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娜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1905-1995)诞生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赞扬了陈云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对党和国家的贡献,充分肯定了他的功劳。陈云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被称为“共和国掌柜”,长期身居高位,但从不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坚持廉洁从政、俭朴生活,是一名党性修养极高的领导干部。
以身作则 不搞特殊
1944 年,主持陕甘宁边区财经工作,掌管延安十几万人吃饭穿衣的陈云,由于身体不好,出汗多,衣服烂得快,穿的那套军装补了不少补丁。管后勤的负责人看到这情景,就打电话通知有关部门给陈云送一套新军装来。陈云知道后非常严厉地对当事人说:“现在不到发军装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例外。你马上打电话撤销刚才的通知。”陈云提出:财经工作人员“不但是不能贪污,而且是不能浪费,就是说,国家的物力财力一定要用得恰当。所谓恰当,就是把迟用、早用,多用、少用,先用、后用,缓用、急用的问题解决好”。
从1949年进京,陈云在西城区北长街58号的老房子里住了整整30年。由于房屋年久失修经常漏雨,当时机关行政部门提出要大修。但陈云以房子大修要花许多钱为由不同意修缮。后来,后勤部门考虑到房内很多墙皮脱落,走道和楼梯上的地毯已经磨光,又提出要大修,他仍然不同意,觉得不影响办公,没必要修,结果又没修成。
陈云两条毛裤穿了20多年,有十几个补丁;一件皮坎肩是辽沈战役的战利品,一穿就是10年;新中国成立后有两套毛料中山装,分别是1952年到苏联及1954年到越南出访时按规定由公家做的,后来就成了他的“礼服”,只在每年过节或接见外宾时才穿。这两套“礼服”后来穿旧了,胳膊下面和膝盖等部位磨得很薄,工作人员想给他重新做一套新的,陈云却说,“补一补还可以穿”。
淡薄名利 拒收礼品
1956年中共八大之后,《红旗飘飘》丛书要给每位中央政治局常委都登一个小传,陈云始终不同意登他的小传。凡是宣传他的文章,只要报到他那里,毫无例外地都要被他“枪毙”。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及其家人的工资收入除了日常生活开支外,主要用来接济他人,无私捐款和交纳党费。1982年,他把《陈云文稿选编》的5000多元稿费交了党费。第二年,又将这本书的2000多元稿费捐赠给中国儿童福利院。
1986年,陈云在一份材料上做出批示,建议从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做起,一律乘坐按规定配备的汽车,不得任意调换,有关部门即专门下发了文件。
在日常生活中,陈云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他给自己立了个不收礼的规矩,对所有工作人员说:“凡是有人来送礼,必须向我报告,不得擅自收下。”有一次,某大军区的两位领导来到他住所,向他汇报有关工作,顺便给带来了当地产的葡萄。工作汇报完后,两人起身告辞,陈云叫住他们说:“你们把葡萄拎走。我是中纪委书记,不能收这个。”他们解释说:“这是当地的土特产,值不了几个钱,只是请您尝尝,不是送礼。”陈云坚持,东西不能收,心意可以领。他说:“那我吃10颗,叫‘十全十美,剩下的你们带回去。”来的人没有办法,只好将葡萄又拎了回去。
严格要求子女及亲属
陈云对待子女和亲戚非常严格,在家有“三不准”规矩:不准搭乘他的公务车;不准翻看、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他有个外孙女叫陈茜,在实验中学读书几年,别人都不知道她是谁家的孩子,后来报纸上登了一张照片,她正在写“祝爷爷健康长寿”,陈云在旁边看着她写。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陈茜是陈云的孙女。
陈云不仅对家人严格,对身边亲戚也是如此。陈云4岁的时候便成了孤儿,是家境贫寒的舅父廖文光夫妇把陈云姐弟俩接过来抚养长大,因此陈云对舅父一家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常拿出自己微薄的薪金尽可能地帮助家乡人,但原则性很强的陈云同样绝不假公济私。廖文光的儿子成人后,由于腿脚不灵便,从事农活困难很大。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去找已经在北京做了“大官”的陈云。于是,一瘸一拐,他来到北京,希望陈云能给自己安排一个比较合适的工作。陈云热情地接待了表兄。在得知来意之后,他委婉地讲:“你生活上有困难,我要帮助你,政府也会帮助你,但不能因为我做了干部就可以搞特殊化,你应该回到乡里去参加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