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坤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国筷子与日本筷子的比较性研究
周大坤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人类使用筷子的历史时间很长,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状与功能都有各种改变。筷子对人的性格形成、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过对中日两国筷子文化的探索,进一步思考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筷子;差异;对比;中日文化
在所有食器中,筷子有非常古老的历史,人们用火烤制、烹饪、煮食物之后,为了把烧熟的食物放入口中,须借助一种器物,如树枝和竹枝来夹取食物,这便可称作筷子在远古时代的雏形。在博物馆可以看到,中国在先秦时代,是普遍使用刀叉的,当时的叉子,齿分两个方向,很有趣。并且当时是分餐制,一人一盘。和西方完全一样。出土文物都是铜的,因为铜可以保存很久。但肯定也有铁,锡,木的。随着食物精细化,用叉子就会越来越不方便。
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唏。”这也就是说我国至少在三千多年以前便有了精制的象牙筷子了。制作筷子的材料有出土常见的象牙、金属以外,还有木制,竹制,玉石等。多呈圆柱型,在古代世界上以筷子为日常餐具的国家有中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公元3世纪,在日本弥生时代,筷子开始从中国传入日本,最初是作为在一种祭祀用的祭器,供神明和天皇使用。据说,最初把筷子作为一种食器使用的是圣德太子,圣德太子往中国派遣使节访问中国,日本使节在宴会上看到王朝的人用筷子进食,感到十分震惊,回到日本后报告给圣德太子。
自此,日本为了招待中国来的使节,开始学习烹饪方便用筷子食用的食物,日本宫廷开始实行箸食制度。慢慢的,到了公元八世纪的日本奈良时代,筷子才正式为普通百姓所使用,从粗狂的“手食”到文明的“箸食”。
现在每年日本皇宫举行的尝新节等祭神仪式上还能看到。筷子在日语里,写作“箸”,日语读音为“はし”。之所以读成“はし”,一种说法是取自“将食物与人连在一起的桥梁”之意。日本箸的名称自然是借用了我国筷子的古称。日本箸起源于中国,后传到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等地,在日本文献记载“唐箸(からはし)”之类的词,并在这些国家被广泛使用,延续至今。
中日筷子长短和粗细都有差异。日本筷子短,中国筷子较长;日本筷子呈圆锥形,头部尖细,中国筷子圆柱且圆润,没有过分尖细。中国筷子的长度大约30厘米左右,而日本的筷子是中国的三分之二。
日本筷子短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日本多实行分食制度,从古代开始一直至今,筷子短是短,但并不妨碍夹取食物。还有,日本筷子相比中国的筷子要轻很多,夹取食物时,并没有强烈的负重感。相反,在《红楼梦》有这样一种说法,筷子的重量,象征了整个家族的兴旺发达,筷子的轻重与否,俨然被赋予了一种超越实用价值本身的精神物质。而吃中国菜的时候,一个大家庭热热闹闹的围着摆满美味佳肴的大桌子上吃,如果要方便的搛到食物的话,只能用相对长点的筷子。同时还可以帮自己旁边的人搛菜,表示礼貌和好客。
海水资源丰富的日本人喜欢吃鱼,可是陆地为主的中国,以肉食为主。吃鱼的时候,面对尖细的鱼刺,配以尖尖的日式筷子最好不过了。
中日两国都是礼仪之邦。但两国的餐桌礼仪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国古代在餐桌上使用筷子和汤匙,但在日本,只用筷子。在中国餐桌上分配食物的时候不使用公用筷,主人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夹菜。但是在日本招待客人,通常使用的是公用筷。
另外,使用筷子的时候,中国人喜欢竖放筷子,日本人则在放一搁筷的器皿用来放置筷子,横着摆放。筷子的顶端对着对方是失礼的。根据日本原版书張競的《中華料理の文化史》(ちくま新書)的论述,原来在古代中国也是把筷子横着摆放。我们也可以从唐代绘画和敦煌壁画中描写宴会场景的创作中看到横着摆放筷子的细节。至唐代以来都是横摆筷子,但到了宋代出现了竖摆筷子的习惯,再到了元代,竖摆筷子已经变成了家家户户的风俗传承下去。
日本筷子也有男女之别,通常,日本男性使用的筷子多粗大于女性使用的筷子。但这在中国却没有这么严谨的区分。还有一种日本碗在日本叫做夫妻碗,也是很有意思。为了显示女士的优雅情怀,女士的碗较小于男士的碗,筷子亦是如此,可见日本文化的细腻独到之处。
在古代,日本人不断学习强盛的中国,诸如汉字、筷子等被直接拿过去用,中国人把日本当作门生一样,毫无保留的向日本教授技术与传统文化。到了现在,两国虽然在行为习惯存在差异,但是这并不妨碍中日两国继续的深入交流,互帮互助,走向共同的繁荣。随着全球共融和谐圈的推进,频繁的进行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在饮食上用筷子进餐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把筷子当作餐具的优点和作用,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筷子文化,延绵不断。
[1]一色八郎.箸N文化史[M].日本:お茶の水書房,1993.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G122
A
1005-5312(2015)11-02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