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怡·益

2015-10-29 16:57范贤辉
关键词:文言文笔者教学内容

范贤辉

学生怕学文言文,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语言较为难懂,所以教师不得不花很多时间逐句逐段地讲字词,以至于文言文教学几乎成为翻译教学,而翻译之后文言文变得索然无味,失却了原本的魅力。但是,如果不讲字词而直接进行文章的分析,学生又犹如听天书,对文章的品味根本无从谈起。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的文言文教学除了要“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还要注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即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学的“以学定教”,应当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疑难而定;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让学生心怡;教学的价值取向要有益于学生的发展。

一、宜:于疑问处生发教学点

王荣生教授指出:“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是合宜的呢?

文言文,顾名思义,其教学内容包括“言”和“文”两个方面:“言”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等;“文”指文章、文学、文化等。这决定了文言文具有不同于现代文的语体特征和文化特质。因此,文字、文章、文学、文化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那么,在具体的篇目中,我们要以什么为选择的依据呢?王荣生教授说:“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可概括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据此,我们可以确定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即学生有可能存在疑难的地方。

以《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为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篇很难的文章,很多教师都想引导学生去理解张岱的文人雅趣和故国情思,但能真正让学生有所体悟的却并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在自主翻译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去发现“文中的矛盾之处”。学生顿时有了细读文本的兴趣,找出了自己的疑问,笔者总结如下:

1.“湖中人鸟声俱绝”,为何亭上还有人?

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与“船上仅仅只有作者和舟子两人”是否矛盾?

3.文中开始描写的是天地已经上下一白,又怎么撑船?

4.为何写看雪,还要写自己在湖上的奇遇?

5.明明是和舟子一同前往,为何说要独往?

6.既然是余拏一小舟,为何还用舟子?

7.为何离别时才问姓氏?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笔者确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即通过疑问的解决让学生去认识张岱其人其国。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确实疑惑的,加上笔者让他们在课余也尝试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所以在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认识到张岱的“独”是一种心灵上的孤独和清高,也感受到了他那无法言说却又“不得不说”的故国情怀。

从学生的疑点出发,就可以绕开烦琐的一字一句的翻译,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呈现活力和张力。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换句话说,‘导读导的就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曾经有人问,钱老师上课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这么默契呢?钱老师回答说:“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以为,这即是“以学定教”的意义所在,也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二、怡:研究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然而,什么是真正的有效?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中的一个穿越“玉米地”的比喻让笔者记忆深刻。他说,学习就像穿越玉米地,我们往往注重时间、收获,但会忽略安全。他把教学的有效界定为三项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前两个指标比较好理解,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对有效的界定。然而,学习体验却是我们少有关注的,我们常常讲“学海无涯苦作舟”,常常讲“用今天的汗水甚至泪水换来明天的成功”,当我们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或背诵任务时,我们常常苦口婆心地说“我是为了你们好啊”,好像今天不吃苦,明天就一定会受苦似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的:“如果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欢乐,我认为这是整个童年的幸福——人一生的幸福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文言文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欢乐呢?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愉悦的体验。如《塞翁失马》的教学,在导入的时候,笔者先讲了故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再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这样做是因为《塞翁失马》出自七年级上册教材的最后一课——《寓言四则》,其以故事的形式来阐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仍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对故事、游戏有极大的兴趣,因此以一则与《塞翁失马》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故事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又能在后面的教学环节用来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塞翁语言的妙处。此外,关于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落实重点字词,笔者主要采用成语与课文中的词语相比较的方法,如比较“大举进攻”与“胡人大入塞”中的“大”,“亡命天涯”与“马无故而亡入胡”中的“亡”,“将兵十万”与“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中的“将”,“叶公好龙”与“其子好骑”中的“好”,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词语的意思,并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增加思维的过程。

当然,教无定法,教师需要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地使教学方法让学生心怡。

三、益:让灵魂找到回家的路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有一种独有的精神与气质。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学习这些作品,能涵养性情,增进智慧,提升眼界,增加道德勇气。因此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去接受精神的熏陶显得十分有必要,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抹亮丽的底色。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会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用文言,如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苏轼的乐观与豁达令人敬佩,一首好诗给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想一想,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句子?

学生的答案很多,有的说在欢聚的时候,有的说在离别的时候,有的说在悲伤的时候,还有的说在异国他乡的时候,这样的情感共鸣其实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原来,我们在伤心的时候还可以找到这样一个知己。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一种有益的滋养。

曾有学生问笔者:“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笔者的回答是:“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学生一脸茫然。也许学生的确还无法理解这样一句话。然而作为教师,我们却需要树立这样的意识:文言文教学不应使学生厌弃文言文,它不仅要教学生读懂文言,而且要让学生通过文言去认识文化,去认识那些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和精神。笔者希望能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从心底说出这样的话:文言文,我会读,我爱读,我懂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言文笔者教学内容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