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设计的“联姻”

2015-10-28 20:43张岚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桃花坞联姻年画

张岚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江苏 苏州 215006)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设计的“联姻”

张岚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江苏 苏州 215006)

我国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按照文化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我国已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同时,也面临了一些困境,本文试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设计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语言、歌曲、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规定。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成为较早批准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和政策。毋容置疑,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数百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些传统艺术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的同时,往往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旅游产品开发是当前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经济价值的主要形式之一,受市场化的冲击,各地开始出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量开发为旅游产品,但大多数开发此类产品的人因不具备专业的艺术设计能力,往往以质次、量大、价低的产品充斥市场,以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回报。这种打着“保护”的名义过渡、不当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实际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浪费甚至于破坏。

此外,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产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首要困境就是传承危机,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中老年化现象较为普遍,后继乏人恐怕将是大多数非遗项目不得不面对的困境。一方面,传统非遗项目特别是手工技艺类项目大多生产条件较差、学艺时间较长,经济效益较低,传承人很难收到学徒。另一方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育机构和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各个院校中与非遗相关的学科却数量甚少,并呈现“散而乱”的状况,专业教育“不够专业”,理论研究性不足,课程内容和学科建设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此造成了当前国内专业教育与非物质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互脱节的尴尬局面。

二、艺术设计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能性

“艺术设计是将物象的技术功能、使用舒适性及审美装饰性有机地、和谐地结合起来的设计。其适用范围涵盖传统的手工艺设计(包括陶瓷、泥塑、竹木、布艺、金属、皮革、纸制品等)和现代工业社会生产的产品设计(建筑、家具、灯具、交通工具、轻纺制品及商业物品等),深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①艺术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传统文化形式,其本质是人的“传承”,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之间可以存在着一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互动关系,并且两者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延续过程中缺一不可。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设计的“联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设计的“联姻”,实质上就是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应用,就是以艺术设计的创新手法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这两者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可以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这些遗产以新的方式走向现代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这些遗产中有活力的因素融入艺术设计中,使含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产生新的经济效益。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需要保护传承的原生态非遗项目外,很多可以从中抽取出艺术元素和图案纹样,进行创新设计,形成新的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又或者是,可以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作品进行转化,主要是通过其题材和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改变来完成,但仍采用传统技艺生产,从而让传统文化作品焕发活力,使之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作品。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看,艺术设计的产品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衍生品,它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符号,是传承和保护非遗的一个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可以积极使之转化为当地旅游产品,但走向市场时一定要通过创意,要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进行,并且需要大批设计师介入,不能只依靠传承人或个体经营者。

四、“设计+利用=保护”的“联姻”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设计“联姻”模式:“设计+利用=保护”强调从专业优势和特点出发,对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形式和手段的设计,体现“艺术的”、“设计的”内涵特点。“艺术的”设计利用首先指要发现传统工艺的艺术价值所在,以濒危项目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为例,其艺术性首先体现在年画产品的造型、色彩、技艺的观赏性上,我们可以从专业角度用专业手法对这些艺术特点进行整理、归纳、强化并展示出来;其次,“艺术的”设计利用指用艺术的手段加以利用,并用艺术的手法表达,这方面可以从设计艺术学涉及的各个专业方向入手,例如从产品设计角度可以设计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相关纪念品、商品,从包装设计角度可以设计具有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图案的包装造型,从视觉传达设计角度出发可以提炼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题材的传统视觉形象、符号,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可以设计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主题性的空间形式,从媒体设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的传统场景、人物故事等应用于影视媒体、移动媒体,等等。用艺术设计的手段和形式展现传统手工技艺的美,是利用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扩大传播受众面、增强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更是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设计的”利用主要指对利用的内容、形式、途径、效果评价的设计,只有经过理性、缜密的精心设计,才能保证整个利用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这个环节我们将面临若干问题,例如要具体利用哪些元素,怎样利用,如何平衡利用与保持传统非遗原真性的关系,是设计开发新型的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产品还是只借鉴利用其技艺特点而开发全新的产品,利用的具体效果如何评价。这些问题都要在具体的开发利用时具体对待,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的保护单位,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和实验,学生们的专业课程中用“设计+利用”的概念制作了一系列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创意产品,其定位是体现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加工技巧、具有传统年画图样典型特征的生活用品和旅游纪念品,包括沙发靠垫、鞋子、服饰以及装饰画、名片盒、明信片等。生活用品主要提炼传统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典型图样进行设计,应用于鞋子、T恤、靠垫等,传统的图案、明快的色彩使这类生活用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装饰画等旅游纪念品则将传统技艺加工的桃花坞年画配以现代的装饰技巧进行了量产并投入市场,因具备传统和现代结合的专业设计,虽然价格并不便宜,却得到了消费者认可。

五、“联姻”的教学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艺术设计的“联姻”也可以尝试在教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艺术设计专业结合,因为非遗传承传统的“师带徒”模式,不仅数量少、成才慢,而且知识结构窄、文化层次低,难以吸引到新鲜血液。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艺术设计“联姻”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本文上述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这方面,苏州技师学院已进行了实践。

从2009年起,苏州技师学院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入创意服务系的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苏州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班”,重点培养缂丝、苏绣、玉雕等传承人才。学院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确立了要培养同时具备非遗技艺能力和艺术设计能力的传承人才,因此,将大师工作室“师带徒”的这一传统培养模式,转化成为学校领域的“工作室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师工作室引进学院,学生的专业课除了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外,还要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课程由相关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亲自教学,最后毕业时经过非遗技艺考核合格后获得大专或中专文凭。通过学院教师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共同授课,实现学生和设计者与徒弟的角色复合,推进“现代学徒制”,把传统的学徒培养成即掌握非遗相关技艺,又具有艺术设计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并具备一定学历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与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关于“鼓励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传承班,以及与相关单位联合办学、办班等途径,培养专门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院校采取减免学费或者给予助学金、奖学金等措施,资助学生学习传统技艺。”②精神相吻合,不仅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同时也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六、结语

回首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时代,都是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无形文化,艺术设计逐步渗透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是市场化运营模式下的必然产物。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艺术设计的有效“联姻”不仅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李巍.设计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②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Z].2014.

[1]李巍.设计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欣,王毅.浅析现代派艺术对广告的影响[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9(03).

[3]黄强苓.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主流与中国包装设计的民族性[J].包装工程,2004(03).

[4]高山.浅谈用美术教育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J].新经济杂志,2008 (08).

[5]黄强苓.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影响研究[J].包装工程,2007(02).

[6]李仕科.多功能多用途茶叶包装设计的新思考[J].包装工程,2006 (06).

[7]陆黛灵,李四保.从新艺术运动看设计中自然本质的蜕变[J].安徽建筑,2010(06).

G122

A

1005-5312(2015)32-0180-02

猜你喜欢
桃花坞联姻年画
牛年画牛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非遗,与互联网“联姻”
珍菌堂联姻富迪
桃花坞与梅花岭
寻梦桃花坞一晌清欢
当文化联姻标准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