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2015-10-28 18:08
同舟共进 2015年8期
关键词:贵刊策划

洞察历史幽微

重庆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共进》2015年第7期虽然也涉及现实问题,如“前沿观察”有两篇分析“一带一路”战略的文章,但选题上的总体倾向却是偏重历史题材,专题策划也是做的“民国人物在台湾”——回到历史,了解台湾,或许有助于对现实问题的把握与判断。

应当承认,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民国人物、对台湾的认识还是比较概念化和肤浅的。读第7期专题策划,恰好可以让人对民国人物在台湾的所作所为有一些深入的了解。譬如,陈诚对台湾经济与民生的贡献,特别是他推行温和的土改,实行“让农民有其地”“兼顾地主利益”“转移地主资金于企业”的地权改革,奠定了台湾后来经济与民生的发展基础。尹仲容,被誉为台湾经济的总设计师,在上世纪50年代两度出山,引导台湾经济从“计划经济”和“国家资本”走向自由市场,为台湾上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奇迹”奠定基础。于右任1949年弹劾孙科、1957年弹劾俞鸿钧,彰显了国民党元老的刚直不阿、恪尽职守,树立了秉公执法的典范。而陈诚、于右任的清正廉洁,也足以风范后人。还有傅斯年入台后秉持北大自由包容的精神,兢兢业业治理台湾大学的大学建设情怀,令人感怀。

这些民国人物的所作所为,无不令人景仰和动容。当然,一旦遇到“传位”大事,纵然股肱之臣,也难免崩坏之虞。陈诚晚年与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渐生嫌隙,孙立人将军从1955年开始,被蒋介石革职软禁长达33年之久,就是最好的说明。

“专题策划”之外,文史栏目也有洞察历史幽微的好文章。譬如《苏联的“告密文化”》一文,揭示了“告密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灾难后果,令人发指;《叛逃之后的张国焘》叙写张国焘叛逃之后的遭遇,说明叛徒绝没有好下场;《“蒙哥马利之问”的背后》让人看到接班人之问、毛泽东之答背后的国际情报谋略与国际宣传策略;《严嵩也曾反对奸臣》以小见大,说明体制的重要性,因为有一个好的体制,好人会受到保护,坏人会受到惩治,好人可以做好事,坏人却做不成坏事。

作为新闻传播学者,我对这期刊物谈论传媒与宣传的两篇文童自然特别有感触。陈平原教授的《一个文学教授眼中的中国传媒》,涉及传媒文化领域的诸多问题,譬如报人与学人应当如何相互支持而又相互监督,如何进行“报章文体”的改良,记者应当如何采访学人,学人应当怎样面对摄像机……有批评,有建言,极富现实意义与启迪作用。陈力丹教授的《如何做好“看不见的宣传”》,讲了马恩的政治传播策略特别是隐蔽政治传播动机的方法,阐明我们应当学会做“看不见的宣传”,努力做到恩格斯所指出的:“党的政论家需要更多的智慧,思想要更明确,风格要更好一些,知识也要更丰富些。”

6期专题“国民面孔”用心良苦

北京吴名祺(中共中央党校译审、翻译家)捧读贵刊2015年第6期,专题策划“国民面孔:性格、道德与文化”很吸引眼球,它涉及的就是该怎么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我将这个专题仔细读了两遍,深感贵刊用心良苦,也就想写几句读后感。

其中两位作者说,儒家的仁义道德那一套是表面文章,过去实行的实际是“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为什么?因为儒家所定的高道德标准,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弄不好反而会造成像文中所列举的那般,让人成为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伪君子”。倒不如像哲学家邓晓芒所言:承认人性本恶,以及人都是自私的,然后再讲在现实生活中奉行合理的利己主义和道德自律。

治国,法家的主张当然是不可少的。什么叫“法治社会”,还不是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吗?尽管今天对“法”的理解和运用与过去有所区别。我倒是觉得,国家安定了,应该多实施老子的“无为而治”,政府接受过去管得太多,反而使政治、经济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只管该管的,让不该管的交由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或自发去经营、管理,这样反而能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促进国家发展。这方面的退让,看来还大有可为。说到底,这样“无为”恰是“有为”。

旅日作家李长声作答的《从日本人身上看到的》一文,可供我们择近邻日本人的善者而效之,其不善者而避之。这篇问答引发我记起从前贵刊所载的日本人将垃圾分类处理变废为宝的短文,我国也在提倡此举,报刊、电视对此宣传不少。我也遵嘱这么做了,实际上是轻而易举的:只要备两个垃圾桶,住户稍许留心将弃物分门别类即可。可是,要让大家都做好这似乎轻而易举之事,看来不容易。(2015年6月12日)

5期“四海之内”两文富有现实意义

广东广州杨钦泉(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2015年第5期“四海之内”两文富有现实意义,很精彩。读后让人感叹,两个阵营的冷战,往往将国家利益置于意识形态标准之上,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想当年苏联何等风光,打败希特勒,美苏争霸世界,不可一世,可最终苏联解体。《加纳领袖恩克鲁玛为何失去政权》一篇更能说明权力对人的诱惑与腐蚀之大,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恩克鲁玛的下场是必然的。(2015年6月3日)

“李必达事件”文虽不长,含义深广

贵州兴义胡启江(高级工程师)《同舟共进》2015年第6期有《差点扳倒黄永胜的“李必达事件”》一文,我反复看后才把其中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并在该文首页的空白处写下简要读后感,现抄寄“编读往来”栏目:

一是此文印证了“高处不胜寒”之说。身处高层的人一言一行都要小心,对身边人也不可失慎。古人言:“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李必达这类小人什么年代都会有。

二是对当年的“军委办事组”与“中央文革”这两大机构的作用、性质有了新的认识。前者可称为军方正统派的办事机构,是当年维稳的中流砥柱。“中央文革”是极左派的办事机构,是发动“文革”的核心组织。这两派虽有矛盾,但都在领袖的掌控之中一一没有前者天下大乱将不可收拾,没有后者“文革”的野火烧不起来。(2015年6月30日)

贵刊真正体现了政协与政府的“同舟共进”

河北邯郸张茂平(峰峰矿区义井学区小学校长)在我看来,每读一期《同舟共进》都仿佛是在享用一次美餐,“专题策划”就是餐桌上的“美食佳肴”,各栏目的文章有如各地的“风味小吃”,无论长篇还是短篇都能给人带来不尽的享受。每到月初,我便期待报箱里的《同舟共进》能早些到来,以满足我饥肠辘辘的渴求。

2014年的“专题策划”涵盖多种主题,每期的题记都很“接地气”。专题的选题和内容让人——开眼界(如4期“我们应该向新加坡学习什么”),深反思(如6期“甲午:一场战争的百年反思”),学历史(如3期“如何避免误读历史”、7期“回望民国教育”),长知识(如“政协:六十五载的回眸”)。另外,冯锡刚发表在2014年第10、12期的两篇文章,也很能启迪思维。

作为一位普通读者,尽管我已上了年纪,但仍感到老有青春在,愿读万家言。贵刊很对我的口味,每期我不只是读几遍,有时还喜欢在页码空白处加点旁批,聊表读后感悟。

贵刊真正体现了政协与政府同乘中华民族这艘航船,用真心去开动这艘船,乘风破浪,荡起朵朵浪花。(2015年1月5日)

猜你喜欢
贵刊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两个新发现的不等式
来信
本期策划
请您评刊
何时不再“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