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茜+帅建英+马南南
微课概念进入中国的时间大概是2010年,经过数年实践,其热度不断高涨。教育技术学界的专家学者丰富、发展了其概念,教育企业抓住其中的商机推出产品,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各种活动,在广大一线教师中推广微课理念和应用。微课热潮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在“微时代”这个大环境下被注入了“微”基因,同时又在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中不断打磨才得到了如今的“真身”。微课的蓬勃发展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将着眼于“微时代”大环境,基于在我校开展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需求调查》来做较为详细的分析。
微时代环境下又一次教育信息化的好时机。这几年,微博、微电影、微信、微商等等与“微”相关的热词不断涌入我们的生活,向我们推送这个微时代。微时代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面对微时代,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微课热潮席卷全球,国内发展也是如火如荼。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大环境影响小环境的结果,而是教学规律中某些要素契合了时代特征,促成了微课发展机遇。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教学的理想模式是学习者可以灵活自主地针对某些具有较大学习价值的重难点、要点知识进行满负荷学习,而所花费的时间不多。在调查中,有55%的学生认为微课对信息技术学习有帮助,1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43%的学生认为微课的最大优势是“视频形式,观看方便”,32%的学生认为其最大优势是“教学视频时间短,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学习或反复学习”。在我们目前的课堂上,微课使用并不算多,但是学生已经认识到微课的好处,并且对微课教学产生了较高的热情。信息技术教师是走在教育信息化前沿的教师,对于各种新技术上手快,几乎不需要专门培训,且不肩负应试之累,理应轻松去迎接这次改革机遇。
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与微课间的“火花”。根据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涉及的内容属性,可以将其分成四种课型: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理论课比重较少,实验课在现实课堂中极少,技能课比重较大,作品制作课是对技能和理论的综合运用。根据调查,学生最喜欢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多选题)如表一所示,学生目前最擅长信息技术技能(多选题)如表二所示。
从表一的数据可以看出来学生对技能课学习有很大的需求。但62%的学生对技能的需求只停留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层面。表二中有44%的学生对自己最擅长的技能无奈地选择了“其他”。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的整体技能处于较低的层面,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往往在重要的技能教学中忙于答疑或单一指导,课堂效率低下。微课的出现很好地应对了这个问题。微课的“短小精悍”有利于“反复学习”,以及对技能操作的“过程演示”,都能和信息技术技能教学环节擦出“火花”,这些“火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解放了教师的低效重复劳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微课可能面临的挑战。结合信息技术课堂以及师资特点,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微课的前景,但是在目前的“方兴未艾”之势下,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其所面临的挑战。微课不能做成简单的“小视频”。从微课本身出发,要有配套的教案、课件、练习、反思、点评等。从微课程体系出发,微课要搭建一个与之配套的网络化平台,在平台之上实现微课程的生态环境。“小视频”只是微课的躯壳,微课要做活成为像可汗学院一样有影响力资源还需要很多的努力。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面临的困难则更大。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教育资源网站,如“中学学科网”“国家教育云资源平台”,或者是资源征集类的各种微课竞赛,信息技术学科都比较弱势。这和信息技术不是升学应试科目有直接联系。信息技术教师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排头兵,但是总是在真正的浪潮中缺乏后劲,失去学科创新的动力。
微课前景无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直面各种挑战,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来迎接这次改革。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2]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课程四种课程的界定[J].信息技术课,2011(01).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