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业景观发展的必要性及模式分析

2015-10-26 20:30张琳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生态效益模式

张琳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品味的不断提升,农业景观愈发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在城市中的应用。基于此,阐明了城市农业景观的发展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几种主要的城市农业景观模式。以期为推动城市农业景观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城市农业景观;生态效益;模式

中图分类号:S23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2

城市农业景观,是在城市宜农空间的景观设计与建设中引入农业元素,以景观打造为基础,服务于城市多元需求的城市景观形态。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有着悠久农业文明历史。城市农业景观赋予城市景观生产与更多体验的功能,提高城市景观利用率[1]。近年来,城市农业景观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研究了发展城市农业景观的必要性及模式,为推动城市农业景观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1 城市农业景观应用的必要性

发展城市农业景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和城市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生产功能,另一方面还具备经济、生态等诸多功能[2]。作为城市新景观的一大创新,城市农业景观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节奏,从生态层面对城市局部小气候进行改善,充分发挥现有土地资源的作用,来发展城市农业景观,能够明显减少城市在绿化环境方面的成本;同时,还符合市民回归自然,接近自然的现实需求,为他们创设了一个非常良好的景观模式,推动城市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3]。

首先,城市农业景观具有非常突出的生态效益,果蔬等农业植物和传统的绿化植物在改善环境上有着相同的效益,果蔬同样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次,城市农业景观具有非常突出的经济效益。果树等还具备一定的生产功能,能够产出农产品,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农业逐渐得到发展,开始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但在现实中,一些市民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到乡村体验休闲农业,迫切希望可以在附近的城市中获得这种体验,这暗示着城市农业景观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例如,中国(寿光)蔬菜博览会,属于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主题会展,其首次举办的时间是2000年,截至2015年7月底,已经举办了16届,共超过2 200万人次参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城市农业的空间,不仅具有一定的科普教育意义,还具有一定的休闲娱乐功能。这表明,城市农业景观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发展城市农业景观可以有效防止土地的过度使用,并与当前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一致。此外,发展城市农业景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大部分老年人从事过农业劳作,与土地、农业具有特殊的感情,退休后在城市中参加农耕作业,不仅能够消除寂寞,还能够锻炼身体,让他们体验到归园田居的感觉;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引入城市农业景观,能够为他们带来科普实践机会,通过实践领悟到土地的恩赐;对于青年人来说,通过参与城市农业景观,能够缓解他们的负担,与家人一起进行农耕活动,还能够增进相互间的感情。

2 城市农业景观的几种模式

2.1 公园农业景观

近年来,随着农业景观的不断发展,其开始融入城市公园中,形成公园农业景观,包括梯田、稻田、果园等景观;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开始建设农业主题公园。例如,东莞市绿色世界,这是一个综合的农业观光区,其中集合观赏游乐、培训教育、农业科研于一体,从1997年开始对外开发,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具有一系列科研新成果,包括污水处理、无土栽培、百果园等;同时,还具有当地规模最大的花卉广场、水车等特色项目,景色优美、自然,且富有教育意义。再如杨凌农业主题公园,主要包括花卉区、动植物区、表演区和昆虫天地等不同区域,可以乘坐马车进行参观,具有极大地趣味性与娱乐性。

2.2 社区农业景观

社区农业景观是最亲民的一种农业景观,主要是开发社区的空间,利用这种方式,把城市农业景观融入到社区之中,使其和社区公共区域、住宅等进行有机结合,使其服务功能有所提升。通过社区居民亲身参与,来对生产过程进行维护,得到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不断提升,为整个社区带来一种全新的景观享受。例如,宁夏的阳光骄子小区,其设计理念是“我家住在仙果园”,在社区中引入城市农业景观,构建起以杏园、桃园等水果主题的7个不同景观区域,每一个区域选择相应的种植模式,构建起多样化的、流动性的空间,使社区人们能够从中获得各种感官体验。

2.3 校园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凭借自身的教育、体验等特点和校园进行有机结合,为校园注入新活力。校园农业景观能够为学校提供良好的课外平台,使师生能够在此进行素质拓展、合作教育等实践活动,愈发为学校所重视。例如,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把校园、花园、农田进行有机融合,在楼顶建设一个有机农场,其目的一是纪念校区所在地(过去是农田),二是为广大师生提供农耕的平台,不仅能够用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还可以获得绿色蔬菜,端上学校食堂的餐桌,使广大师生充分体验到农耕文化的魅力。再如,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学校将其当作学生实践基地,每年均安排学生参加插秧和收割等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参加生产过程,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精神内涵。

2.4 农业主题会展景观

在科技创新的驱使之下,农业主题会展景观随之被推出,主要以科普体验、艺术形式展览、绿色消费等方式在城市中发展农业景观,给人们呈现农业创新与农耕文化的美丽画面。例如,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其主体是“绿色·科技·未来”,宗旨是服务“三农”,利用展位展示实地种植相结合的模式,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人们呈现蔬菜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推动设施农业、低碳农业、观光农业不断前进。总共设有11个展馆(厅)和采摘园、蔬菜博物馆,具有非常强的示范性,能够为现代农业示范、蔬菜新技术推广、业务洽谈等提供良好的平台。这是农业和城市、自然、景观充分融合的一种新模式;同时,还体现出城市农业景观的综合性与包容。

3 结语

城市农业景观的应用是今后的一大趋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发展城市农业景观,有助于城市环境条件的改善,为人们提供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近年来,随着城市农业景观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以公园农业景观、社区农业景观、校园农业景观、农业主题会展景观等模式。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形成更多的城市农业景观模式,丰富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祥永,于鲸.海口城市农业景观营造探讨[J].现代园艺,2015(5):81-82.

[2]王丽蓉.整合于都市空间的农业景观发展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4.

[3]陈玲,丁楠.都市农业景观发展探析[J].农技服务,2012,29(3):328-329.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生态效益模式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软件系统的研建1)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