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逸珉
欧洲人惊呼,中国消费电子产品正在向欧洲快速渗透。
2015年9月,德国柏林IFA展(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开幕,占据1/3规模的中国消费电子企业军团,成为2015年IFA展最不可忽视的一道风景。
据IFA组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本届展会有350多家中国企业参展,参展净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中国的参展企业大约占了本届参展企业总数的30%。然而,尴尬的是,尽管参与企业众多,而且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欧洲不胜枚举,但真正的自有品牌寥寥无几。
OEM必须要成为过去时!
在本届展会上,中国消费电子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产品,都让人眼前一亮。不过,根据我们在欧洲市场的调查了解,欧洲市场对于中国自有品牌的认知度非常低,但对于“Made in China”耳熟能详。
笔者在欧洲10个国家调研时发现,韩国品牌、欧洲本土品牌及日本消费电子品牌是主流,而在欧洲最常见的中国品牌是华为、海尔和联想。这三个中国自有品牌在欧洲起到了开疆拓土的作用,而他们的优势在于放弃OEM,致力渠道和自有品牌,这其实才是中国品牌在欧洲的未来。
OEM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企业获利利润、走出去的必经之路。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技术、设计还是产品质量,中国企业都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因此,如果还是依托于OEM,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必然会缺少品牌,注定只会为别人做嫁衣。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企业就有走出去的目标和雄心。其实OEM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之一,但如今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伴随产业升级、成本过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中国品牌要走出去必须抛弃OEM,发展自有品牌,这是王道。三星电子的成功就在于抛弃OEM,顺利打造了自有品牌,这对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有产品不代表有品牌
中国消费电子企业尤其是家电企业,长期以来以销量为荣,比如喜欢说家电出口同比增长,但多数企业都不敢公布到底是通过OEM方式出口,还是自有品牌出口。其实,这在企业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OEM仍然是大多数企业的主流。
产品走出去不代表品牌走出去,国际化也不是走向国际而已。真正的国际化一定是自有品牌、自有渠道并且持续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同时消费者对品牌和品牌文化有一定的消费忠诚度,而这方面,明显是中国家电企业的短板。
有一种变化是,中国企业正在借助与国外企业的并购、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获得技术或渠道,这固然是一种捷径,但不能完全指望用这种方式占据欧洲市场,打造稳固的自有品牌。因为这样存在隐性风险。比如:借助某一品牌和渠道,在一定的期限内可能会有效果,但当消费者逐渐对这个品牌失去偏好或出现审美疲劳时,中国品牌则会遭遇消费疲劳期。欧洲消费者会觉得中国品牌只能借助并购打出自有品牌,仍然会认为借助别人的技术、品牌和渠道才能生存。
中国家电业发展了近60年,但真正用自有品牌和渠道走向国际,不过是近十余年的事情。和三星的国际化相比,中国家电企业的路依然很长。
请记住,中国家电企业在欧洲市场,一定不能用规模和降价的手段来生存,因为欧洲消费者拥有很强的品牌忠度诚。他们消费一个品牌,通常是基于品牌或新技术,而不会像中国消费者一样,因为价格便宜而去消费。所以,中国家电在欧洲要走出有产品无品牌的怪圈,必须深入了解欧洲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管理
(本文作者来自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特约编辑: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