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经济”是神马浮云

2015-10-26 11:15张涧丰
北京纪事 2015年11期
关键词:国宴人民大会堂天安门

张涧丰

天安门广场曾小摊密布

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在1981年7月29日的一项建议,格外雷人。这位1927年就参加革命、被称作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泰斗的学者说:“可以考虑把庙会搬到故宫端门和午门之间的广场来办,一年搞它三次,春节、‘五一、国庆节。广场两旁的大约100间厢房,空了几十年,也应当租出去,办小商店。”

这位同时有着“中国市场经济拓荒者”美誉的经济学家,转而又谈到天安门广场。他说,有人说摆小摊外国人看了不好,其实论小摊外国人比我们多,天安门观礼台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早利用起来了。

薛暮桥还说,天安门前沿红墙两侧空地很多,观礼台也可以利用,还可以搞些塑料建筑,装饰得美观些。这里是寸金之地,不利用很可惜。入夏以来,偌大一个广场,连一个卖冷饮茶点的也没有,人们想喝口水,吃根冰棍,都要跑远路。“我看至少夏天要开办冷食夜市。”

作为红色经济权威,薛暮桥的话如雷贯耳,其实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争论,他的话更多的是起到鼓动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很快广场上小摊小贩多了起来,仅照相摊位在国旗杆两侧,一字排开就有十几家。那时一般家庭还没有照相机,要想在天安门前留个影还真犯难。此外,卖饮水、小吃、风筝、空竹的也不少,特别是小孩玩具更是五花八门,很受游客欢迎。一些人力三轮车在金水桥前排成了长队,拉着那些腿脚不利索或是走累了的人在广场转一圈,也挺对游客的胃口。

在端门和午门之间的两侧,则建起了一溜儿整齐划一的铝合金商亭,专卖旅游纪念品,生意红火,不是庙会胜似庙会。

据统计,从天安门广场到午门的摊位,一天的流水能达到百万元以上。上世纪80年代的百万流水可不是小数,这真印证了薛大师“寸金之地”一说。

人民大会堂实现了行政经费自给自足

和广场相比,人民大会堂的市场步伐迈得更快。

1979年1月27日,中断15年的首都群众欢庆春节联欢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邓颖超在会上讲话,让人们激动万分:“过去的人民大会堂,人民不能来。现在,人民大会堂的禁区已经被打破,它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将向各界群众开放……”

1979年7月15日是正式对外开放的日子,从此人民大会堂每天都排起了长队。人们对这座圣殿充满期待,它在百姓心目中像天安门一样,始终蒙着神秘的面纱。一些单位被允许在这里举办报告会、联欢会和颁奖会。

1984年,人民大会堂走向市场又迈出新的步伐。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开始试行部分企业化管理,在绝对保证党和国家政治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力争5年内达到行政经费自给自足,以减轻国家负担。

这确是个鼓舞人心的计划,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时代过去了,人们开始求助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给人民大会堂带来新的活力。

于是,进人民大会堂需要买票,在大宴会厅只要掏钱就可以享受国宴招待,会议厅可以租用,酒水饮料可以标注国宴专用……这一个个“可以”,丈量出了人民大会堂市场经济开放的尺度。

人民大会堂拥有几百名厨师,仅特级厨师就有30多人。尝尝国宴的滋味,成了几乎所有游客的期望,数千人同时用餐成了火爆一时的盛景。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来自安徽巢湖的小吴有幸吃了一顿国宴,兴奋多日。他是个草根,在单位很少有抛头露面的机会,不过吃国宴却抢了个头份。他觉得很提气,写了篇短文,居然在《巢湖日报》发表了。文章主要记述国宴的菜谱,看来那时国宴菜谱也算是新鲜事。小吴说,桌面上摆放的所有用品都标有“人民大会堂”的字样,让他很感神圣和体面。本来想吃完带走一两样,但走时匆忙也给忘了。第一道菜是鸡汤豆米花,味道非常鲜美,品相也很好;第二道是佛跳墙,以前对佛跳墙是久闻其名,未能谋其面,食材还不错,以海鲜为主;第三道,葱烧海参,感觉海参质量不高;第四道是红煨小牛肉;第五道,菜单上没有,莫名其妙地上了碗面条,汤的味道很好,一口气都喝了;第六道是三丝鱼卷,哈!正对我的胃口;第七道,香菇鲜蔬,还比不上我烧的呢;第八道,石耳煨乳鸽,味道还可以;第九道是面包和叫不出来名字的点心,味道怪异;第十道:水果,不够新鲜,在冰箱里久矣;第十一道也就是最后一道,当然是冰激凌啦。小吴说,尽管感觉不如徽菜好吃,不管怎么说这回毕竟吃的是国宴啊!回去可以招摇一番。

人民大会堂的各个厅也很忙。不少单位租下某个厅,举办颁奖仪式,然后请来官员颁奖。其实交点钱就能成为获奖者,于是“在人民大会堂获得某某荣誉,又由某某颁奖”,便成了一些沽名钓誉者的诱饵。“人民大会堂”五个字的金钱味道越来越浓了。

“人民大会堂综合服务开发中心”成立,市场开发更是势如破竹。他们甚至走出大门,到社会上承包酒楼,开办联营公司。

果然,人民大会堂变成了巨大的财富之树,既开花又结了果——到1986年,仅仅两年时间就实现了行政经费自给自足。1991年,经营总收入竟达到两亿!

前门楼子搞承包

改革开放之风也吹到古老的前门楼子上。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几位解放军将领曾在箭楼上检阅入城的部队,此后几十年一直闭门谢客。虽然这两座城楼名声显赫,妇孺皆知,且颇有人缘,但几十年间它们总是板着面孔,冷漠地注视着前门大街熙熙攘攘的人流。老北京人觉得它们陌生了,不是街坊们心里想着、嘴里念叨着的城门楼子了;而新北京人就压根儿没把它们夹在眼里,只知道那是一个过了气的大古董,一点也不时尚。

正阳门在明清时是北京城的正门,也是京城九门中最大、最壮丽的城门。硕大的城门平常是关闭的,唯供皇帝出城所用。民国时期,前门一带交通拥堵不堪。1915年,民国内务部总长兼北平市政督办朱启钤奉袁世凯大总统之命,拆除了正阳门与箭楼之间的半月形瓮城,城楼下便成了小摊小贩的“乐园”。

那时,北平市政府不愿意花钱白养着这两座城楼,一心想把它们卖掉,坊间曾几次传出箭楼与某某老板的绯闻,但都如浮云。1928年,箭楼果真被某老板以3万块大洋率先买走。城楼被卖了,还真是爆炸性新闻。很快城楼上开设了电影院、国货陈列所和国货商场。开始生意还真红火了一阵,人们不仅可以购物,还能登高远眺。但是好景不长,因为箭楼上冬天太冷,夏天蝙蝠成灾,生意逐渐冷淡。前门楼子史上的第一次经商梦,就这样以破灭而告终。

不过箭楼上的“国货陈列所”值得一书,这是一批爱国实业家为了振兴祖国经济,抗衡洋货入侵,从全国组织调集的名特产品,进行展示和销售。其中包括江浙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茅台、西凤等名酒,以及珠宝、玉翠、牙雕、刺绣、地毯等等,可谓集民族精华之大全。当时此举确实为振兴民族企业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中国人就应爱国货,振兴中华提倡国货”成为流行一时的标语口号。国货陈列一直到1937年北平沦陷才不得不停止。

日伪时期,前门箭楼作为电影院曾营业一段时日。

前有车后有辙,1987年北京市政府也开始动脑子,设法盘活前门楼子,别光坐守老祖宗留下的这点家业,那不是“啃老”吗?

有了梧桐树就不怕没有金凤凰,北京通县艺海实业公司和崇文区华盖商场慧眼独识,各出一百万元维修资金,并分别获得一层楼的5年经营权,率先抢占了这块风水宝地。在今天看来,这确实是个非常上算的买卖。

作为“天安门经济”的一部分,1990年、1991年箭楼和正阳门城楼先后开门迎客,成为媒体热闹一时的新闻。

箭楼主要是搞一些与民俗风情、文化艺术有关的展览,后来又搞了民俗文化夜市、音乐茶座、卡拉OK等。在这里进行文化宵夜,风情独具,能够瞬间穿越古今,确实销魂啊!

张润丰那时是这里的常客,研究北京民俗的学者,也是前门楼子的铁杆粉丝。他说,这楼子怎么看怎么美,怎么研究怎么科学,如今孤苦伶仃地立在这儿,还真有股子倔强劲儿。整个北京城以至北京人不都是这个劲头吗?他的家当时住在虎坊桥附近的大杂院里,离前门几站路之遥。自从箭楼有了茶座,他是每逢周末必到,还结交了不少茶友。他说,坐在茶座边,品着地道的张一元花茶,听着北京琴书、京东大鼓,享受啊!你看,南边是九曲十八回、熙攘喧杂的大栅栏,北边是正阳门楼子,穿越而过就是宽阔无垠的广场,东西有现代建筑遥遥对峙,再冥想着天安门连同故宫古建筑群,醉人呐,真像喝了几两“小二”!

时过境迁,如今已年过六旬的他,对当年的箭楼茶座怀念至深:“什么时候再恢复就好了,不知道这辈子还赶得上不……”末了,他又找补一句,“如果还有100万包租5年的好事,就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我也要拿下来。不为赚钱,就是为让全北京人,以至全世界的人都来这儿坐一坐,那比当部长的滋味还要美呀!”

北京通县艺海实业公司在正阳门城楼的顶层开了个“正艺楼”,专卖旅游产品。有文物字画、仿古青铜器、民间工艺品,尤其受外国人喜爱。“正艺楼”居高30多米,与天安门检阅台的高度相仿,风光更为旖旎。

“天安门经济”在整个中国经济大潮中有着光鲜的一页。在这个曾是一尘不染的政治重地,也溅起了一朵朵“金元”浪花。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天安门经济”遭到“吐槽”。有人说:“天安门广场不是市场。”“天安门地区可以有商业,但不是商业区。”也有人说:“天安门地区安全是第一位的,效益应让位于安全。”“天安门首先要算政治账,过分市场化会让经济账迷住双眼。”“天安门广场的经营活动,是对它庄严肃穆的‘亵渎。”……

当然也有人力挺“天安门经济”:“眼下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不要过度商业化,在分寸上把握适当,有益无害。”“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有些做法冒了头,调整一下就是了,甚至可以规定出个一二三四。减少国库开支,也是不应忽略的问题。”

既然看法有异,那就先收摊吧——“天安门经济”渐渐退潮了。

既然是浮云,消散快,也能再度重聚呀。或许有一天,它会重出江湖?

或许,张润丰先生承包前门楼子的念想,将来还有实现的可能?

——不知道,就像围棋刚下到中盘,谁又能知道结果呢?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猜你喜欢
国宴人民大会堂天安门
牧歌飞到天安门
吴刚:宴食亦有风骨,使馆里的国宴传奇
国宴之开水白菜
淮扬菜走进“国宴”73年
一份从田间地头到人民大会堂的报告
天安门前看升旗
我看到天安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