的信息全部来源于学生自身,能够唤起学生参与其中的强烈欲望,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这样,关于“男女生应该如何交往”,不是教师将正确答案教给学生,而是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得出。这种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设置情景,让学生质疑问难——为了学生生活

古人云:学始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的学习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登堂入室,就应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表现。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难,或是学生原有的认识和新授知识的冲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设置两难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如《珍爱生命》一课的教学,教师选取了温州女孩毛陈冰千里单骑赴贵州,热血救助侗族病危产妇的感人事例,但教师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这个故事来说明珍爱他人生命的可贵,而是真实地再现了毛陈冰的心理历程:

【情境一】当时心急的毛陈冰没细想杭州到贵州的距离,打听之后才知道,乘车要二十几个小时,飞机票价要一千多元,而自己身边才三百元,从贵阳市区到黎平县还有三百多公里的山路颠簸。 去还是不去……

【情境二】毛陈冰在杭州火车站与一保安交流,保安断定那是个圈套,听得毛陈冰心里发毛,想打退堂鼓了。去还是不去……

两难问题使得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站在毛陈冰的立场上进行思考。“是遵守承诺还是明哲保身”,这一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辩。在争辩中,学生统一了思想:承诺要遵守,救人生命是当务之急。同时,学生在讨论中也谈到了如何应对形形色色的“陷阱”等问题。这样的课堂既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又对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有指导作用,产生的课堂效果很好。

(三)让学生把体验带出课堂——用于学生生活

品德的习得必须依靠学生的自觉内省才能达到。课堂教学只能起到情感共鸣、品德熏陶的作用,道德内化还须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社会事件、道德情境进行自主体悟与反思并积极行动方能完成。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问题带出课堂,将体验带出课堂,在生活中解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生活中践行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和观念。

1.重视学生带出课堂的问题

学生课堂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手头缺乏资料无法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二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三是一节课结束时学生产生的新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反映了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也为教育提供了契机。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带出课堂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对此,我区学科组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较简单的问题,第二天在正式上课前五分钟汇报;较难的问题,包括学生产生的新问题,汇总在问题解决簿中,在每星期五的课堂上交流。

2.让学生学会参与实践

思想品德课强调课后践行的重大意义在于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氛围,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使课堂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世界中得以践行和彰显。这也就是生活化教学强调的“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如有教师在《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一课的教学中,就设置了生活践行环节:请学生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违法、违纪等不良问题;学生发言踊跃,环境、交通、食品等让老百姓头疼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关注的问题;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将建议归类,再请学生行使建议权,向政府提出各种整改建议,并现场打开当地政务网,让学生将归纳好的建议直接发到市长信箱。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心动不如行动”,它将课堂上的所得真正运用到实践中,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思想者是美丽的,让我们尊重学生思维的权利,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充满思想的思想品德课在迷人的生活中闪闪发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课情境生活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生活感悟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