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许芳
前些天的小雨大概是入冬前的最后一场,雨后骤降的气温似乎象征着秋天的离别。与秋天的离别算不上伤感,只是让人觉得不舍,不舍雨后湛蓝湛蓝的天空,还有时而飘来的云朵。冬天的风给了人前进的勇气,迎着风,记者又开启了一次新的旅程。去水峪的路是漫长的,车开得不快,山路也不颠簸。一辆不大的公交车上挤满了人,有去镇上买菜归来的老人,有准备上山探险的背包客,还有在城内打工、山内租房的外乡人。一时间,交谈声、揉核桃声、咳嗽声和汽车发出的轰隆声充斥整个车厢,而记者却被沿途的风景迷住了。“水峪站到了!”售票员响亮的声音一下子将人拉回现实。
水峪可能只有车站那一条东西向的柏油路,除此以外,所到之处皆为大石块儿铺的路或最原始的土路、石子路。但这丝毫不影响水峪的美,恐怕水峪最不需要的就是这种公路带来的现代感。水峪像是被城市遗忘的古村落,村民种田耕地、上山砍柴,在这里过着安静祥和的生活。
水峪村位于北京西南80公里处的房山区南窖乡,是典型的深山村落。距108国道8公里,距房山区政府所在地良乡52公里。其辖区面积约10平方千米,占南窖乡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也是南窖乡的第二大村。水峪村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围绕水峪的群山盛产玉米、小豆、高梁,兼有茼蒿、木兰芽、香椿、花椒芽等山野特产。
来之前,听闻水峪村在北京西南山区有“地区文化村”之誉,村中的古老民居比比皆是。本以为只是个噱头,谁知自车站向村里走,一眼就可以望见坐落在东村缓坡之上的四合院民居群。这些古建筑巍峨耸立,气质盎然。
村中负责旅游接待的李女士说,水峪村村史最早可推至元末明初。现在村中的杨、王、刘三个大姓,均是明洪武年间山西省洪洞县的移民。最初的移民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开荒垦田,使山村逐渐发展壮大,先形成了东村,后又向西发展形成了西村。当时的村民沿溪流沟谷依山傍谷建村兴居,先后经历了600多年,到清乾隆年间村子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一些大户纷纷在村中创建基业,大兴土木,村中现在保存的100余套四合院中大多数建于乾隆年代。据说因房子是依山而建,故需里清外填。古民居群外围是弧形的墙体,墙体异常坚实牢固,约150米长的围墙和东翁桥连为一体,显露出很强的防御性。
位于东村入口右侧临街而建的古宅,也称街屋。街屋有南北大院两处,小院一处,石碾一盘。街屋北院门楼高耸,遗憾的是气势壮观的门楼曾遭日本军摧毁,现已失原貌。二门顶上刻着各色花纹,有香草、兰花、三环套日,还有胶柱石刻着的“松茂竹苞”四个大字。“松茂竹苞”出自《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大概是屋子最初的主人期盼实现子孙昌盛,家门兴盛的愿望。街屋南院有里外院两套,屋舍东西相对,屋内光线阴阳适宜,首尾蔚然一体,胶柱石上的“居仁由義”四字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内心存仁,行事循義”。房主人别具匠心地把孟子的教诲刻于自家门庭,也许是希望子孙后代把良好的道德风范不断传承下去。据说屋主人是诗书门第,曾中过秀才,其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可想而知。
▲古碾
▲水峪特色美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农家扣肉、炖南瓜、炸香椿鱼、五谷丰登、羊肚炖羊肚蘑、凉拌龙眼、农家饸饹面、摊柴鸡蛋、蒸南瓜
自街屋向里走,一面写有慈善义工服务队的旗子格外引人注意。李女士说,旗子旁边的便是义工服务队队长杨万俊老人的房子。杨万俊老人今年70多岁,是老党员,在大队当了一辈子会计。自打用大队发的奖金买下第一台豆浆机开始,已经坚持为村中的孤寡老人送现磨豆浆快十年了。斜对门的是王庆月老人的房子,王庆月老人年轻时候是木匠,老了以后经常上山砍花椒木做爱心拐杖,送给行动不便的人。不仅如此,他每周还会定期到附近的敬老院和村子为老人理发。两位老人的善举也在村里传为佳话。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东村的街道就是过去的古商道。在没修国道之前,这里曾是山西通往北京的最后一道山口,也是一条必经之路。南岭古道有50里长,从井沟爬小西岭,至茫茫的南大岭蜿蜒至长沟峪。古道不仅可抵良乡,也可南去涿州等地。山里的煤岩、毛皮及各种干鲜果品都曾用骡马沿古道驮出,被骡马带回来不仅有盐、糖、布匹、针线,还有有趣的京城逸闻。过去古道昼夜都有清脆的驼铃声,把式们的吆喝声,谩骂声和爆响的鞭声,热闹时甚至拥堵难行,牲口反被挤下山岩。后来人们修建了国道,有了汽车,这条路便渐渐地无人问津了,但仍可见草从中牲口的蹄印,只是路旁的小饭馆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水峪村的道路大部分是不平整的,有上有下,还有很多是台阶筑成的。沿着同样不平整的古商道向里走,是一座典型的楼阁式建筑,这就是被称作东村屏障的“东瓮门”。东瓮门修建于乾隆年间,村中老人讲,古时东河的水势大且湍急,每到夏秋之交会形成泥石流冲向村内,造成房屋建筑损坏。村民为镇洪水而修瓮桥,还在瓮桥正中的石匾上刻了“宁水”二字。它代表了水峪村村民的美好愿望——抚水安洪保平安。瓮桥上有一木阁,前后有门,瓮桥下有块拜山石正对远处巍峨耸立的纱帽山,纱帽山因形似古代官人的乌纱帽而得名。传说古时候人们经过东村时,都会到瓮桥前鞠躬屈膝蹲下向远处的纱帽山参拜,祈求好运和吉祥,于是村中开始流传“拜了纱帽山,发财又升迁”的打油诗。
过了瓮门便是东村的正街,街道两侧分布着近百所古朴民居,这些民居高低错落,倚靠高山,散发着古朴纯粹的美。
行进的路上看到最多的就是一盘盘的石碾,这些石碾是水峪村的又一景观。正在磨玉米面的中年人骄傲地说:“我们村有石碾128盘,2008年这些石碾还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中国收藏之最的证书。”据其他村民介绍,村中的石碾有的建造于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们伴随着水峪村的世世代代,为水峪村的延续发展立下了无数功劳。曾经的石碾只是单纯的工具,如今的石碾更成了水峪的看家宝、招客法宝。可惜一些前来参观的游客,在不清楚石碾正确转动方向的前提下转动了石碾,导致一些石碾已无法使用。
古道两侧是年代久远以致布满青苔的石墙,虽经过一百余年的风吹雨打,但石墙的主体却依然保存完整。石墙上突出的石块是工人在修建石墙时设置的,石块沿上下两层水平分布,很好的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听村中老人讲,过去东河发洪水使得泥石流来得比较急,走在路上的行人就是靠这些突出的石块向上攀爬,迅速避洪逃生的。石墙上还长有一些青草,它们当中有的刺人,有的则对人有益。烫烫青学名铁丝蕨,就是长在石墙上的野草药之一。村民总是在秋天把它采集起来晒干泡水喝,对治疗嗓子疼有很大的帮助。
▲古商道
前面不远处便是村中仅存的一座寺庙——娘娘庙。坐北朝南娘娘庙始建于康熙年间,庙内有正殿三间,侧殿两间,立柱横梁上还有彩色绘画,只是行云游龙,现已斑驳。传闻是过去村里许多人都死于“天花”,村民便开始建庙以求平安。李女士介绍说,娘娘庙内供奉的是“九莲菩萨”,原来还有顶大轿,更有群童佣陪伴,只是现在很难辨出原貌。在娘娘庙外,记者就注意到庙内那棵粗壮挺拔的银杏树,据说这棵银杏树是娘娘庙竣工时从潭柘寺请来的。因银杏树是北方的菩提树,所以还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庙内的这颗银杏树是雌树,山后的南窖还有一棵雄银杏树,两棵树隔山授粉,甚是神奇。如今的娘娘庙经过整修已不再破损,银杏树也树枝繁叶茂地生长着,似乎并没发生过什么大的变化,只是时间又过去了几百年。
▲摆在石墙边的打油诗
紧邻娘娘庙的广场是东村最大的一块广场,它因大槐树而得名,村民常在这里耍幡,唱戏,卖东西。站在古槐下聊家常的村民说,原来东村共有四棵槐树,其余三棵被砍了,只剩现今这棵。这棵古槐从正面看完好无损,背面却是深深的锯痕和被火烧过的痕迹。据说古槐被锯到树干中心的时侯有一种暗红色的汁液流出,这件事在村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些村民认为老槐树有灵气,就商量着把它保护了起来,现在这棵古槐树被称为水峪村的风水树。这棵曾经历雷劈,火烧,斧砍和锯伐的古槐树,站在广场内与远处高耸的纱帽山遥相呼应,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等待着嫩芽的生长,等待着花蕾的绽放,等待着清香飘向远方。
▲在瓮桥下半蹲正好望见远处的纱帽山
水峪村的发展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它距产煤地南窖仅5公里,离煤矿不远,又受不到采煤环境的污染,交通距离也非常适中,因此这里成为很多煤矿开采业主的理想居住地。乾隆年间,水峪兴起了开窑挖煤之风,兴盛时,数百骆驼在南岭古道上昼夜忙碌。商人杨玉堂与其父因开采煤矿而成为水峪村的巨富,发财之后的杨玉堂一心想建个大院。于是他雇佣了30几名匠人,历时3年多建成了村中众多古宅里气势最为恢弘的杨家大院。杨家大院是四进四出的院子,有房36间,左右对称,白石矶层层排列,井然有序。杨家大院的设计极为巧妙,四进的院子很紧凑,但是采光却异常好,每层院内都洒满金色的阳光。大院内门鼓处还有“仁兽”麒麟守门,可见大院主人显赫的地位和雄厚的财力。杨家大院门楼上的五福临门画有荷花、牡丹和向日葵,荷花有出污泥而不染之意,牡丹象征富贵华丽,向日葵代表蒸蒸日上,寓意十分美好。据说院内的石鼓是用来修建五进院的,但由于当时县级以上官员才能修建五进院,杨家虽有钱但地位不够,怕犯忌讳才没修成,石鼓也就保留了下来。值得一提的是,杨玉堂在雕刻门楼选用的是梅、兰、竹、菊四种花卉,自古文人墨客推崇和赏识梅兰竹菊,贤人君子也以梅兰竹菊喻其高风亮节。大院主人本是个土财主,但却追求和仰慕雅士君子的清风傲骨,也是值得敬佩的。
传说雍正年间大旱,滔滔东河水迅速干涸,山根岩缝的溪流也悄然而逝。一日村民在沟内挖坑找水,挖到约四五米深时,两股溪流从岩缝中涌出。村民见此情景大喜,遂砌鸳鸯井,又凿雌雄石槽。信奉风水的老人说是黑龙潭的老龙派幼子小七龙到这落户,村人为此盖了龙神庙,期盼风调雨顺。水峪村的龙王庙曾经非常有名,求雨在历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活动。据说水峪的龙王庙供奉的小七龙是求雨的先行官,是最先到达黑龙关求雨的龙神。如果四乡求雨活动没有水峪村的龙神出现,黑龙关龙王庙的道士是不接的。只有在四乡众庙龙神到齐后,才能去黑龙关去举行求雨仪式。
▲一条与众不同的小路
赏月丘就是水峪东村的长岭屯,从水峪南坡岭俯看整个东村,像极了一幅太极八卦图,而长岭屯所在的位置就是太极图的乾位。长岭屯由金色的沙粒组成,金沙寓意富贵,所以过去村民都围绕长岭屯建宅居住。李女士介绍说阳光明媚的冬季午后,不仅可以在此欣赏白雪皑皑的栗台岭,还可听东河清脆的流水声。最美还是春夏两季的夜晚,常有一轮浑圆的金黄色的月亮亲吻在“纱帽山”的山尖儿上。站在岭尖儿上,望远处的山景,望山下的村庄,在安静美好的环境中,所有的烦恼忧愁也一并消失了。
自古道向下走的时候遇到几位闲聊的村民,便向他们打听起水峪的特色美食。他们告诉记者,每个季节村民都会上山寻找苦菜、木兰芽、山桃叶、山楂叶、杜梨叶、杨树叶等时令野菜,这些野菜既可凉拌食用也可腌制食用。以山桃叶为例,村民将采来的山桃叶用开水煮熟,捞出攥干水,切成寸段放入香葱末,加入盐少许,再喷上炸辣椒油即可食用。凉拌的山桃叶不仅不苦涩,对人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益处。当地美食中最有名的是两道特色炖菜,一是炖水库鱼,其做法甚是简单。选用新鲜的水库鱼,将鱼清洗干净切成两厘米左右的段,先入油锅炸至焦黄时捞出,放入配有豆瓣酱、花椒、大料、葱姜蒜等调料的汤中小火炖30分钟即可出锅。炖好的水库鱼色泽鲜美诱人,肉质鲜嫩可口。另外一道是羊肚炖羊肚蘑。羊肚蘑本是云南等地的特产,村民见水峪附近的山上也有生长就将其采摘下来。因羊肚蘑形似羊肚,村民便将两种食材混在一起。先将羊肚用清开水焯去腥味,将泡发好的羊肚蘑处理干净剁成小块,先下羊肚蘑后下羊肚,配以全佐料炖熟烂即可。炖好的羊肚非但没有半点儿腥味,口感还很劲道,与羊肚蘑混合炖出的鲜美味道,令人难忘。
眼看太阳日渐西斜便打算结束此行,谁知向车站走时正好遇见了排练中幡的村民。村民说水峪中幡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年间,兴盛于清咸丰年间。后来逐渐衰落。在村民的记忆中,大约是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村里精通中幡的老艺人自发组建了30人的中幡队,中幡在水峪得到重生的机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水峪村在2000年又组建了女子中幡队,表演动作更由传统的30余个丰富完善到60余个。如今的水峪中幡队分男女两队。男子中幡由历代民间艺人传演至今,其幡体重50斤,形制主要是一根碗口粗、高达10米的大竹竿或性质相同的杆类,上顶有伞盖、旗、大小竿等,最主要的是由上而下悬挂着的一幅长约5米的纱或布制的长幅。水峪村女子中幡是由男子中幡演化而来的,其幡体自重30斤,形制同男子幡体形制一样,只是女子幡体和自重都小于男子。值得全村人骄傲的是,水峪中幡不仅被评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2008年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前的“京华情韵迎来客”的垫场演出。
太阳下山,旅人踏上归途。水峪的交通不算方便,傍晚要到很远的村口等车。村民说交通不便导致很多年轻人都搬到城镇生活,村里35岁以下的中青年几乎没有。村里人越来越少,交通就更加不方便,逐渐就变成了一个死循环。但或许正是这不便的交通,使水峪保留了一份难得的宁静。
自驾线路:自驾的朋友可以走108国道,也可以走京石高速,从良乡出口出,向石花洞方向开,沿途经的路标有佛子庄、霞云岭,1个多小时就可抵达南窑乡水峪村。
乘车线路:您可以在前门西公交站坐901快到终点站燕化动力厂下,下车向前走20余米到公交站坐房23路到水峪村下车。注意房23路车较少,下午该车不进水峪村,要到村外坐车回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