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波 朱敏
摘 要:变形监测工作对保障工程建筑物的安全有着重要作用,科学、准确、及时地分析和预报工程建筑物的变形状况,对工程建筑物的施工和后期运营尤为重要。灰色预测理论是一种运用较为广泛的预测分析方法,运用分段低次牛顿插值的方法对非等时间序列进行处理,并以某高层建筑物为例,分析非等间隔GM(1,1)模型在沉降预测中的精度与可行性,最终得出了有益结论。
关键词:变形监测;灰色预测理论;GM(1,1)模型;沉降预测
中图分类号:TU19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20.07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的进程随之加快,人们对工程建筑物的规模、造型、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建筑物的建设和运营期间,对其进行基础的变形监测、系统的分析与科学的预报,对掌握变形体的实际形状、判断其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灰色系统理论是以“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于建筑物沉降观测值的小样本、离散性、贫信息数据方面,灰色模型以其特有的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1 非等间距GM(1,1)模型的构建
由于GM(1,1)模型是以等间距时间序列为建模对象的,但实际的建筑物沉降观测值通常是非等间距的,因此在建立GM(1,1)模型之前,必须先处理原始观测数据,将之转化为等间距时间序列。
1.1 非等时距累计沉降序列的处理
本文用牛顿插值中的分段低次插值的方法对非等时间序列进行处理,把原始非等时间序列分为系统建模选用的数据序列和预测序列,并分别用该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得到等间隔时间序列。
设非负原始时间序列为x(0)={x(0)(t1),x(0)(t2),…,x(0)(tn)},△ti=ti+1-ti不为常数,其中,n为序列长度,ti为累计天数。
牛顿插值多项式为:
Pn=f(t1)+f[t1,t2](t-t1)+…+ f[t1,t2,…,tn](t-t1)…(t-tn-1 ). (1)
其中,f[t1,t2,…,tn]= ,
为f[t]的n-1阶均差。
平均时间间隔为:
. (2)
则等间距时间为:
. (3)
其中, .把 代入公式(1)中得等间距时间
序列 ,最终可采用等
间距时间序列 建立传统GM(1,1)模型。
1.2 模型精度评定
残差大小检验、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是评定模型精度的三种方法,而灰色模型的精度通常采用后验差检验来评定。后验差比值C等于残差方差除以等间距时间序列方差,小误差
概率 ,模型精度等级为max{P所在的级
别,C所在的级别},模型精度等级划分如表1所示。
2 应用实例
某片区高层建筑9#,楼高25层,地下1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于2012-10开始施工,2013-06主体封顶,期间共进行了15期的沉降观测,数据均符合国家2 级水准观测精度要求。
2.1 非等间隔灰色模型的建模及预测
选取代表性较强的A6点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前10期的观测数据为原始值,如表2所示。采用分段低次牛顿插值的方法对A6点的前10期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到等时间序列。根据得到的等时间序列建立灰色GM(1,1)模型,并预测第5~10期的沉降值。
2.2 非等间隔GM(1,1)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为了评定GM(1,1)模型预测精度,需要将模型预测值与牛顿插值进行对比,然后用后验差检验。
根据表2中的实测值、牛顿插值和预测值,分别作出该实例中A6点累计沉降量与时间的(预测部分数据)实测、牛顿插值和GM(1,1)模型的预测曲线,如图1所示。根据表1中的残差值可知,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0.884.
随着时间的推移,非等间隔GM(1,1)模型预测值的残差呈逐渐增大趋势,但增量甚小,预测曲线与实测沉降曲线基本吻合。一般情况下,拟合精度较高的模型,预报精度也较高。灰色模型的精度通常采用后验差检验方法来检验。经计算,后验差比值C=0.083,小误差概率P=100%.通过与模型精度等级划分表对比可知,精度等为1级(好)。因此,该模型预测是可靠的。
3 结束语
本文应用灰色理论,通过运用分段低次牛顿插值的方法对非等间隔序列进行处理,将其转化为等间隔序列,并以某高层
建筑物为例,建立了建筑物沉降趋势的非等间隔GM(1,1)预测模型,最后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模型在沉降预测中的精度与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达到1级(好),能够较精确地预测沉降变化的发展趋势。与常规模型相比,此方法具有更可靠的实用价值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丹丹.灰色模型分析法在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预测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02):203-205.
[2]周永领,黄其欢.非等间距WGM-AR模型在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14(06):43-45,49.
[3]王磊,陈伟清,刘国献,等.灰色自回归模型的建筑物沉降预测探讨[J].测绘科学,2013(02):125-127.
〔编辑: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