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切实关注其“根本”

2015-10-28 16:18张波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苏霍姆麦子内心

张波

宋朝林通《省心录》曾言:“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其意思是,对树有所培养,它就会根深本固,枝繁叶茂,会长成栋梁之材。对树的培养,是养其根,因为根深才枝繁叶茂。教育也是如此,养“根”护“根”壮“根”,才能让生命能抵抗世界的风雨,走向独立,从而在渐渐行进的生命旅程中,超越自我,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人生。

培教育之“根”在培健康的生命。有语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的一切,都需要有活着且健康的生命为依托。现今,教育往往忽略了自然生命,“灯光+日光”“时间+汗水”,让生命的健康多了忧患。往往是学习上去了,体质下降了,而最终是什么都没有了,连同学习也因没有了“载体”而垮掉了。在我们的教育中,不可忘了正常的体育活动、体能锻炼,要知道,合理而有效地加强体育运动,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培育学生的毅力和意志力,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培教育之“根”还在养“心”。孩子的心理很微妙,很敏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小心翼翼地触及学生稚嫩的心灵。”孩子处于成长过程中,心灵十分脆弱,所施加的教育不当,伤及孩子的心,就可能贻误孩子的一生。“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每个孩子都是具体的,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要教育好他们首先是了解与认识。充分认识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开展教育的前提。孩子每一个细微的表情,不经意的举动,以及仿佛很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是他某种心理活动的外露。只有敏锐地把握住,多方细察,而后做出相应的引导,用教育的阳光去呵护、尊重和鼓励,才可能触及孩子的内心,对其灵魂作有效的引领,让其得到来自教育的正能量,让其心根和谐向上,一生“繁茂”。

养“心”,得让其呼吸自由的空气。自由,是打开心门的钥匙。心灵自由,其心灵的原野就仿佛无比宽阔,其所接纳的内容,尤其是学校的教育就多得多。有这样一个事实,用同样的种植方法,同样的肥料,同样的管理方式,同样的蔬菜种子,一些种在茂密的大树下,一些种在向阳的开阔地。到收获时节,我们就能看出差别来了,大树底下的蔬菜长势极其不好,瘦小,甚至枯黄,而开阔地的蔬菜则完全相反。这是为何?很显然,开阔地的蔬菜没有大树的遮挡,它能自由享受空气与阳光,自由地生长,自然就欣欣向荣了。孩子在一个自由的环境里,他可以自由地梦想,自由地呼吸成长的空气,自由地舒肢展臂,享受着成长的快乐。

养“心”,更在于唤醒。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片沃土,一个“能量场”,但很多时候都是静止的,需要我们给予一些外部条件,才能让其得以发挥,从而“唤醒”其人格。比如,一如既往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能成为好学生,这些积极的信息会不断地刺激其内心,那么,他们内心那种“我是好孩子”的种子就会被唤醒,会萌芽。当然,不是一味地“夸”,孩子的心灵就会被唤醒,有时候,视孩子的情况,适当地给予一定的刺激,也能助其内在潜能的开掘。就像在麦子的成长过程中,风雨、烈日,甚至蝗虫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让麦子籽实饱满。我们要善于给孩子创造切合他们的环境与氛围,让他们去体验。体验者,“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体验的过程中,他们亲身接触事物,敞开心灵与世界的交流和对话,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比如,让孩子一只脚走半天路,他自会感受到腿部残疾的儿童的滋味,这也自会唤起他们对残疾儿童的关爱之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体验活动不是以达到某种外在的实体结果来进行的,而是通过改变主体的意识和心理世界来进行的”。体验,是唤醒孩子人格心灵最重要的方式。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苏霍姆麦子内心
麦子熟了
麦子比人高 不是开玩笑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麦子的回忆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麦子杀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