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洋
张喜洋的诗
◎张喜洋
面朝佛山
罗村老街
在时光的枝桠间轻微喘息
向左是沿江路
向右是城中路
窄巷口的茶楼
执著地等着老主雇
旧骑楼上的发型屋
正在捡拾遗漏的时尚
罗村老街
被挤成了单行道
巧遇一位驼背老人
猫在杂货铺寻找一些陈年往事
那些记忆的碎片
是留在风中的一面镜子
一条老街
在命运的末梢
其实老街不老
只是日子老了之后
人们都要围着它绕圈子
一众信徒和三五和尚
在北江边放生
满满一车鲜活的生命
从慈善的怀里
飞回了它们的家乡
桥墩下的垂钓者
不情愿地收起了鱼钓
和尚的念经声
就连水底的鱼儿都听得见
想起农贸市场里
那些砧板上的鱼
被肆意屠杀
被卸下护身盔甲
血流满地
也许明白
世间万物
难道幸运的只是极少数
别说动物和人
谁放生谁
南丹山的藤蔓
很柔弱
如果没有支撑
就像是我的人生一样
立不起来
别小看那些不起眼的藤蔓
与世无争 无忧无虑
有的
比你我的寿命还长
我感动
那些藤蔓
很倔强
依靠大山的骨头
和泉水的滋润
绝对能长出健硕的肌肉
我愿化为山间
一条自由自在的藤蔓
不畏惧旁人白眼
想爱谁就裸露自己的情感
伸出我的手臂
我要将整个身体
缠绕你
我要用我的血脉
融化你冰冷的躯干
不管白天黑夜
地老天荒
长岐古村
长岐古村
在村前的连理树下
我仿佛听见迎亲队伍的锣鼓声
黄家姑娘的大花轿
正含泪穿越荷塘
在青砖的缝隙
日子磨成长长的巷尾
那些从胥江漂来的耕仔
那些吃力气饭的乡亲
远涉重洋归来
汗水换来了
镬耳屋私塾祠堂
可别说我一无所有
遥想华夏池的清泉
那里铺满了奶白的月色
我扑进了芦苞的怀抱
北江大院的玉兰花
早已开满了我的梦里……
李洲渡口
麻石板砌成的李洲渡口
就像母亲温暖的手
牵着每一位游子的衣袖
踏上回家的路
渡口那棵斑驳的古榕
系着西河边上的乡愁
就算千里万里
永远倒映在李洲人的心湖
芦苞祖庙
香雾缭绕
是烧给芦苞寻子的孟母
是祭拜青塘开发的耕仔
是纪念守护胥江的清代祖父
祖庙牌坊
回望着故衣街的夕阳
承载着芦荻飞花的故事
挺起芦苞人不屈的脊梁
空心村
张家大院
是我熟悉的故乡
老屋石磨下永远拴着
童年的蚂蚱
我时常梦见
爷爷亲手种下的仙桃树
遭遇虫灾
倒在门前的秧田里抽泣
曾经炊烟茂密的
张家大院啊
如今只剩下孤独一缕
年迈多病的父母
失去了儿子的依靠
张家大院
成了空心村
就像是失去双亲的孤儿
随时都有可能夭折
或被泥石流卷走
漂泊在城市里的儿孙呀
是谁叫我们抛弃了
张家大院
又是谁切断了我们的血脉
我们原本淳朴的内心
是被谁
活生生掏空了
在桂林
烟雨朦朦的桂林
向北流去的桃花江
冒着一股城市的腥味
象鼻山
如果少了那个洞
估计就不那么值钱了
李八百酿制的三花酒
被暗藏在大象腹中
好像图谋不轨
潮湿的三月
满街落叶
我等不到
八月的桂花
广州,打夯的农民工
广州
火车站人流如鲫
打夯的农民工
正在平整站前广场的一角
谁也不会在意
沉重的夯石提起又放下
那是农民工心里的一块石头
嗨哟——打夯
扛着大包小包的过客
有的已困倦这座城市
选择逃离
有的正搬着梦想赶来
广州淘金
嗨哟——打夯
农民工正在平整的这块土地
广州火车站站前广场
就像是自家的晒谷场
打夯的农民工
渴望
收获那黄灿灿的稻谷
脚手架上的农民工
桂丹路上的某栋建筑
一位农民工在脚手架上
攀爬
一层一层地爬
他爬上了蓝天
瘦得像只黑色的蚂蚁
身旁的风声越来越紧
尽管打了无数个冷颤
他注定要一步一步
往上爬
就算爬得再高
脚手架上的农民工
终究要回到平实的土地
三十三层的江景洋房
哪怕是一扇窗户
他也不能带走
高楼像雨后春笋
那只是城市人的一帘春梦
脚手架上的农民工
只能躲在半壁透风的墙里
忧伤
(责任编辑 薛雨)
张喜洋,男,四川蓬安县人,现定居佛山南海。1991年南下广东,辗转东莞凤岗、中山小榄、佛山南海等地打工,干过杂工、领班、车间组长、课长、人事经理、内刊编辑等职,现任佛山电视台丹灶广播电视站新闻中心记者,在《佛山日报》《广州日报》《打工族》《读者》《江门文艺》《佛山文艺》《黄金时代》等刊物发表散文、诗歌、随笔、言论等文学作品三百余篇,目前已出版散文集《坐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