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2015-10-27 05:43郑莉蔡大浩杨娜
海洋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渤海

郑莉,蔡大浩,杨娜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300171)

【区域经济】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郑莉,蔡大浩,杨娜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300171)

通过建立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选取德尔菲法、AHP法和熵值法,运用CISD模型构建可持续综合发展指数,定量评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测算结果显示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环境、资源子系统可持续发展偏弱,基于实证提出了提升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AHP;熵值法;CISD模型

引言

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时代,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陆地资源日益减少,人均资源禀赋落后于世界平均值,面临资源供应不足的严峻形势。对中国来说,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和走海洋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更是解决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和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2013年,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然而在海洋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海洋资源和环境却遭到严重损害。特别是作为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的渤海,多年来由于受特有的周边环境和半封闭的海域条件以及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其地区经济发展及海洋开发对渤海海洋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渤海作为我国惟一的内海,其受污染海域面积比重已近40%。渤海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之间不相协调等问题日益影响到渤海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准确评价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是科学把握渤海海洋资源开发尺度的重要保证。本文将构建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定量研究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探寻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为国家制定渤海差别化的区域海洋可持续发展对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也为环渤海三省一市制定海洋可持续发展对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文献综述

当前,就国内外学者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海洋产业投资的模式研究上,自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海洋和海岸利用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海洋产业投资的模式,其中代表性的有Sorensen and Ma Creary(1990)、Vallenga(1991)、Pido(1992)以及Chua(1993)。Adablatro Vallenga提出了关于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综合管理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模型。波兰著名海洋生态学专家斯蒂芬·伊格纳尔提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六项对策。

国内学者则较深入地研究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问题。①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张德贤等人(2000)修正了Vallenga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是社会发展、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可持续能力五个维度对海洋的可持续进行界定[1];金建君等(2001)根据辽宁海岸带的特点,建立一个分三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韩增林等(2003)提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树状的层次结构设置[3];②评价方法与应用:现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法等。如李夫星(2013)采用了德尔菲法对环渤海沿海地区津冀鲁辽四省市的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分别进行了定量评价[4];刘明等(2008)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1个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5];方景清(2009)等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对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了集成测算[6];黄萍等(2008)采用熵值法对江苏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7];冯晓波等(2006)、邵桂兰等(2011)、何显锦等(2013)分别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8~10],对11个沿海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白福臣(2009)、方欣等(2012)分别运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1个沿海地区、浙江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11,12];狄乾斌等(2012)基于社会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3个模块,建立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13]。

以上研究侧重于全国、区域及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分析,尚缺乏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为系统的评价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因子分析法较难获取指标样本容量和指标量化数据;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确定权重时,有较大主观性,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熵值法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强,且对数据序列变化的敏感度较高,可能会导致权重计算结果违背实际判断。鉴于以上研究现状,本文将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通过集成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全面、系统地评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及发展为目标,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为途径,逐步实现一条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即:为了满足当代及后代人对海洋产品的需求,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手段,选择适当的海洋开发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在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正确保护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某时间段内,其中的任意前一时间点上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都落后于后一发展水平。

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海洋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须主观条件、内在动力,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包含以上主观因素。因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海洋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的互动反馈,获得的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

2.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分析,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多个海洋系统,具体包括海洋资源供给、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海洋科技等子系统,在对其能力评价指标选取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子系统因素。本文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参考《2014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14~21],并根据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具体包括经济发展(A1)、社会民生(A2)、资源支撑(A3)、环境状况(A4)、科技创新(A5)5个子系统,以及14个准则层和35个指标层(见表1)。

2.2.1经济发展系统

指环渤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人力、技术以及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通过合理的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配置,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本研究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发展质量、产业发展四大方面来刻画海洋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面选取了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三个指标,结构优化方面选取了三产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两个指标,发展质量方面选取了海洋劳动生产率、海洋经济密度两个指标,产业发展方面选取了主要海洋产业的实物量指标,包括海水产品产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滨海国内旅游人数。海洋经济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发展质量的提高、海洋产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推动力。

2.2.2社会民生系统

反映海洋对于环渤海地区社会民生改善的贡献程度,本研究从就业拉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三方面刻画。就业拉动方面选取了环渤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收入分配方面选取了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城乡收入比,生活质量方面选取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渔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随着沿海地区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强,就业拉动力得到增强、收入分配得到优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海洋在改善沿海地区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显著,从而保证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3资源支撑系统

指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对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基础性支撑作用。本研究从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三方面刻画。空间资源方面选取了人均湿地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盐田总面积,生物资源方面选取了海水养殖及捕捞量、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矿产资源方面选取了海洋油气产量、海滨砂矿开采量。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撑作用。

表1 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Tab.1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Bohai's marine economy

2.2.4环境状况系统

指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压力,以及各级政府及社会有关各界拥有的治理海洋环境污染从而使海洋环境恢复到一定目标的能力。本研究从环境压力、环境治理两方面刻画。环境压力方面选取了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风暴潮直接经济损失、工业废水直接人海排放量,环境治理方面选取了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污染治理当年竣工项目数。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5科技创新系统

指环渤海地区利用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海洋环境保护能力等,以此服务于海洋经济更高效的发展。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直接体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本研究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两方面刻画。科技投入方面选取了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万名涉海就业人员中海洋科技人员数、海洋科研机构数量,科技产出方面选取了海洋专利授权数、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投入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合计占科研课题总数比重。海洋科技始终影响着海洋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进程,并渗透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 研究方法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综合发展指数(CISD,Comprehensive Index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构建此指数来定量评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各指标的特征,运用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法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ISD是经济发展系统R1,社会民生系统R2,资源支撑系统R3,环境状况系统R4,科技创新系统R5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是R1、R2、R3、R4、R5中相应评价指标值的综合加权求和,Wi表示各指标对应的权重。参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贾若祥(2003)确定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评价等级表确定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等级[22],指数值越接近0,表示系统距离标准值的目标越远,反之,其值越大,则表示系统距离标准值的目标越近。CISD的具体数值界定见表2。

表2 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等级表Tab.2Evalu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evel of Bohai's marine economy

4 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4.1指标赋值及无量纲化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及权威性,本文选取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数据构建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类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国海域使用管理公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等。

为了保证不同单位指标数据的可公度性,本文采取初值化变换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设原始指标数据为xlt(其中l=1,2,L,n;t=1,2,L,m),即原始数据矩阵X=(xlt)n×m,根据指标的正逆性不同,指标的初值化处理如下:

当指标xlt为正向指标时,初始化变换的指标数据为:

当指标xlt为逆向指标时,初始化变换的指标数据为:

通过上述变换,得到无量纲指数化的指标数据矩阵X′=(xlt′)n×m。

表3 权重结果表Tab.3Weighting results

4.2指标权重确定

考虑到渤海海洋经济系统的多目标性、复杂性等特点,以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的通用性和稳定性,为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指标权重体系,本文选取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熵值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23~27],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综合确定权重,然后运用简单平均法进行综合集成,权重结果见表3。

由表3结果知,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支撑、环境状态、科技创新5个子系统对于目标层的权重依次为26.1%、13.3%、27.4%、15.1%、18.1%。

4.3测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公式(1),以及上文确定的指标标准化值及权重,计算得到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和各子系统指数值(见表4),参照表1中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等级标准,得到渤海海洋经济整体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等级(见表5)。下文从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水平、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表4 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综合发展指数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值Tab.4Composite index and each subsystem index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Bohai's marine

表5 渤海海洋经济整体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等级Tab.5The overall and subsystem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Bohai's marine economy

图12007 —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各子系统指数折线图Fig.1Figure of composite Index and each subsystem index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Bohai′s marine economy from 2007 to 2012

4.3.1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由测算结果知,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呈上升趋势(见图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其中,2007—2009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效果为不可持续,2010年为弱可持续,2011年为中度可持续,2012年为强可持续。值得注意的是,2008—2009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度较缓慢,主要是因为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海洋经济发展趋缓。随着2009年“蓝色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2010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快速回升,2011年之后在世界经济形势衰退和国民经济增速趋缓的影响下,指数增速持续回落。

4.3.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包括经济发展子、社会民生、资源支撑、环境状况、科技创新5个子系统,根据5个子系统的指数值变化趋势(见图1),可知:

(1)经济发展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子指数值从0.13持续平稳上升至1.35,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2007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08年的弱可持续,再由2009年的弱可持续过渡到2010年的中度可持续,2011—2012年指数值均超过了强可持续发展等级0.75的临界值。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逐步向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型提高阶段发展,从经济规模看,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8 787.8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17 925.1亿元,且占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由34.3%增长到35.8%;从产业结构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从发展质量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劳动生产率实现稳定增长;从海洋产业发展看,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

(2)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呈较快上升趋势(2008年除外),科技创新子指数值先降后升,2008年为波谷点,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2007—2008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09年的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再过渡到2010年的中度可持续,2011—2012年指数值均超过了强可持续发展等级0.75的临界值。海洋科技创新是转变海洋资源开发方式,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力量。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科研投入与产出均呈增长态势,且科技产出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大于海洋科技投入,且海洋专利授权数、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3)环境状态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环境状态子指数值从0.08持续平稳上升至0.53,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也由2007—2009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10—2011年的弱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而再过渡到2012年的中度可持续状态。2012年,渤海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已降低至约47%,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3倍,达到1.8万平方千米,约占渤海总面积的23%。尽管面临着海水环境质量恶化、风暴潮经济损失等严峻的环境压力,环渤海地区也在加快对海洋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在逐年提高,其中,2007—2012年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年均增速达24%。

(4)资源支撑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资源支撑子指数值从0.04持续上升至0.48,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弱可持续发展状态。由表3中的结果知,渤海海洋资源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能力的贡献最大,所有子系统中,资源支撑权重最大,为27.4%,虽然资源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却不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状况。其中,传统的空间资源、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开发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的开发处于快速增长。渤海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反映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在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承载力在减弱,这与环渤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海洋资源无序掠夺性的开发是分不开的。

(5)社会民生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社会民生子指数值从0.06持续上升至0.32,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反映了海洋对沿海地区就业拉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等社会民生改善方面的贡献突出。其中,环渤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数量逐年递增,2012年涉海就业人员数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1.5%;环渤海地区渔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达到1.3万元,年均增速为8.1%。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状态、资源支撑、社会民生五大方面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CISD线性组合模型构建了可持续综合发展指数,对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

测算结果显示,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快速上升至强可持续;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快速波折上升至强可持续;环境状态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稳步上升至中度可持续;资源支撑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缓慢上升至弱可持续;社会民生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缓慢上升至弱可持续。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而环境、资源子系统可持续发展偏弱。

为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民生点[1,28-29]:

5.1强化海洋科技创新

强化海洋科技发展是提升渤海海洋经济科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科学知识的创新和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高新技术的发展。当前渤海海洋经济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其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环渤海地区应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形成新兴海洋产业,提高海洋技术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渤海海洋创新投入体系;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和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加快实现海洋技术跨越,全面提升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要素,加强海洋科技园区建设;健全高等院校的海洋专业,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海洋科技创新人才。

5.2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健全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

当前,由于近年来盲目开发和环境污染,渤海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环境负荷已处于过载状态,海洋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将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由损害为主向恢复保护为主转变,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环渤海地区应建立污染防治与管理的法规体系,对渤海的综合管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有偿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使渤海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海洋环境统一监督管理,使各沿海省市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网成为环渤海环境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陆域环境监测网共同组成从流域到海洋的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完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对海洋灾害实时评估监测与灾后快速反应,有效地减轻和控制海洋灾害。

5.3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当前,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发展仍然没有摆脱以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获取经济增长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部分资源过度开发,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将渤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从外延式开发为主向内涵式开发与恢复为主转变,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应制定统一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综合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不断发现新资源,利用新技术,形成和发展海洋新产业;海洋资源开发应与海洋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设良性循环的资源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系统。

5.4引入区域性资金筹措机制

目前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从长远看,受制于自然资源约束,资本应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引入资本是提升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路径。国际有关组织和财团目前已经关注我国的渤海资源环境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援助,在渤海已经实施有关渤海资源及综合管理方面的重大国际援助项目已有多项。因此,环渤海地区应引入区域性资金筹措机制,重点拓展引资渠道,合理地、适当地吸引多方资金投向海洋开发。

[1]张德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2]韩增林,刘桂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1-5.

[3]金建君,巩彩兰,恽才兴.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通报,2001,20(1):61-66.

[4]李夫星,郑颖娟,张玉,等.环渤海四省市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评价[J].海洋通报,2013,32(3):339-344.

[5]刘明.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与管理,2008,22(3):32-35.

[6]方景清,孟伟庆,郝翠,等.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探讨[J].海洋环境科学,2009,28(6):755-758.

[7]黄萍,吴明忠.江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7(1):89-92.

[8]冯晓波,赵勇.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J].中国水运,2006,6(1):211-213.

[9]邵桂兰,韩菲,李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测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8-21.

[10]何显锦,范航清,胡宝清.近十年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8):107-111.

[11]白福臣.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25(188):136-138.

[12]方欣,张亦飞,毛翰宣,等.基于分层TOPSIS法的浙江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评价及演进特征研究[J].海洋经济,2012,2(4):46-53.

[13]狄乾斌,徐东升,周乐萍.基于STELLA软件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3):90-94.

[14]Hui-chun XU.Government Behavio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gional Economy[J].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08,4(2):63-67.

[15]Martin Visbeck,Ulrike Kronfeld-Goharani,Barbara Neumann et al..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for the Ocean and Coasts:Global Ocean Challenges Benefit from Regional Initiatives Supporting Globally Coordinated Solutions[J].Marine Policy,2014(49):87-89.

[16]Yuan Peng,Chen Guosheng,Ruan Yancai.The Research on the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J].Energy Procedia,2011,5:921-925.

[17]Sabin-Ioan Irimie,Jozsef Gal,Constantin Dan Dumitrescu. Analysis of a Dynamic Regional System for the Operationalizing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24):331-338.

[18]刘晓红,李国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评价体系实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当代经济科学,2006,28(3):96-101.

[19]邱东,宋旭光.可持续发展层次论[J].经济研究,1999(2):64-70.

[20]刘玉,刘毅.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态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7):113-118.

[21]张协奎,安晓明.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6):37-41.

[22]向书坚,郑瑞坤.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13,30(3):72-77.

[23]李子伦.产业结构升级含义及指数构建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国际比较[J].当代经济科学,2014,36(1):89-96.

[24]贾若祥,刘毅.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及类型划分[J].地理研究,2003,22(5):609-616.

[25]杨柳英.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细分市场吸引力评价和目标市场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5):136-139.

[26]霍增辉,张玫.基于熵值法的浙江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12):10-13.

[27]闫绪娴,苗敬毅.中国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评[J].统计与决策,2013(9):95-98.

[28]陆大道.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持续发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9]王军,郝玉,龙江平.渤海区域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岸工程,2006,25(1):89-91.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Marine Economy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case of Bohai Sea Area

ZHENG Li,CAI Dahao,YANG Na
(National Marine Data and Information Service,Tianjin 300171,China)

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system ab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ohai marine economy,we select the Delphi method,AHP method and entropy method,using CISD which is a linear combination model to build comprehensive index in order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overa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marine economy in the Bohai Sea Area and its subsystems.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in the Sea Area has continuously improved from 2007 to 2012,for each subsystem,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bsystems is stronger,whil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subsystems is weaker.On this basis,we propose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marine economy in the Bohai Sea Area.

Bohai Sea Area;marine 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AHP;entropy method;CISDmodel

F127.2

A

2095-1647(2015)01-0021-11

2014-12-10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渤海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研究”[AOCZDA201205-1]

郑莉,女,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经济统计分析、建模与预测。

猜你喜欢
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渤海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与治理措施
1989—2019年环渤海地区养殖池的空间变化特征
广东省海洋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对策建议
海洋资源资产清查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的海洋资源核算问题探究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自然资源信息化框架下海洋资源数据管理体系设计有关思考
渤海大学剪纸作品选登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海洋产业链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