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攀峰:三点导读

2015-10-26 23:32彭攀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水泥地历程小姑娘

彭攀峰

美点赏析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没有根的迁徙叫流浪。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在让人们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在一步步吞噬着古老的乡村文明。日益拥挤的城市,在一片灯红酒绿的背后,遮盖不住的,是人们对精神的渴求。

叶延滨先生的文章,无论是《开机关机》,还是《听雨》,亦或是《心寻》,大多饱含一种对过往乡村生活的留恋,以及对现今城市生活的不喜。这或许与作者复杂的个人经历相关,但又恰好契合了现今大多数人在物质与精神冲突下的纠结与矛盾心理。这种充满人文情怀的忧患意识,恰如一支富有魔力的箭矢,直指人们内心最原始也最真切的心田。

作者为了凸显主题,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

①借助联想和想象,将现实世界和想象生活作对比。在文章开头,作者借助爷爷和小姑娘的对话,给读者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无世界”,作为读者,我们无法得知手机里的世界到底是“多彩”还是“虚无”,但从爷爷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爷爷的不解与落寞。在文章后半段,作者不惜笔墨,详细描写了爷爷心中的“鲜活世界”:蚂蚁在搬家,蚂蚱在小憩,蝈蝈在歌唱,蜗牛在散步,蟋蟀在吟叹。看到熟悉的童年世界,爷爷脸上也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作者把爷爷在现实世界的落寞与在童年世界的开怀作对比,凸显出爷爷对童年乡村生活场景的怀恋与不舍。

②在同样的世界里,将爷爷和小姑娘的感受作对比。当爷爷和小姑娘看到面前坚硬的水泥地变得松软,同样一幅画面出现在他们眼前时,小姑娘觉得熟悉而又陌生:这些句子很熟悉,他们“是课本上的句子”;这种场景很陌生,不知道是“草原”还是“森林”。爷爷却像寻得多年未见的老友:它们就是街坊,常守在房前屋后;它们就是地气,曾现于梦里梦外。爷孙对相同场景的不同感受,在小姑娘“多好呀,这是真的吗?”的疑惑中烟消云散,表明看似古老的乡村场景对新生代的小姑娘也有吸引力,画面“像海市蜃楼般无影无踪”,更是凸显“心寻”历程的艰难。

文中有两处类似于剧本注释类的文字,看似突兀多余,实则颇有深意。

如第一处“如果这是电影,银幕上就出现了神奇的画面”,这句处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连接处,加上这一句,暗指下文将出现另一幅场景,过渡更自然;同时,“神奇的画面”,设置悬念,让读者能迅速进入情景,以便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爷爷童年生活的美。

第二处则为最后一句“假如这是一部微电影,片尾还会缓缓地推出片名——《寻找回不来的世界》”,“缓缓推出片名”富有动态感,会让读者觉得自己在影院观影;“寻找回不来的世界”与标题“心寻”相呼应。明知回不来,却要用心寻,或云老者痴,谁解其中味?如此呼应,含蓄隽永,余味悠长。

难点指津

“回不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如何理解“心寻”这一行为?

“回不来的世界”指爷爷记忆中的童年世界,那里没有“坚硬的水泥地”,只有“松软的黑泥土”,那是一个深藏于记忆深处,人与动物平等相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睦友好的奇妙世界,是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虚无世界”。

“心寻”可以指爷爷用心寻找童年世界的历程。这个世界像海市蜃楼般,好像真实地显现在眼前,却又刹那间消逝得无影无踪。佛家有七苦,“不得”居最末。求而不得,也就罢了;海市蜃楼,欲罢还休!爷爷记忆中的世界,是回不来的世界;爷爷的“心寻”,注定是一段艰辛的历程。这段历程愈是艰辛,这种寻求愈显执拗,这个世界也就愈显珍贵。

“心寻”也可以指小姑娘即将开始的新的征程。文章开始,小姑娘沉醉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没听明白爷爷说的“车轱辘话”;后来和爷爷一起见识了“神奇的画面”之后,高兴地说:“多好呀!”表现出对新世界的好奇与渴求;在“这是真的吗”的质疑声中,“眼前的一切像海市蜃楼无影无踪”,“寸草不生的水泥地”无情地打碎了尚还稚嫩的梦想,看似梦想的终结,实为涅槃般新生。

考点训练

一、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揭示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你如何理解“心寻”这一行为?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附:参考答案

参见“美点赏析”和“难点指津”。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泥地历程小姑娘
我起不来呀
采茶小姑娘
巧取乒乓球
春天的小姑娘
巧取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