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
国庆节黄金周,午后无法免俗,也要出去走走。选了条最喜庆的大路长安街,由东一路向西过五棵松经四环上阜石路,再进难得不收费的六环到大觉寺,一路畅通。从东南的亦庄到西北的海淀山后是一个大对角,这两个地方在北京生态算比较好的。路上经过一个铁道口,最传统的有看道工的那种。他们见过往的汽车在铁道上熄火,知道是新手急着轰油门,就笑嘻嘻地调侃一句:“火车来了,火车来了!”
北京海淀的凤凰岭、云台山自古是佛道等出世之人修身养性的所在,鹫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从城里跋涉朝圣的地界。今年,海淀区推出一条长约8公里的徒步线路,主题是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印迹。整条线路从大觉寺开始,沿途经过贝家花园、沐容亭(鹫峰半山腰)、圣琼·佩斯故居、金山寺、中法友谊亭。小路、古香道、石板路接连出现,或山花烂漫,或断壁残垣,尽可体会自然与历史人文之美。例如贝家花园是法国医生贝熙业曾经的住所,他于1912年来到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同情中国人民,在贝家花园设有村民免费诊所。当时这里还是八路军的交通站,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秘密传递药品。法国人圣琼·佩斯是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山的故居是他著名的长诗《远征》的创作地。
苏家坨镇的车耳营能和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扯到一块儿。他奉命进京镇守内长城,在蓟州、昌平等地主持练兵,并在西山一带建立车营。因后来的北京人发声儿化音太重,“车营”就演变为“车儿营”“车耳营”了。这里不仅是戚继光战车营的所在地,也是妙峰山香道的起点,附近的黄普院传为金代西山八院之首,村南500米的吕祖洞是仙人修炼之所。这里曾经发现北京市境内年代最久、文物价值最高的北魏彩绘石像,有1500年的历史,现在被挪到博物馆了。更令人称奇的是一棵油松,据说已经活了1600多年,称得上是北京最古老的油松。这棵古松现在村里的关帝庙前面,被人看成是万古长青的“迎客松”。
车耳营的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光绪初年重修,早年间归龙泉寺和尚管理。后来由于龙泉寺的住持和黄普院的老尼姑发生矛盾纠葛,在官府那儿打起了诉讼。和尚不占理,关帝庙判给了黄普院,由比丘尼一直管下来。说起现在的龙泉寺,关帝庙要清静许多。龙泉寺位于西山凤凰岭下,始建于辽代,近代已经成为一个祖孙庙,近十几年在学诚法师的努力下脱胎换骨,发展成为海内外有影响的新型寺院。学诚法师来自福建,他的老师圆拙法师亲近高僧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多年。学诚法师16岁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出家,师从圆拙法师修学佛法前后达15年。老法师功德圆满于1997年圆寂,而学诚法师现在已经是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
说林则徐在北京的两件事,先说发生在良乡的。良乡位于北京西南,自秦朝建县,因“人物具良”得名。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傍晚时的良乡东门外的卓秀书院,顺天府的通判李森、恩守奉县令之命,等候一品大员林则徐的到来。十一月十五日道光皇帝下圣旨,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全省水师。行前当天,林则徐用钦差大臣的官印发出第一道公文,就是给良乡县衙的《本部堂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正文如下。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为传知事:
照得本部堂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并无随带官员书吏,惟顶马一弁、跟丁六名、厨丁小夫三名,俱系随身行走,并无前站、后站之人。如有借名影射,立即拿究。所坐大轿一乘,自雇轿夫十二名;所带行李,自雇大车二辆、轿车一辆。其夫价、轿价均已自行发给,足以敷其食用,不许在各驿站索取丝毫。该州县亦不必另行雇轿夫迎接。至不通车路及应行水路之处,亦皆随地自雇夫船。本部堂系由外任出差,与部院大员稍异,且州县驿站之累,皆已备知。尤宜加体恤。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靡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须扭凛,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凛毋违。切切。须至传牌者。
右牌仰沿途经过各州县驿站官吏准此。
此牌由良乡县传至广东省城,仍缴。
这“传牌稿”类似现如今政府部门的“通知”,只不过是要沿途多个部门知道,所以就一个点一个点地传过去。从良乡开始,辗转5000余里,一直到目的地广州。以当时的情况,一个大员离京,必定是风风光光、浩浩荡荡,沿途接待更是马虎不得,那些搞关系的潜规则多了去了,书吏收个红包、马弁轿夫拿个误餐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林则徐是一个有抱负的思想家、政治家,对大清官场的腐败应该是心知肚明,发出别出一格的“传牌稿”,直指的是国家内部的危机所在。
“传牌稿”所例,在其他官员看似乎都是一些小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难免会认为林大人是在作秀。其实,林则徐是深知大厦将危,为了成大事,给自己预设下不同寻常的道德底线,以无私、自律、清廉和公正率先垂范。事实证明林公玩真的,他一行不讲排场,不事仪仗,来到离开都城后的第一站——良乡,吃的就是家常饭。急于南下的林则徐早早歇息,第二天拂晓即告别卓秀书院。两个月零两天后,他历尽坎坷抵达广州,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禁烟。
再说林则徐和北京农田水利的事。在查禁鸦片走私、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林则徐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并且也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然而,他对农田水利的重视,特别是针对北京的一些思考与建言,却鲜为人知。林则徐为官期间多次进京,并先后任京官数年,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着手完成了《畿辅水利议》。《畿议》把他在江浙、河南、湖北等地办河工修水利的实践,及对京畿地区的情况调查资料进行总结,主旨就是要在畿辅一带兴办水利、开垦稻田,以求京畿地区的米谷自给自足。《畿议》中指出:“国家建都在北,转粟自南,京仓一石之储,常靡数石之费,循行既久,转输固自不穷。而经国远猷,务为万年之计。”因此,能化解南粮北运之弊,才会“财用阜成,家给自足”。
现在交通物流业发达,南北货物运输早不是什么问题,可历史上的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南粮北调只有一条路——“漕运”。清代,挟带大量泥沙的黄河经常倒灌淮河、京杭大运河,造成河道堵塞,严重影响京城的供给。早在康熙年间,“河务”“漕运”这两件大事,已经引起统治者的关注。林则徐一向重视“经世之学”,反对“皓首穷经”。嘉庆十六年(1811年)他中进士,第二年沿着运河北上京城的时候,就曾详尽地记录了各个河闸的名称,以及闸之间的距离,为的是日后有办法解决漕运问题。他广泛收集了元、明以来有关兴修畿辅水利的奏书和著述,并查阅了内阁收藏的档案,发展了前人在京畿附近种植水稻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北直水利书》。后经其门生冯桂芬等人协助校勘,将此书改写为《畿辅水利书》。该书前面写有“总叙”,其后列陈十二条:
1. 开治水田有益国计民生;2. 直隶土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3. 历代开治水田成效;4. 责成地方官兴办,毋庸另设专官;5. 劝课奖励;6. 缓科轻则;7. 禁挠累;8. 破浮议,惩阻挠;9. 田制沟洫,水器稻种附;10. 开筑挖压田地,计亩摊拨;11. 禁占垦碍水於地;12. 推行各省。
林则徐将《畿议》的设想,向道光皇帝当面作了陈奏。第二年再次觐见道光,此时他已经被正式授命为钦差大臣,即将赴广东查办鸦片,在百忙之中仍在奏折中表达《畿议》的中心思想。他所提出的,实际是一项涉及漕运、屯政、河防诸方面的经济改革,从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角度,有一定积极的意义。林则徐说:“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之本务,而畿内艺稻又为天下之本务。”他把着眼点放在“国计民生”“养民为本”上,而希图作为“朝廷万年至计”。
在北京种稻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40多年前的丰台大井小井一带就有稻田;海淀山后的温泉稻最有名,听说这两年在恢复。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