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明+李虹
〔摘要〕通过对湘西苗族巴代雄仪式艺术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探讨,揭示其具备的博大、神秘而古朴的民族、宗教特色鲜明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点。
〔关键词〕湘西苗族巴代雄仪式音乐祖神崇拜
武陵山的崇山峻岭造就了湘西神秘的自然生态,而在这样的生态中酿造了千百年的湘西苗族的族文化就像弥漫在山水之间的厚重雾霾,彰显着原始宗教的神秘色彩,让山外之人永远看不透湘西,看不透苗族。在这种神秘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交融的浑浊中,仿佛能够隐隐约约看到一个神秘纵惑者的身影,他就是集民族政治、哲学、军事、历史、艺术等为一身的苗族“巴代”。他们上通天庭,下达地府,作为族落的信仰主使,传承着族体主流文化。湘西苗族“巴代”以主持三大仪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和社会活动仪式)为载体,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宗教表达方式,形成一个以“巴代”文化的显性文化表象,达到传承苗族本根文化的隐性文化实质。在湘西苗族地区,“巴代”分为“苗老司”(苗语为“巴代雄”)和“客老司”(苗语为“巴代札”)两大主体,并按照各自的文化体系共同操持着各自族群范畴的仪式活动。
巴代雄是一个启教最早、承传着苗族族体文化与信仰的单神教的主持者,千百年来,在他主持的重要仪式活动中,带领着信仰贞坚的族人,虔诚地供奉着以蚩尤为中心的祖神群体,相信他们无微不至的力量所在,崇拜他们浩气长存的英雄气概,推崇族群远古以来的文化体系,传承着族群特殊的艺术形式。
一、以祖神崇拜为依托的艺术思想
苗族悲惨的迁徙历史让这个民族在物质文明上曾经一无所有,再加上湘西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精神上的恐惧和空虚需要巨大安慰。巴代雄作为这个民族信仰与文化的承传者,千百年来坚守着以蚩尤祖先为崇拜核心的原始宗教,抚慰这个民族的内心创伤和精神恐惧。巴代雄的标志是身穿紫色长衫,手持“蚩尤铃”,操着纯正的苗语,所表现的形式和内容,展示着苗族本根文化思想,体现了苗族族体传承下来的核心族文化宗教体系。
(一)法器上的祖神寄托
湘西巴代雄,代表伴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启教最为古老、生态最为原始的族体宗教,苗族人称之为“苗教”、“祖教”或“文教”,所祭祀的是苗族传统观念中的“理念性祖神”和“人性化祖神”,是一个推崇“自我崇拜、自我不灭”的单神教。巴代雄以主持苗族传统的三大祭祀活动(“椎牛”、“做猪”、“接龙”)为宗教核心内容,形式庄重、神秘,通过祭祀仪式传达了苗族深厚丰富的族体文化和艺术内涵。
巴代雄在祭祀仪式上的法器有:竹柝、铜铃、卦、烧蜡器、祖师棍等,其中最具有苗族巴代雄祭祀艺术特点的是:
1、竹柝。虽然它是巴代雄的一件法器,但是,它更具有一件乐器的特征,由两节经过特殊加工的竹筒为共鸣箱,中间开口并留下竹子本身的青皮作簧片,两头装上短小的竹片码子绷紧簧片,再用一根像扬琴琴竹一样的竹片敲击簧片,发出一种具有较强穿透力的特殊声音,据巴代雄讲,竹柝既是苗族祖先在迁徙和深山老林狩猎的联络工具,也是在祭祖唱古歌时的法器,这个声音上可达天庭,下可达地府,在请神之前,竹柝就是苗族祖神的“邀请函”,达到请神的目的;同时,在祭祀过程中,竹柝悦耳的声音是一种伴奏,也能起到娱悦祖神的作用。
2、铜铃与祖师棍的祖神理念。铜铃是黄铜铸造的带柄的球形响铃,铃声是巴代雄请祖师出驾的信号,铃柄上铸有苗族祖神蚩尤的头像,苗语谓之“棍空棍德”;祖师棍是用桃树木制作的一件法器,长约为1.5米左右,棍的上端同样刻有苗族祖神蚩尤的头像;相传,蚩尤为苗族始祖,上古时期,他带领着九黎部落始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明天道创宗教,他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的首领,又是传统龙文化中龙的化像,是苗族人心目中崇高的英雄形象,也是苗族巴代雄所推崇的原始宗师和民族祖师。因此,巴代雄在铜铃与祖师棍上铸刻的蚩尤头像,一方面是对民族始祖的纪念,更重要的是赋予他驱除凶神恶煞、永保族人安康的功能和意义,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与理念。
(二)仪式上的祖神崇拜
湘西苗族巴代雄以主持“椎牛”、“做猪”、“接龙”三大传统的祭祀活动为主,同时,还主持“祭雷神”、“洗雷劈树”、“吃血盟誓”等宗教祭祀活动。在所有的祭祀仪式中,“巴代雄”所恭请的神灵就只一个———祖神,通过祖神来镇煞一切邪恶,降临一切福愿。仪式分为三个部分:请神、娱神与送神,请的神要用活人(舅公、舅母)替代,敬酒不是撒到地上,而是全部喝掉,所表示的意思是说:我是祖先传下的血脉,祖先即我,我即祖先,我即先民,我即民族,这是大写的“我”,敬我即敬祖辈、祖先、祖神。特别是在娱悦祖神的时候,除了敬献五谷酒肉、高歌狂舞以外,还要安排俊男俏女对歌赶边边场,俊男娱女神,俏女娱男神,大型的祭祖仪式要进行几天几夜。
二、以族史文化为核心的艺术内容
在苗族巴代雄主持的仪式中,神辞内容十分庞大而复杂,这就是苗族文化的经典,承载了苗族的古代史、发展史及文明史的方方面面。尽管苗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但是巴代雄运用他们特殊的记忆与传承方式,千百年来,这样的文化经典得以保存。
《古老话》是巴代雄主持的仪式活动中属于巴代神辞的一个很小的支系,在椎牛时讲世界启源人文族史迁徙定居古老话、在敬雷神时讲宇宙自然古老话、在主持婚嫁仪式时讲婚嫁姻亲古老话、在主持吃血时讲誓盟古老话、在主持丧葬时讲火把古老话①等等,运用族史文化在仪式过程中渲染仪式的气氛,激荡族人的精神,规范族人的行为,促动族人的灵魂。
(一)原始教态的神话体系
湘西苗族是一个古老民族,有着与汉族、其他少数民族以及苗族其他方言区不同的神话流传方式和神话体系,拥有开天辟地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自然神话、族源神话、英雄神话等,品类齐全,保持着人类认识自然的初始意识,体现了湘西苗族原始教态的文化状态。
在《开天辟地》神话中唱道:“从前没有天,古时没有地;没有岩土山川,没有日月星辰;合成一团,粘成一片。”“从前宇宙黑云纷纷,古时宇宙黑雾漫漫;没有白天黑夜,没有春夏秋冬。……”②这是巴代雄在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椎牛》中的神辞,直接反映了湘西苗族文化中的宇宙观,折射了湘西苗族祖先开天辟地的伟大理想与功绩。
关于万物成就,神辞唱道:“达毕古祖,达变古元;……头上毛发化成地上的万类,浑身骨肉化成世间的万物;血肉筋骨,身体各部;化成植物百草,化就竹木森林;就这样啊—凡间有了崇山峻岭,凡尘有了湖泊海河;凡间有了动物百兽,凡尘有了虫类蝇蚊。”③
在湘西苗族的接亲摆酒席等场合,巴代雄会唱道:“凡间还没有人,凡尘还没有众;凡间那时只有一只土猴,凡尘那时只有一只石猿;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在变在化,由隐成形;白天化生生出元祖,黑夜变生生出元母;这样凡间开始有男有女,如此凡尘开始有公有婆。……”④不仅在仪式中纪念祖先、歌颂祖德、教化后人,同时,也是湘西苗族陪客的一种方式。
洪水神话是世界上所有古老民族的文化内容之一,是关于洪水始末以及人类在洪水中毁灭和再度繁衍的神话,湘西苗族的洪水神话,俗话称作“满天水”,由于告索和告笔这两位大神的相斗,天降大雨,洪水滔天,淹没人间,只有告笔的一儿一女坐在瓜内,随流漂泊,得以幸存,并且,兄妹成婚,再育人类。所以信奉那兄妹二人为傩神,称为傩公傩母,每年秋天以“还傩愿”的方式以酬谢他们,歌颂他们的功德,对湘西苗族民众的意识和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湘西苗族巴代雄所传颂的神话,不仅充满着神奇与幻想,而且充分体现了湘西苗族的民族文化底蕴,其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体现了巴代雄仪式艺术作为原始教派的雄厚基础。
(二)悲壮恢弘的迁徙历史
湘西苗族是一个迁徙民族,有着悲壮恢弘的迁徙历史,巴代雄在《椎牛》祖祭中追寻部族古根时,这部具有史实性的迁徙史歌就是他的重要艺术内容。
远古时候的苗族祖先蚩尤,在黄河下游地区不断壮大,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族群,但由于炎黄部落的联合,涿鹿之战,蚩尤战败,苗族被迫南迁,部族主体最终散居在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湘西苗族就是其中的一支,迁徙史歌记叙了这一浩浩荡荡、悲壮恢弘的迁徙史实,详尽地记录着七次迁徙行程。
“一十二宗才商议,一十二父才商量;水路我们一路走,陆路一道上山冈。”“七十一兄全部到,八十二弟来齐全;招呼迁徙把路赶,商议逆水往上迁。”“谷种粟种一起带,再抬铁锄和刀镰;黄牛水牯一齐赶,锄头农具一起担;引兄牵弟一路走,紧紧团结走向前。”
“跳鼓跳到过半夜,恶魔几嘎就到边。”“九坡九岭小伙子,九坪九坝女青年;只有一坡一岭剩,只剩一坪一坝免;黑风呼呼盖满地,黑雾惨惨不见边。”
“沿着吾冬吾当来,洞叫洞碗地方陡;白水黑水慢悠悠,再随浑水绿水流。”
“白抓格崩歇一会,白抓格绒坐一时。”“从龙抢宝那里走,从凤抢宝地盘过。”“上到冬绒歇一会,走到便潮歇一歇。”“天还没亮出门走,天未发白走出门。”
“来到辰溪歇一会,走到河溪歇一歇。”“连夜摸黑赶夜路,赶路来到竿子坪。”“分开沿河两岔上,小河一路走德夯。”
“合鼓合在占求地,占怕占地椎了牛;绕圈旋转齐跳鼓,喜笑颜开乐悠悠;飞歌传上云天里,震天动地无忧愁。”⑤
这是表现七次迁徙的部分内容,从中大致可以了解迁徙过程,湘西苗族历经千辛万苦写下的这部感天动地的迁徙史歌,不仅体现了灾难深重的苗族历史,而且也成为了苗族宝贵的历史财富。
(三)铭刻心骨的英雄祖先
湘西苗族是一个英雄民族,以蚩尤为代表的祖先群,创造了苗族辉煌的历史,是铭刻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英雄,世世代代予以祭奉。湘西苗族巴代雄在祭祖仪式中,以祖为神,将祖先的功德予以传颂,把祖先视为镇压邪恶、降临福祉于族人的无所不能的英雄。
“凡间从前有个剖黎,凡尘古时有个就尤;祖黎祖尤,祖尤祖黎;身体如山似岭,眼目如日似月;脚踏大岩大石,手持日月星辰;身躯是人之体,头有龙角鬼角;吃肉胜过虎豹,喝水胜过龙王;一脚踏成一条大川,一手劈成一条大冲;身如金刚石铁,力大如龙似麟;八十二个好兄是他前帮,七十二个好弟是他后卫;个个都是英雄,人人都是好汉。”……⑥
“今天要把黄牛送,按规黄牛杀在前;杀了黄牛敬祖先,列位祖先齐到来。”“吃猪要把家祖祭,列位祖宗都要请;列祖列宗心欢喜,请到夯各这里等;吃饱喝醉莫回去,大家要敬大祖神。”“丁财发旺来敬你,要敬祖神才发兴;讲了古话把神请,奉请祖神先降临。”“世间银儿是他送,人间金孙是他发;坏人求他求不应,若应只送丑与差。”“谷魂米魂是他管,一年过去收一春;田神地神听他话,丰收欠收由他定。”“大祖到家帮保佑,解锁脱绳驱病灾;身上病痛马上好,一点灾星都掉没;千异百怪隔除尽,居吉坐利在凡间。”……⑦
三、以民族特点为主体的艺术形式
巴代雄作为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和社会活动的主持者,在主持过程中,为了营造一种牵动族人信仰的、反应本民族文化特性的,既能体验物化可触的、又能感悟虚无飘渺的仪式形态,必须充分应用各种艺术手段,达到仪式的效果与目的。
(1)仪式中的音乐形式
神辞诵唱艺术是巴代雄宗教艺术表达的重要形式。根据花垣县董马库乡大洞冲村的巴代雄石寿贵介绍,其科仪约有40余堂,目前整理的就有约70章(1150节),史诗般的诵唱艺术使巴代雄表达的音乐形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在本人发表的论文《苗族史歌———民族信仰的母体表达》一文中将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神话古歌,第二部分为族史长歌,第三部分为巫傩神歌。这是一部记录和传承苗族古代史、发展史、文明史和民族社科文化的民族艺术经典。
由于巴代雄祭祀的形式、内容和过程的变化,神辞的表达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唱腔,目前整理的就有十八种之多,如:道白腔(朴度单)、讲古老话腔(朴度共)、招魂腔(声土昂)、黙叩腔(度吉查)、请神腔(声充棍)、保赎腔(声告归)、迁徙腔(奈格青)、敬酒腔(声袍酒)、送酒腔(声送酒)、阴阳腔(声他穷)、高山腔(欧候侯)、洞腔(糊涂腔)、呼唤腔(依吾呀)、哭腔(奈达)、流水腔(平滑调)、行云腔(高低腔)、重重腔(重复调)、叙腔(娓娓调)等,在湘西各苗族地域,同为巴代雄的神辞和唱腔存在着大同小异,由于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就是目前收集整理的这个18腔调是不完全的,这是这一区域比较典型和普遍的腔调范例而已。
打苗鼓是巴代雄举行祭祖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具有节奏音乐、舞蹈和叙事三位一体的苗族代表性的古老艺术形式,通过那震撼族人灵魂的鼓舞,彰显着直追远古的民族文明与民族情结,是祭祖仪式营造追忆祖先、聚集民族精神、展示仪式震撼力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体现了民族艺术最有说服力的表达方式。
对歌是巴代雄祭祀活动中重要的娱神环节,为祭祖仪式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象和艺术特色,通过青年男女对歌形成男欢女爱的身心愉悦、情感交融的场景,贯彻苗族人的祖神即我、我即祖神思想,娱我即娱神,达到祭祖过程的娱神目的。
(2)仪式中的舞蹈形式
巴代雄在祭祀过程中尽管以静态为主,苗族人称之为文教(坐着不动之教),但他仍然通过一些典型的肢体语言,诠释人与神的关系,运用舞蹈的形体语汇,渲染祖神的威慑力量,展现灾难深重的民族历史。既具有苗族文化的象征意义,又包含着苗族的审美意识。
手诀是湘西苗族巴代雄在主持祭祀仪式过程中用来表形、表意和表义的一种手语,传递祭祀信息的一种密码,塑化仪式神境的一种方式,它既是一种文化基因,也是一种肢体语言,苗语称之为“包空包卡”,巴代雄传承下来的约有268种之多。
跳鼓舞是巴代雄在祭祀过程中一种群体性的大型舞蹈,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鼓舞部分,就是湘西苗鼓的舞蹈部分,其二是在巴代雄的引领下的环绕苗鼓的群体舞蹈部分,舞蹈的基本语汇就是从苗族自古以来古朴的部族生产、生活元素中提炼而成,像梳妆打扮、织布缝洗、插秧打谷、伐树拖木、习武健身等。
在苗族椎牛祭祖活动中,迁徙史歌的舞蹈就形象地表达了苗族在迁徙过程中的形象和心理,在锣鼓的伴奏下,步伐十分奇特,每只脚都要先左右各探一步,再往中间迈一步,反映了在远古时期的部族迁徙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受到不断的追杀,另一方面迁徙的路途荆棘重生,虎豹横行,苗族先民们必须左顾右盼、左搜右探,确保安全了再向前逃亡,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足迹。
由此可见,湘西苗族巴代雄的仪式艺术不愧博大精深,传奇而神秘,作为部族的主体文化,代表着湘西苗族的艺术精髓,至今仍然保持着古老、朴素、纯真、厚实的民族特征,不仅体现了对部族民众的宗教意义,而且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文键)
注释:
①石寿贵,《巴代文化及其功用》,湖南社院学报,2011.1
②③④⑥张子伟石寿贵,《湘西苗族古老歌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⑤⑦龙宁英石寿贵石寿山,《湘西苗族巴代古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