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傲
(山东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让真相变得精彩
——浅谈纪录片中的艺术元素运用
孟傲
(山东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平铺直叙的纪录片早已无法获取当今观众的目光了,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纪录片不得不向大众艺术靠拢。弱化大众原有印象中纪录片的严肃说教、抛弃死板枯燥,向着精彩有趣进发,加大对纪录片艺术性的侧重力度,运用艺术元素让真相精彩,使纪录片拥有更大的市场,占有更多的受众。
纪录片;真相;艺术元素;精彩
在眼球经济的今天,习惯了快节奏和泛娱乐化文化的大众已无法安坐在荧幕前看完一部像监控录像一样“苍蝇壁上观”式的纪录片了,即使记录的真相多么骇人听闻、奇特神秘,多么具有社会意义、文献价值。像格里尔逊对纪录片定义的那样,“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换言之,纪录片应该用艺术化的手法来展现真实,而纪录片中的艺术化元素就是留住受众、保证收视率或点击量的直接手段。然而,即使是为了适应市场化之路,迎合麻木在“娱乐至死”里的受众,纪录片也依然要死守真实这一底线,因此纪录片的艺术化手段只能用于对真相的表达而绝不可“艺术化”所记录的事件、内容。纪录片中的艺术化元素只是让真相变得精彩。
纪录片好看与否3分靠拍7分靠剪,后期剪辑就是对真相艺术化再组织的一种方式。它负责架构影片,结构故事,控制着信息量与节奏,掌握着主题的呈现与情感的表达。纪录片拍摄的目的便是让人了解影片所记录的真实事件,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传达给受众,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让影片变得好看,才会有人去看,要让影片精彩才能使观众看完并记住、从而受到影响。所以,结构纪录片也要像架构故事片一样,有不断的矛盾出现并被解决,线索要清晰、节奏要合理,要用悬念引导观众沉醉其中自主探索。再组织就应该根据现实和主题用现有素材“编故事”。好莱坞的电影之所以“好看”,严格的编剧模式起到很大的作用。好莱坞的剧本要求影片前1/4作为开端要有一个重大行为出现,以一个决定故事发展的情节点结束开端,中间1/2用第二个大行动将矛盾推向高潮,后用1/4来解决整个事件。这样的模式没有一丝空隙允许无关(改变)事件发展的信息出现,这就奠定了它快节奏的基调和引人入胜的基础。显然像类似《秉爱》这样的纪录片就会让人觉得略显枯燥拖沓,尽管他们都是很优秀的影片但确实不易获取大众的亲睐。而像《海豚湾》这样的讲述方式,就会让真相精彩的多。
《海豚湾》运用了大量的人物采访,用采访者的讲述作为线索贯穿其整个故事,用调查取证的过程建构起故事框架。开始以用于海豚表演的捕海豚行为破坏了海豚自由正常的生活作为开篇矛盾,从而发现“私人地带”,几个人的“释放海豚”行为引发了取证者与村民的矛盾,进而触发了“海豚护卫队”与村民激烈冲突的影片高潮,当他们用通过政府官方途径进入海湾解决这一矛盾时,政府的变相干涉加剧了冲突制造了另一矛盾。影片开始围绕与村民和政府斗智来调查取证的叙事过程,其间爆出海豚肉有毒却被日本政府允许销售、海豚肉冒充昂贵的鲸鱼肉被销售、日本民众蒙在鼓中、政府与利益集团阴谋勾结等事件,这一切都不断制造着影片的小高潮。影片用探寻过程中的未知作为长期悬念牵动着观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调查结果让观众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观影热情,骇人听闻的真相相继爆出,增加了冲突和信息量,更加剧了影片叙事节奏和观众的情绪起伏。《海豚湾》用艺术化的再组织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内容震撼的故事,用“编剧”的技巧使观众始终处于期待、探索、焦虑和感叹中,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力看完整篇,从而留下深刻印象,人与海豚间被隐匿的矛盾才更加深入人心,作者要揭示的社会问题和呼吁人们关注生态的愿望也得以更好的表达与实现。
今天的纪录片更加直白明显地作为电影或电视节目的一种出现在电视上、网络上,当然也要更加坦然的将收视率、点击量放在对纪录片拍摄制作的考虑之首。得益于此,我们看到了更多极具观赏性、故事性、富有文艺感和震撼力的纪录片。它们用摄影艺术的标准拍摄画面,用包装大片儿的技术制作后期,用编剧文艺电影的功力讲述真相,用感动生命的真挚表达情感,让记录变得灵动,让真相更加精彩。
《舌尖上的中国》曾造就了收视率高于《甄嬛传》、点击量高于《屋塔房王世子》的爆红奇迹。是怎样的艺术元素成就了“舌尖传奇”?从拍摄和制作的角度讲,首先是它精致动人的画面。转化的灵感单元讲述金顺姬家关于泡菜的故事,路边小花的唯美空镜频频穿插其中,微距摄影的仰拍特写中,小野花被阳光穿透,花瓣透明、镶着暖暖的金黄光晕,花瓣的纤维在光影错落中清晰可见,预示着一个温馨甜美的转化故事即将娓娓道来。摄像机在水盆中,透过清凉的净水拍摄金顺姬在水中清洗浮在水面上的辣椒,这些辣椒在因清洗动作而形成的水泡中显得格外水润晶亮。放在泡菜坛底的摄像机也用独特的仰拍视角记录下了泡菜是怎样被码放进坛中的。延时摄影让院中的泡菜缸在光影中瞬间经历晨曦黄昏,天空中的白云迅速漂移,带走了时间却送来了岁月。夕阳余晖下的小花在金顺姬手中绽放着唯美的灿烂,这些高清晰度、高色彩还原度的清新温暖画面让观众一直沉浸在淳朴有爱的氛围中无法抽离,亦如金顺姬家的泡菜制法和味道,传统的手艺、严谨的工序保持着朝鲜族人们古朴的性格和和谐的生活;洁净饱满的食材在熟练利落的动作下按部就班地完成着转化,观众似乎可以用视觉品尝到泡菜那清脆的酸爽与甜辣。就像金顺姬说的,那是记忆中儿时的味道。对于《舌尖上的中国》来说,这些富有设计感的精美镜头无疑是它创造收视奇迹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此片的音乐和录音也成就了它的精彩。采集松茸片段,舒缓悠扬的音乐配合着清光晨雾中的葱郁山林,营造着自然界的神秘与广阔、展示着大自然原始的力量与纯净的美好;起初的笛声伴着主人公的寻找给观众埋下期待的种子,后段的小提琴声光辉明亮配合着撒到松茸上的灿烂阳光,将之前的期待萌芽出无限的希望,短短的一段音乐巧妙地引导了观众的情绪起伏,制造了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制作乌鱼仔片段中,被板压的乌鱼仔渗出水来,落到木板上的滴答声微妙的展现着时间的流失与味道的变化;制藕片段中,切藕的声音清脆的如此真实,让观众用耳朵尝到了藕的脆爽质地;酸菜被片撕的声音清晰地展现了被腌渍好的酸菜柔韧的纤维;火腿制作中的摸盐声,沙沙得为观众诉说着诺邓火腿的肉质、盐的颗粒、摩擦力度以及制作者的认真投入。这些清晰真实的声音,悄无声息的将观众带人到当时的环境中,甚至让观众自觉走进了在现实中也无法进入的精细的微观里,细致的探索食物、体会这种人文情怀。
此片的解说词贯穿始终,文笔朴素真诚、简洁生动,将客观叙述与主观表达相结合,在解释和渲染的同时梳理着故事脉络埋伏着悬念,全方位的讲述内容倾诉情感。干净的口语化的解说让阐释变得明了,让故事变得有趣;它俏皮时则让观众更感亲切,产生莫名的参与感。展现太湖大闸蟹时,编导亲切地称它们为“小太”,这一生动的称呼拉近了食物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对美食的探秘兴致更为高涨的同时也印证了导演陈晓卿的初衷“带着对事物的敬意与感情做纪录片”。
片头的水墨画包装将中国元素精妙的展现出来,浓缩着中国的美食和文化。山水画在外国人眼中是标准的中国符号,走国际化路线的它便用创意和技术,艺术化出一目了然的“舌尖上的中国”来展现给世界。当然,海外也没辜负它的国际化制作,第65届嘎纳电影节组委会主席点名看了它的片花,其单集海外售价竟有望超过《故宫》。
利用大量的艺术元素来提高纪录片的观赏性和可看性并不是“舌尖”首创或独有。当代纪录片中的大部分都已认清了市场化的趋势,不只将纪录片定位在小众或高雅范围内了,它渐渐的走向了大众。几乎《海洋》的每个镜头截取出的静帧都会是一副很好的摄影作品,无论它的构图还是光影都那么和谐,线条和色彩配合的是那么美好,仅画面就是美的艺术。整片大部分都是缓慢的运动镜头,它要清晰且灵动的展现神秘的海洋,要极力的符合观众的视觉习惯和审美预期,不让观众有丝毫在枯燥中受一场科普教育的感觉。它要用视觉的精美震慑受众的内心,用光影的艺术包装记录下真相,使观者自觉的投入其中无法自拔。音乐的默契配合烘托着气氛、渲染着情绪,使它更像是一部精致的艺术电影而不是记录海洋生态的纪录片。《海洋》的剪辑节奏相对合理,符合当代受众的视觉节奏和心理节奏。它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较大,其中没有任何冗余信息和废镜头,相比之下,像《北京的风很大》和《雨》这样的纪录片就显得枯燥乏味,挑战观众耐心了。而如果将《舌尖上的中国》去掉解说或音乐,想必也会变得乏味,若将片中的两级镜头去掉大半或放慢它的剪辑节奏,估计观众也会看一会儿就换台吧。所以,这些艺术元素是让真相变得精彩的关键因素,也是留住受众的必要条件。
无论再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段还是呈现故事的艺术方法都让被记录下的真相变得精彩、变得好看,正是这些精彩的真相让我们对身边更了解,对生活更期待,也正是这些真相让变为历史的过去和即将到来的未来变得更精彩。
J952
A
1005-5312(2015)32-01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