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特质探析

2015-10-29 16:41吴佳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感官装置空间

吴佳桉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特质探析

吴佳桉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文章详细的分析了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的特质,其新媒体互动装置多种媒介应用的沉浸体验的艺术特点、新媒体互动装置虚拟现实空间沉浸体验的艺术特点、新媒体互动装置感官沉浸体验的艺术特点等,阐述了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科技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互动装置;沉浸空间;艺术特质

互动装置艺术是在近代装置艺术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的一门全新学科。互动装置诞生至今,不过40年短暂历史,大众普遍对这一与科学技术如此紧密相连的艺术新流派如雾里看花,知之甚少,在其份属归类问题上学界亦历来多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互动装置做为新艺术打破了传统“静态审美”的模式,及观众“置身事外”的态度,艺术的社会化参与程度显著提高。互动式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促进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亲近;互动艺术作品是艺术与互动技术整合的成果,艺术家与工程师密切配合,使得作品最终得到完整的呈现;互动装置让观众由参观变成参与,赋予观众权利来决定其完整性,让人们在参与过程中寻找其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的特点

互动装置艺术与装置艺术是同一脉络,唇齿相依的,但是我们从两者的作品比较中也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个性特征。装置艺术重视媒体媒介材料潜在艺术表现力的选择,重视对媒介材料的艺术表现可能与这种材料原来的生活意象之间的关联,媒介材料通过艺术家的艺术构想而升华成艺术性话语,成为艺术人文精神与创造精神的载体。而在互动装置中材料不仅地艺术的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艺术,它的材料品性更多的是对高科技技术的依靠。在综合造型的手段下,材料、艺术、工艺乃至艺术家本人有着合二为一的趋势,作品、作者跟观众三者多向协同,多项交流,多向占有的结果;从另一方面看,装置艺术在美学本质上是反规范性的,它所表达的思想对社会、家庭、政治、人类、传统等既定的思想情感都持有反讽、诘问、批判或否定的立场和态度。而互动装置艺术因其独特的转换性、渗透性和参与性,打破了传统规则,以全新的有机整合思维与展示方式,将观众直接引入作品的体验之中,是艺术更走近人们的生活,通过直接参与和交流获得心灵触动,让观众沉浸在艺术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探索中。从以上对比中发现互动装置艺术是有以下主要特征的。

1.现代技术综合运用的方式呈现,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维空间的“环境”。

2.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室内外的地点、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作品整体。

3.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4.互动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5.互动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限制的限制,能够自由地综合使用或夸张、强化表现的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

(一)新媒体互动装置多种媒介应用的沉浸体验的艺术特点

综合造型,应用多种媒介与装置,强调充分利用影像、音响、光电、动力、电脑控制等现在技术、设备、手段等综合媒介,创作具有视觉、听觉、触觉、心理乃至生理全方位综合效应的艺术作品,开拓崭新的艺术变现形式,传达视觉与精神双重意念。

当今世界技术的变革和整合的速度十分迅速,多媒体的综合技术已经很好的扩展到了互动装置艺术当中,作品透射出来对高科技的依赖性,使其具有更强大的涵盖与包容能力。在数码艺术的视觉品格中,幻想、规则、虚拟、复合、都可以在互动装置艺术的语言品格中找到对应的位置,这也成为了装置艺术的典型特征。装置作品中创作者沉浸手法的运用以及观众感官的“沉浸”体验都与综合造型元素的合理运用紧密相连。德籍艺术家飞苹果(Alexander Banal)的互动录像装置《洗脑机》。其作品中具有感官上沉浸体验感这一本质,从而引发人们心理及生理的一系列变化。作品《洗脑机》就像是发生在艺术形态里的一场科技革命,依托多媒体和互动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打破了人们与艺术之间的疏离,进而让人成为艺术作品的组成部分,通过组合影像不断地重复再现与环境音场配合,让参与者的思维空间沉浸在作品所展现的情境中。

(二)新媒体互动装置虚拟现实空间沉浸体验的艺术特点

“虚拟现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本质上是沉浸的。”将真实空间的视角扩展到幻觉空间,利用非直线光效光效果来使其看起来更加真实,建立一个虚幻的世界,营造一个整体的影像空间,通过时间和地点的统一,使观看者置身于360度幻觉或沉浸空间之中,这样互动装置中的沉浸手法运用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图像媒介可以采用对感知的介入以及通过组织和构建感知、认知的方式来进行描述,所以虚拟沉浸空间应当被列为图像媒体的极端异体。由于它们的完整性,这种极端异体提供了一种完全可能的现实。

日本爱知世博会三菱未来馆“万一月亮没有了”影像能够带来幻觉的审美享受。影像的内容是“假设月亮没有了之后地球将会怎样?”除了三面巨大的屏幕之外,还通过安装在天花板的镜面与配合影像的震动等增加来宾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使得人们在这里停留多久就被吸引多久,在物理空间中进行对话和交流,它不仅力图通过其主题,同时还试图通过全景图像、特色的色彩和戏剧性姿态的运用来吸引观众,其目的是从情绪上激励观众分享这种狂喜,由图像创造的一种特别的思维状态,完成观众与图像中的情境在心理上的融合。这些巨幅屏幕组成的虚拟影像,完全将参与者包围了起来,人们仿佛置身于宛若自然的空间中“物我两忘”。虽然这些虚拟影像十分接近自然尺度,它仍然不可能以这种形式出现在自然界中,是精心的选择和组合,营造了超越自然的理想状态。

虚拟现实空间对于观众的感官影响是深度的,实现了感官的超越、心灵的净化和美的共鸣,可以说实现了有感官沉浸到感官深度沉浸的完整体验。

(三)新媒体互动装置感官沉浸体验的艺术特点

互动装置它是互动艺术工程,虽然他是透过科技媒介来完成,但是互动其目的意蕴就不仅是互动科技的展示,而是具有更深层面的的探讨,才能够进一步来谈互动装置的艺术。因此,不同的设计思想,决定了其互动装置作品文化价值的取向。在互动性、深入性和个性化的前提下,设计出超越有限生活意象的多义性而又各具风格和意蕴的高质量的内容,这也是未来发展的道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精神审美意象蕴含作品之中,营造出一种艺术氛围和文化价值的“精神空间”。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装置作品不同的风格和意蕴,其沉浸方式或沉浸空间具有不同的感官效应。

例:岩井俊雄在他的《钢琴——作为影像媒体》中设想由光来弹奏钢。观众通过操作现实屏上的跟踪球,在一个格子上,画高光点。闪烁的高光点移动着,一旦它们靠近钢琴,就可以加速,然后敲打一个琴键。随着钢琴的声音,一个三维的人物,就从琴键上跳出来,然后按观众所指定的任务开始弹琴。随着琴声的变化,新的颜色和人物又会不断产生。这不是数字声音,而是由电脑控制的声学钢琴发出的声音。电脑平面设计摆脱了钢琴的沉重重量,不仅创造了模拟身体,同时还带来了愉悦的声音。就这一点而言,极具创新精神,作品通过互动音乐艺术的体验,使其“趋向音乐的境界,渗透了时间的节奏。”不再纯粹是装置的技术与结构,而是沉浸的创造性空间。

设计者对多媒介实时互动技术的相同应用,而不同的设计思想与表现手法,将带来不同的风格和意境;不同的作品形式与风格,必将产生不同程度上的感官沉浸体验。这么看来,在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中以“人本”主义为根本导向体现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深刻的精神性意蕴的审美空间以及创作手法多元化的青睐。

二、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设计艺术的联姻是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发展的推动力。人类的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体与科技的演变史,在这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新媒体艺术需要借助科技才能完成或者是达到尽善尽美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定会带动新媒体艺术向前发展。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科学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如果缺少了科学性的发展就很难在很长的时间去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呢,也很难在这个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领域有所突破,另方面如果没有观念创新与思维突破必将会滞后,这门艺术设计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总的来说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一种跨越式的进步。

(一)设计艺术的创新是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创作之源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一个没有创新性的作品是陈旧和苍白的。新媒体的互动装置中能够融入很多新的材料与新的技术,再加上新的电脑技术的融合,但是这样的元素多了,也会让人觉得不知所错,这需要设计师们在创作作品之前反复研究调研与综合衡量的。在所有的这些创作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面前,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创新这一概念上来,没有创新的作品,创作出来也仅仅只是别人科技产品的发明而己,或是别人创作的一个复制品而已,是没有学术含量的。我们知道科技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像电脑、电视、照相机、手机之类半年就能更新升级,就能使得产品更加的优化,如何使得有新意的作品,在能够体现它自身的艺术性的同时又能够最大能度的发挥其新技术的特性,是每一个设计师应该去考虑与研究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说被创造出来,还应该去影响他人,让他人去体验这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的新奇的感受,从而实现它的艺术价值。

(二).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反传统,大继承”艺术发展特征

科学无国界,而艺术有国界,这一点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韩美林先生也曾说过:“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民族的东西,就没有趣了。世界艺术的大同之日就是世界艺术的末日。”所以,设计的民族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对设计者的艺术设计构思、形成等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艺术的主体行为者是人,传统文化往往通过对设计者本身的长期熏陶

和影响,从而影响着艺术。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者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不仅仅是设计者应对强势文化全球化的策略,也是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朱青生教授在《媒体艺术问题》中提出“反传统,大继承”的见解。其实就是想说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资源我们可以拿来借鉴和运用到艺术设计中来,然后结合新的技术使得传统文化既传统又富有现代感。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很多我们可以去运用到现代社会里的元素以及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也越来越被设计师们甚至是社会人所喜爱,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将自己国家的精髓思想融入到设计作品中,才能够创造出有思想有内涵的艺术设计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够更长久、更有利的去代表一个国家,向更多的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

[1]白雪竹,李颜妮.互动艺术创新思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2]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美).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J506

A

1005-5312(2015)08-0023-02

猜你喜欢
感官装置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感官训练纸模
轰趴装置指南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一种新型消除PT二次回路压降的装置与应用
干熄焦装入装置的改进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