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森
(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63)
赣南客家传统器具设计的价值特征研究
郭林森
(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63)
对赣南客家传统器具的特征进行探讨。从它的价值特征出发,展开论述。指出返璞归真、功能优先、物尽其用是赣南客家传统器具的价值特征。
赣南;客家;传统器具
《淮南子·本经训》中对简单朴素的设计思想有详细的阐述,归纳起来,就是顺其自然,返璞归真。马克思曾经说过,“美的规律”并非只是多余的装饰,而是设计主体内心的释放。艺术作品的美感常常与设计师内心是否“清静”有关,并不因为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有太大变化。如果设计师内心不够“清静”,无论现代技术多发发达,也难以对客观的设计元素造成实质性的影响,无法诞生真正美的作品。即便是日常生活中一些极其普通的物品,设计师若能够做到内心“清静”,它同样会充满灵性。日本艺术大师柳宗悦曾说过,美总是在内心“清静”时出现,脱离了内心的清静,所见之物就不能美。本文认为,“清静”是指人们从日常的繁杂事物中彻底解放之后,所享受到的一种完全不同于往常的舒适心境。生活中有很多制约,只有彻底摆脱这些制约因素,内心才会获得自由。民间一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器物,经过经年累月的洗礼,往往蕴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正在逐步改善人们的生活。这些器物,在人们长期的生活体验中,逐渐剔除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装饰,留下的是质朴的美,真正达到了道家所谓的“大象无形”的境界。赣南客家传统器具所展现的美,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美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朴实的民间器具经过生活的磨练,那些与功能不符的装饰被去除,结构变得更加清晰,功能一目了然,造型简洁却又不失美感。赣南客家民间手工艺人在代代相承中,技术手段不断改善,直至纯熟,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情感也融入到了传统器具的制作中,他们在创作中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也体现出一种人性之美。
《考工记》对功能与器物的关系有详细的记载,《考工记》认为器物都是少数人发明出来的,大多数人只是将其呈现出来。如鲁班发明斧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后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将斧子制作出来,并无多大创新。民间的很多器具都是历代无名人士发明出来,并经过无数匠人的改进,逐步完善的。功能始终是衡量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民间器具也不例外。评价一件器具的优劣,首先应观察它是否能够满足人某方面的需求。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说,功能始终是第一位的,它对器具至关重要。
在赣南传统器具设计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粮食加工器具了。这种器具,通常是用来实现谷物加工的,看似平常,其实不然。如何实现优良的加工效果,是这一类器具的根本出发点。正是基于这种需求,赣南客家历代的能工巧匠们,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粮食加工器具的功能,并将这些经验总结出来,代代相传。从这类流传了近千年的粮食加工器具中可以看出,赣南客家人民为了实现这些传统器具的最佳功能,将那些最初只能使用人力的粗放式器具,逐渐改进为可以使用各种动力的复杂器具。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赣南人民对于客观世界的不断探索,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赣南传统器具设计始终强调“功能第一”。如从柞臼到踏雄再到水稚、连机雄的演变,可以发现工匠的设计目的始终是为了让百姓更好的使用,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物尽其用是中国古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体现了节俭的精神。物尽其用提倡合理利用资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与当代设计不谋而合。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始终在向自然界索取,而大自然的这种付出是有限度的。当达到自然界的承受极限,各种自然灾害也就随之发生,这就需要人类尽最大可能的关爱自然,合理使用资源。古人在传统器具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畜力、水力、风力等可再生资源,赣南客家人民也擅长使用这些资源。赣南客家工匠们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物尽其用就是典型的特征。就拿赣南客家传统石转磨的磨盘来说,其齿轮被磨平之后可以重新修整,如新的一样,使用非常方便,这就是物尽其用的直接例证。再比如赣南客家人民常穿的裤子,为了节俭,其大裤裆的隐蔽部分通常用较差,甚至用一些布头拼接完成。这些布头因为用在隐蔽部位,并不影响美观,但却节约了好布料。
赣南客家传统器具设计的物尽其用还体现在因地制宜。所谓因地制宜,是指设计中充分考虑事物的客观规律,根据客观条件,做到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既要考虑器具的客观制约因素,又要兼顾其使用功能,尽量满足人的使用需求。因地制宜,一方面表现为选材时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要求材料要易得。赣南客家工匠在制作传统器具的时候,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通常在不同的地域,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所选用的材料也会有区别,但并不影响器具的使用。比如水轮的制作,有些地方使用松木,有些地方使用椿木,具体要看该区域的木材分布情况。另一方面,器具的设计还与当地环境相适应,即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适当改变器具的结构,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比如立轮与卧轮,它们对水的流速有要求,但是如果当区域条件达不到要求时,工匠会对器具的结构稍做调整,使它们可以使用水力得以运行。这就避免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充分体现出赣南客家人民物尽其用的精神。
[1]林晓平.客家文化特质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12).
TS976.8
A
1005-5312(2015)35-01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