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阳台》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在教材安排上,它属于“人与自然”主题单元。正如单元提示所说:请倾听大自然的呼声,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在环境的三大范畴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环境的污染总是由内在环境的污染造成的。所以,要解决世人瞩目的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必须加强环境教育,改变人们旧有的环境价值观。这一命题是环境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环境教育是科技和知识的教育,也是人文素质的教育”。(《新课程教学方略》)
在对本课整体设计时,考虑到这篇文章揭示的虽是生活热点问题,主题鲜明,易于理解,但也容易使学生流于表面、难于深入,尤其是对文章写法的探究和语言的品味等问题,我决定以“抓线索,理思路”为把手,围绕“线索”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语言的熏陶、感染,从内心深处理解主题,进而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认识的加深,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和习惯。学习方法上采取以读说为突破口,紧扣文本,结合主题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所以,本文的总体思路就是理思路,品语言,进而感受主题,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和习惯,围绕这个思路我做了以下设计:
一、直接导入,展示预习
上课直接揭示课题,之后由学生上台推荐字词。在学生展示后,我再做鼓励性评价,并提出建议:可以将多音字进行组词展示,通过比较加深印象。
二、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通过批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作业,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抓住问题情境中的关键词“标明文章线索的句子”,也就是要求用文中原句。所以我带领学生重读题目,明确要求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明确线索。这一来,正确率几乎达到了100%。此时,适时出示PPT,使学生加深对线索的理解。
三、研读文本,理解主题
1.探究:“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一、三两部分的原因大家意见很一致,而关于“明天还封阳台吗”的原因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这就是课堂上很好的生成。所以,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再读6、7小节,比较体会到既有“对儿子的关爱”,更有“对鸽子的同情、忧虑,希望能给它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
2.指导学生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理解主题。
就在此时,有学生又提出作者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角度来思考明天是否封阳台的问题。这一观点的提出证明有的学生思考很深入,理解很透彻。而这正是绝大部分学生所达不到的。因此,我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和推敲时间,让学生默读9、10小节,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让学生高声有感情地朗读,以深入体会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而需要学生静心思考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默读或轻声读了,边读边思,边读边悟。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对文本做了重新整合,在探究主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语言之思。因为好的语言应该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进而让读者通过语言文字本身接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独特感受与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与熏陶。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通过引导学生研读主题,创造氛围,让学生在文本所形成的特有语言环境中品味语言的妙处;并通过听、说、读各种方式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创设环境、联系实际与文中的形象对话,接受情感熏陶;发挥想象,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运用略读、跳读、对比读和上下勾连读等形式充分体会文本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与美感。
四、当堂检测,品味语言
“当堂检测”环节我设计为重点研读描写鸽子的语句,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学”等形式,认识到动物的眼睛,同样是心灵的窗户。对鸽子眼睛的描写,表现了在鸽子的心灵世界里有对人的提防戒备,同样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应。至此,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又深一层。
课后通过一些前辈的指导点拨,我认识到执教这堂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1.因为对以学为主的思想体会不够深刻,课堂还存在预设过多、开放不够的缺陷。在研读9、10小节这个环节中,我一共花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教学。虽然注意了学生的参与,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理解上有困难,思维阻塞,教学有如“挤牙膏”,一点不顺畅。前辈建议,在这里应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在各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点拨,会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2.在引导学生默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记录思考点的好习惯,及时捕捉灵感。这不仅是及时记录思维火花,更是之后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和发言的依据。虽然记录可能是零星的、散乱的,但最后经过总结和归纳,就能体现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深度。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3.成功的课堂总是处处闪耀着艺术的火花——引人入胜的开头,渐至佳境的层次,贯穿全课的主线,跌宕起伏的情节,余音袅袅的结尾……在成功的课堂里,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解、亲切从容的教态、恰到好处的点拨,无不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要努力。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不同的角度对一节课进行“分解”,能更加清晰地发现自身的不足,发现教学中的误区或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李月菊(1981-),女,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学一级教师,担任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大学本科学历,江苏省常州市教学能手。在2011年常州市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在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在2014年常州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中获一等奖。所带班级被评为武进区先进班集体。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