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曦 周海燕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李 曦 周海燕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思考与机遇。国内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体系已经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创新教学,成为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将“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与现今高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际意义进行探索。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创新教育成为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型”教学是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全新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将成为新时期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应用在高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必将占据重要位置。
1.学生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艺术设计专业作为艺术学科,其专业学生思维跳跃性、发散性较强,当学生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时,会导致学生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上缺乏兴趣,主动性较差。
2.高校缺乏符合自身艺术设计理论专业的实际教材与资料。艺术设计作为艺术学科,要求专业学习者要具备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要求在专业教授的过程中不必局限于专业教材。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材虽然众多,但良莠不齐,缺乏应用的专业针对性与实用性。
3.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成绩考核方式僵硬。目前,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是多数院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采取的学生成绩评定手段,在艺术设计方面,闭卷考核的成绩评定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该成绩评定方式下,学生学习能力与考试分数挂钩,使部分学生对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产生了误解,导致学生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死记硬背,严重影响到了艺术设计理论课的教授成果。
4.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与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结合不够紧密。目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多数院校还难以做到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在专业授课中,由于课时少、学生多,专业教师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多数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足,甚至使学生对开设艺术设计理论课产生质疑。
“研究型”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设置专题、组织讨论、个别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充分利用院校教师资源、重视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专业学生在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将该教学模式运用到了国民教育之中,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引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时间较早,但该模式的实践仍然以中小学为主,高校则相对较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引用将成为提高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之一。
1.革新理论课堂教学方法。高校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尝试运用组织讨论、实习法等教学方法,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课程的兴趣。此外,高校还应适当增加专业实践课程,以便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及时的理论实践,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专业创新能力的人才。
2.革新理论教学资源。要提高高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要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前提下,革新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资源。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众多的教辅资源,但现今教辅资源的良莠不齐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艺术设计理论教辅资源的革新势在必行。为高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革新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持。
3.革新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社会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新时期条件下,传统学生成绩评定方式的不合理性、不科学性逐渐对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了阻碍,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成了不利影响。高校要积极革新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于社会创新型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创新型教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在高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改革中,要积极的引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理论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
[1]姚远.艺术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J50-4
A
1005-5312(2015)32-02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