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中的创意与创新

2015-10-28 11:42:40许鹏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

许鹏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文化产业中的创意与创新

许鹏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文化产业就是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产业,从而以产业化和商业化形式来进行文化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再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用别人不能想到的方法做成,从而将文化产业变为创意产业吸引人们的眼球,因此文化产业中的创意与创新尤为重要。

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创意;创新

“创意”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新奇、有创造性的构思或点子”;二是指创造性的行为,即我们可以理解为“创新”。对于创意产业,就是以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产权、科技和文化为依托的产业。例如我们常见的有广告创意、时装设计、软件开发、广播影视等都属创意产业的范畴。同时,又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播在创意产业中又是最集中、最活跃、最自由的领域,从而文化产业在创意产业中占有很大比重。

文化创意产业,就像上文所提及到的,当将自己的文化产业在提高一个层次,在原本的产业上进行独有的创新,从而使原本的文化产业加上了创意之后变为文化创意产业,更加有了吸引力的文化产业,何愁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得不到巨大的提升。

一方面,文化体制的改革逐步推进,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越的社会环境以及政策的支持,文化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活力因子不断释放;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次贷危机的深沉次影响,新兴经济体的日渐崛起,都给发展中的中国提供了极佳的历史机缘。现在是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转型时期,很多国家都铆足了干劲开始向文化产业进军。文化产业的下一个十年,我们站在了重新进行定位布局和理论思索的风口浪尖,思考如何在这段时期度过文化产业的适者生存期,取得主动权。

文化消费需求不断调整和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均GDP和恩格尔系数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成为文化消费变迁的重要驱动要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的提高,文化消费成为未来中国消费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较高的成长潜力。

向品牌化发展。长久以来,我国不缺少文化资源,缺乏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缺乏的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实力的能力。中国的《花木兰》被包装成美国迪斯尼票房过亿的动画大片,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的创新理念和人才的缺乏,限制了文化软实力提升。要形成文化产业的强劲实力,必须形成自身独有的品牌。

虽说这些确实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但不难看出中国的文化品牌正在崛起,除了上海的“张江”和北京的“中关村”、“798”、湖南卫视、广州的网游动漫等品牌也在形成,不得不说中国的文化产业的潜力很大,但这需要睿智的眼光和灵活的大脑去挖掘中国所特有的文化资源,让世界瞩目。

实行产业集群化。我国的文化产业数量是很大的,经营单位众多,但基本上处于“割据状态”,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和形成整体的优势,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也受到限制,从而阻隔了文化创意的交换与交流,压制了人才的积极性,因此使得文化产业的“拳头”优势难以发挥。另外,我国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善,文化要素市场、文化产权市场、文化艺术设施市场、文化人才市场更加落后以及政府政策、措施的不完善导致产权被盗取。同样,我们不得不说国际化市场也是一大注意的要求,当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市场时,不仅可以丰富本国的文化产业,为本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借鉴,并且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的文化资源,了解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落实和完善文化经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

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设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贡献奖和国际性文化奖项。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

G124

A

1005-5312(2015)11-0187-01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 07:32:30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