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有玉出代州

2015-10-27 23:10杨继东
山西文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雁门赵简子代县

杨继东

昆山玉的集体记忆存在于雁门古州的芸芸众生中,存在于这片土地上古老部落的前世今生中,存在于峰峦叠嶂的雁门群山中,存在于两山夹滹沱的大地中。昆山玉的集体记忆还存在于煌煌《史记》中,存在于灿烂的红山文化中。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提到了晋国重卿赵简子那个时代雁门古州的三大土产:“代马、胡犬、昆山玉”。那个时候雁门古州即今日的代县、今日的雁门关,属赵地,即晋卿赵简子的地盘。

昆山玉在那个时候是赵氏国家中的重要战略物资。据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舒宪讲,玉是神的食物,是和神对话听取神之指示的中介。那时候国家除过兵事,就是祭祀了。兵事、祭祀就是国家的两件大事。但是,昆山在雁门群山中的何处,今日雁门群山中哪座产玉,今日代县何处有古时候的玉作坊遗址,民间有无流传下来三千年前的玉器、琢玉工具?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叶舒宪及弟子,两次来代县考察。他们从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找证据,从出土文物中寻找实证,从民间收藏家中寻找玉器件,从民情风俗文化中求证。对流传至今,人们信玉、崇玉、尚玉的风俗、事件做了认真的搜集和梳理。他们师徒沿着周穆王当年西巡路线图(叶先生师徒坚信,周穆王西行路线图,也就是当年西玉东输至雁门关的路线图),行走在蜿蜒险峻且已荒废的雁门古道上,登上战国时的九塞之一雁门紫塞(古雁门关),登上雁门紫塞旧址铁裹门和现在的雁门关上,在白草口、水峪口及雁门关口上游走。山风无语,群山卧眠,古物沉默,尽管他们捡到了3000年前的陶片,残缺的头盖骨,看到了稀奇古老的玉小件,但是还难以讲出一个圆满的“玉料旱码头”的故事,没有找出昆山匿在何处。

尽管如此,叶舒宪师徒留下的五份考察报告还是出炉了。这五份考察报告如同一个复杂故事中的几个细节,虽不能拼接成一个圆满的昆山玉故事,但毕竟向司马迁的命题靠近了,为研究昆山玉的人们划出了一条起跑线。为当地文化工作者,为山西的史学者,为研究如何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标出了节点,写出了故事题目。有了问题就有了研究的方向,也拓开了一个新的经济领域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及领地。司马迁点出了昆山玉,让叶舒宪看到了,给大家开创了一个还原3000年前雁门关“玉料旱码头”繁荣昌盛的新的历史研究领域。搞清雁门关是玉料旱码头,讲好昆山玉的故事,对于今日之代县,对于今日之雁门关的发展保护是十分重要的,是个抓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促飞跃的大事情,是推进代县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大事情。

为了让叶先生师徒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这两个平台上讲好昆山玉这个古老的故事,我作为一个东道主,在无法提出玉作坊遗址、昆山玉开采遗址等实证的情况下,只好从藏在代州人的文化记忆中讲起。

第一讲,现代代县人信玉、崇玉、尚玉的文化记忆。在今天的代县,即当年的雁门古州,玉以其多元的文化价值和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及由此而幻化出的文化视觉,行走在芸芸众生的多元与个性之中,故而有了玉器是“神物”之说、“玉惊”之说。

首先,玉件行走在平安文化之中,为不同层面的人群所接受和信奉。玉可代人受过,可佑护老幼,防止妖魔的伤害,此一说源于玉可通神鬼,是神鬼的食物这一古老信条。在民间则有“玉惊了”这一说。“玉惊了”就是佩带之人或因意外跌打,或因灾病而损伤或损坏了玉件。玉件坏了(惊了)人则平安。

其次,玉件以一种高尚思潮的泡沫文化行为,行走在年轻的“杀马特”中。“杀马特”是一个网络语言,是对社会基层中年轻的一代中某个群体的概括。这群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梳着头发直立、颜色怪异的头型,抽着烟、敞着胸、拿着山寨版名牌手机、穿着奇装异服。在代县的“杀马特”群体中,他们敞着的胸上(哪怕是冬天),学着当地矿老板的样子,配一件染色的粗劣玉挂件(或玛瑙、或合成玉),显示自己是“富二代”或是“官二代”的炫耀行为,或是表明自己混在影星、歌星圈里。无论何种心理,玉挂件或是吊在脖子上,或是挂在胸口前。

其三,玉件或大件以古老的玉文化,“雅儒”之性,行走在老板和文化人之中。代县当今身价数亿的老板不少,数千万的比比皆是。因为他们为了摆脱俗气,用儒雅的爱好养心、养眼,以摆脱钱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烦恼。他们爱上了古玉和高档翡翠,只要听到有关古玉或高档翡翠的消息,可以“屈尊”亲自去相关者家里出高价购买。

如一位河南李氏老板(已在代县工作居住十余年了),三去货主家,以3万元的价格买了一条长2cm,宽0.5cm的战国玉凤,据这位老板自己讲,他收藏有商代小玉人一百余件,收藏价值已逾亿元。还有一位买翡翠、玉石过亿的韩氏老板,更是到惹眼的地步。他手上戴着价值300万元人民币(他自己讲的),阳绿、玻璃底子、颜色非常匀的一枚重半两多的翡翠戒指。还有一位刘氏老板,脖子上挂着一只三两重的锥形古器物,曾很豪爽地邀我,到他办公室喝茶、说文化、看古玉。

当地退下来的一些老干部、老职工,也十分赏玉、崇玉、尚玉。当然,他们出于经济能力之限制,玩一些小件、手把件,大件和古玉就不敢问鼎了。但是他们对玉的感情深多了,对玉的知识丰富多了。有一位高氏书法家,是中国书协会员,书法技术实力强,在一次书展活动后得了一笔大款,他没有买房置地,而是从辽宁弄回一块重达一吨多的岫岩玉料,摆放在院里。供其养眼观赏,师法玉美寻找灵感,养性、养艺道法自然。

代州人,在多元文化的今天,还顺着古老玉文化价值趋向,发展她、延续她。玉是平安之神、玉是财富之神的观念没变。这就是昆山玉文化之根的惯性作用。

第二讲,清末民国时期,代州人信玉、崇玉、尚玉的文化记忆。在那个时代,玉器件以其神物、医药的文化价值,闪烁在乡绅和平民中的思想中,行走在人们的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故而有“金银有价玉无价”之说。

我的爷爷杨生文出生在同治三年,在日寇侵略前曾做“覆聚成”“聚深恒”和“后油坊”三家买卖的跑外掌柜。他老人家还信奉道教中的“清福道”。“七七事变”后,辞去三家买卖的掌柜回家一心修道。老汉在读书修道之外,常年干的营生是拾粪,还有季节性“活儿”,即夏秋带着我爹捡蘑菇、地皮菜,采瓦松和马勃。后两者是味中药,可配偏方治疗跌打和破伤。爷爷可称得上是三村五里之内的乡绅和文化人,民国年间纪泽蒲任县长时还书赠我爷爷条幅哩。像我爷爷这样的人拥有一两件草地里(本县人指西域或内蒙)来的神器,即玉件是情理之中。传至我辈,我只知爷爷有两件玉器,一是玉镯,一是一只没名字的玉印。玉镯既是我爷爷的日常伴物佩件,又是一件法器,随他老人家入土了。另一件玉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送朋友了,真正的和田玉料,现在以克论价的料。玉器是爷爷的法器,在他入的“清福道”中,把青铜镜、剑、玉镯作为法器。爷爷常做的一件特殊法事是把有字的纸捡回来烧成灰,然后将纸灰倒在离村八里地外的滹沱河里。这是“捡字纸出贵子”的道教教条使然。每到此时爷爷必戴玉镯,石头眼镜,穿上长袍,认真地背上字纸灰篓,独行在“道”之道上。撒完灰他会用甘洌的滹沱河水,洗洗宝镯、洗洗手。

村里的一般庶民也把爷爷的玉镯视作神的法器,平时是用不得的,更不可能拥其所有。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可向爷爷借回去(实际上有个仪式是请神回去),或用或供一下。一种情况是病人丢了魂,招魂时用,一种是手腕筋骨受伤后用于按摩治疗用。

村里或村外的老弱病残遇到惊吓往往会出现昏睡、不食不喝不言语的状态,此时会请巫师做法招魂,巫师也没有玉器件,只好派人到我家找我爷爷借玉镯,然后把玉镯放在病人的额头、口外、胸口逐一烧香敬纸、念咒摆供把魂招回来。玉镯可治疗手腕筋骨之病,实际上是用玉器按摩手腕之筋骨,通经活络,此处不多叙了。

第三讲,宋、元、明时代州人信玉、崇玉、尚玉的文化记忆。在那个时候,玉器以各种挂件、佩件的形式游走于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仅仅是神之物、天子之物、王爷贵胄之物。而且也是一般士绅之物,故而有了“金玉良缘”之说。玉器件从神权、王权、贵族权中走到民间、走到乡绅们的婚姻之间。

在金、元之间,玉器物件是一个人的爱物和随葬品。在明朝年间设的39堡之一的永和堡,一位村民在抽水浇庄稼地时灌塌一座古墓,此地名叫赵家围。“围”字就是老墓地群的古称,赵家围就是赵家的老坟地了,但该堡村民中并没赵氏。古墓中有一骨灰罐,有一糟朽的木牌,牌上写着“北路将军赵××”,地主人千般寻觅,找出碧玉扳指一枚,青白玉水草鹅小玉佩一件,宋代磁州窑磁枕一件,仅此随葬品使砖碹的大墓显得空荡荡。从这座墓中的随葬品及墓主人的身份,可看出玉在当时的重要性。

本地还有两出戏,讲了金玉良缘。一出叫《拾玉镯》、一出叫《金镯玉环记》。两出戏讲了明朝的两段姻缘。本文讲讲拾玉镯这一出。公子傅朋信游孙家庄,巧遇少女孙玉姣,二人一见钟情,傅朋故意将玉镯遗失于地,让孙玉姣拾去,作为定情信物。此情此景碰巧让邻居的刘媒婆碰上了。好心但又调皮的刘媒婆答应为孙玉姣撮合这桩婚事。这里不是讲剧情,重要的是讲傅朋公子身上佩带着玉镯,一个小户人家的少女孙玉姣敢于拾这个玉镯为己有,而刘媒婆不重视玉镯本身的价值,而是重视婚姻关系。这样一出戏把戏外的玉的平民化、玉的大众化,详尽而真实地表述出来了。

从北路将军只随葬玉佩、扳指,到傅朋孙玉姣的镯子,再到户部尚书之女贾桂梅相赠所爱茶童——雷保同玉环都是在讲玉之道德属性、玉之高贵品质。《金镯玉环记》一戏,讲的是原总兵儿子雷保同带信物玉环金镯上京赶考,“玉环金镯”亦为户部尚书之女贾桂梅爱雷保同的信物。这说明玉从祭天地中走出来了,从王权、皇权中走出来了,也从神灵中走出来了。但是玉没失了自己的身份,还是高贵的道德符号、高贵的信仰符号、高贵的价值符号。玉件是平民“爱”的信物,是爱情婚姻的实物载体。玉还有如此身价,故为所有人珍视,为所有人敬仰。这就是元、明时代代州人对玉文化的琐碎记忆。

第四讲,隋、唐代州人信玉、崇玉、尚玉的文化记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玉以蹀、躞和佩的形式游走在皇族王爷、将军贵胄之间,故有“蟒袍玉带”之说。南梁江淹《汇文通集·扇上彩画赋》曰:“命幸得为彩扇兮,出入玉带与绮绅”,唐韩愈《示儿》诗,“不知高官卑,玉带悬金鱼”。唐制三品以上官员腰要系金玉带。

在隋唐时期代州人信玉、崇玉、尚玉,可由隋炀帝好玉,五代晋王李克用墓葬壁画说明。隋炀帝在做皇帝前曾任要职并州总管,亦为被其父封为代王。隋炀帝在职期间,与杨素合作多次出兵雁门关与突厥作战,多次来代县活动,大业十一年八月十五日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于代州古城足足一个月(史称“雁门之变”)。隋炀帝与代州的缘分很深,在代州活动持久,他们的嗜好会引动代州官僚乡绅的效行,波及当地平民百姓。隋炀帝是个历史大人物,“炀”字就是一个没边没沿的大,是其姨侄唐太宗李世民所封,虽有贬义并有警示后代李氏儿孙之意,但“大”之意还是盖不住、罩不严地溢出来。隋炀帝嗜玉大概也是一个大大的动作。最近扬州曹庄出土的隋炀帝墓就可证明,隋炀帝墓出土了一套全国唯一的最完整的、也是等级最高的13环蹀躞带。考古专家讲,这套蹀和躞是上古时候我国带具系统中最高等级的实物,也就是说在隋炀帝之前和之后再没有这样等级高的腰带了。高在何处?就是高在其上的玉带板为13块,而其他帝王均为9块。玉料之质、玉雕之工、玉质之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晋王坟位于今县城西七里铺村,为晚唐晋王沙沱人李克用的陵寝。墓冢遗迹在“文革”前高10米,周长60米。1994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室为圆角方形,券穹隆顶,直径9.7m,高5.6m,墓道长约50余米(部分压在铁路基下),墓葬中壁画有家宴图、出巡图、猎狩图,图中的仕女或沙陀女商人手腕佩有手镯,衣服上有鸟兽玉饰。从晋王李克用墓壁画可知,无论是居住在代州的汉人,还是少数民族,甚至是居住在代州的外国人,都把玉作为身份的象征。玉件的样式、质地是社会阶层划分的公认符号。

第五讲,西汉时期代州人信玉、崇玉、尚玉的文化记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玉以玉璧、龙凤的形式游走于军士和贵族之中,故有“玉府”“玉房”“玉堂”之说,而且今天人们还常把玉堂、玉锁用作人的名字。玉堂是宫殿的美称,在汉代是为天子的一个殿名,唐宋之后称翰林院为玉堂,自此以后人们把玉堂院称为富贵之宅,或仙人之居所。汉代扬雄有诗曰:“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三辅黄图》记汉代未央宫则有玉堂。

那时候古州雁门的尚玉之风如何还原,由上、下沙河古墓群讲述。下沙河古墓群位于上、下沙河和丈子三个自然村之间。该墓地没有坟冢,早为庄稼地。该庄稼地或墓群东西宽约2000余米,南北长约3000米,面积达600余万平方米。2001年6月有关部门曾清理残破墓葬90余座,为战国汉代叠合墓群。据清理者和盗掘者讲,这里墓是墓下有墓,墓中有墓,墓虽为直穴,但贵贱有别。无论何种等级的墓,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最穷的墓中亦有一块杂玉玉璧或杂玉素面玉环。

玉璧是祭天礼天神的礼器,戍守雁门关的兵士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没有生还的希望,但死后期冀其灵魂通过玉璧升天或回到老家或与已逝家人团聚。士兵们的这种信玉、崇玉、尚玉之风也融入当地的民情民风,特别会引起当地与士兵同样命运的家庭之父母的共鸣,由此长久,慢慢地就成为一种思维惯性、文化惯性。成为生命过程的一种需求,人生过程中的必需物件。需求会产生巨大的市场,市场是推动雁门关为玉料旱码头的强大动力。雁门群山当地产生的一些美石,或周边附近产生的一些类似于玉的美石,都会汇集于塞下,加工成玉璧满足军市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流通于这个庞大的市场。也许昆山玉这个代号由此而生,由此而流传于中原或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地域。这才值得司马迁在《赵世家》篇中浓浓地记了一笔。

第六讲,晋国时期代州人信玉、崇玉、尚玉的文化记忆。在那个古老古老的时代,玉以玉璧和玉琮(祭天礼地)的形式游走在王权和神权之间,故有了“玉叶金枝”之说。玉叶金枝系指皇族。关汉卿在其杂剧《蝴蝶梦》中有这样的话语,“使不着国戚皇亲,玉叶金枝便是他龙孙帝子,打杀人要吃官司”。

这个时候人们信玉、崇玉、尚玉之风,应由晋阳发掘的晋卿赵简子墓来讲述。赵简子殉葬玉共出土57件,其中玉璧多达14件,最大直径15.7cm。14件玉璧就是14件礼天之器,就是赵简子灵魂的14条升天之道。古人认为一个人的灵魂就是能离开身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这个精神由魄和魂组成,《左传·昭公七年》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魂,阳曰魂。”《疏》曰:“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故演化为一个人有三魂七魄。三魂七魄共计为十,十个灵魂元素走14条通路,可谓畅通,决不拥堵了。那么赵简子的灵魂升天可谓是坦途通衢了。当然这样的随葬玉件安排,这样的想法,是春秋时期赵简子儿子赵襄子的价值趋向了。赵襄子是实现赵简子建国布局,实施三家分晋,推动春秋向战国转化的历史大家之一了,也是活动在代州地域,对代州影响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了。

赵简子和代县雁门古州即今之代县可谓源远流长,古州雁门既是他的食邑之地,又是他御北狄之重要门户。代州是赵氏父子强自己实力,分晋国之预演之举,行三家分晋之动,塑造春秋走向战国的历史转折点。

赵简子和雁门古州的渊源这么久远,那么他活时的爱玉之风,死时的葬玉之俗,一定会给当时古州官僚们留下深刻的印记,一定会渗透蔓延至民间,发展壮大本地爱玉敬玉之风,形成一种深刻文化记忆。在历史剧变的时刻,形成的玉文化记忆,犹为深刻久远。

猜你喜欢
雁门赵简子代县
代县吟
山西代县启动黄酒酒都建设
八月十五雁门开
一狐之腋
赵简子放生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从对话教学角度谈董一菲执教的《雁门太守行》
代县:严查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杨吴政权代北家族的本土化——以《李娀墓志》所见雁门李氏为例
“失职”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