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这一总任务,还是课程改革这一具体任务的落实,都不能不进入到学校活动的最基本领域——课堂教学。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重建并实践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和过程观,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紧迫而必要。
从生活出发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是指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体情况,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方法,将课本中的阅读教学内容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书面语言文字恢复到本来的鲜活状态,呈现出生命态,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引导他们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最终获得有“人气”、有活力的知识。
得法者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阅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学生要从文本中获取知识信息,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语言文字具化为形象,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即透过现象抓本质。在阅读教学中,常存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现象,即学生既没有把语言文字具化成形象,又没透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解码,只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没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世界之中,更不知道文章“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因此,选择何种方式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从近些年的教学实践看,以下五种比较典型的方法可以尝试让学生把“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统一起来。
(一)现场即景式。即依据特定的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片断式的问题、范例和情景,引导学生思辨和提炼其中的主题,深化其认识和理解。我在教《窗前的气球》一文时,课前与学生共同备课,得出从两条线索入手理解课文,设计了两个问题:(1)科利亚为什么心里很难过?(2)后来科利亚为什么又笑了?全班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反复品读课文,与学习伙伴交流、讨论。同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回忆自己是否经历过类似的生活片段?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在这样一种具有现场感的问题的引导下,很快就有了自我感悟和体验了。在此基础上,我又结合课文设计的问题进行引导,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丰富的见解。通过从文本到生活,阅读文字中的所思所想所为,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时也升华了学生自己的情感。
(二)深入现实式。即根据阅读教学主题,把课堂教学扩展到校外,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接触某些社会现象和事物,克服在学习中依赖课本的弊端,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描写祖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我国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我把整个单元的阅读教学设计成一个主题教学活动“我们的祖国美如画”,以“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国美如画?”作为问题引领,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体验。动员家长,利用国庆假期带着孩子走出去,带着学习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主题绘画、我是小导游、建立网站、摄影活动、写调查报告等等,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课外知识。在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学习活动后,重新回到课堂上组织阅读教学,发现学生们对整个单元的阅读理解更全面,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情景模拟式。即教师指导学生以阅读文本为素材,效仿或演练文中人物的活动情景,通过类似身临其境的氛围和细微体察,以及换位思考等真切的内心活动,对阅读文字获得真实感受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活动,需要抓住重演内容、发现情境、探究体验、操作演练、深化延伸等五个环节,教师之责在于创设丰富的体验情境。我在上《金色的草地》一课时,让学生提前一天留心观察自己与伙伴们玩耍时的神态、动作。课堂中,学生阅读到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场景时,很快就想到自己与伙伴玩耍时的情景,再让他们演一演,学生们立刻就能体会到文中人物的快乐,演绎出来的表情也十分到位,从而也说明理解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发散辩论式。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是一个思维不断发生碰撞的课堂,充满学生的天真和奇思妙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善待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不同的观点。
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拓展练习时,让孩子们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看到什么?它会怎样想?怎样说呢?问题抛出后,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青蛙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林,于是它对小鸟说:小鸟小鸟,我错了。天原来真的像你说的那么大,天下的景色实在太美了。”紧接着,许多同学都称赞井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而且描绘得活灵活现。我正要表扬这些同学想象合理时,突然一向被大家公认是最爱唱反调的杨某某站起来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转一转,看一看,觉得井外面的世界不好,所以它又跳回井里去了。”他的这番话,让全班同学都惊呆了。四十多双眼睛看着他,他接着说:“青蛙来到庄稼地里,看见农民正在杀虫,不少的同类都惨死了,跑得快的也躲到洞里去了。于是它跟进洞里。一只老青蛙告诉它: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非常危险。每天不但要提防着被人抓去做盘中餐,还要担心哪里有农药、哪些东西不能吃等等,劝你还是回到井里吧。青蛙听了老青蛙的话,飞快地跳进井里去了。”他的话音刚落,我情不自禁地为他的“反对意见”鼓掌。
针对这种“反对意见”,我在深思。这是备课之外的情节呀!但我高兴,因为学生能结合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联想,可喜。他的“反对意见”,使我得到了启发:这正是环保教育、自强自立的活教材呀。于是,我和同学们商量,再用一节课的时间,结合学校开展的环保教育组织《我爱家园》课题讨论会。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跳出了课本,走向社会,个性得到了发展。
(五)主题探究式。即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简单提示讲解后,让学生提前自主准备书面材料,上课时先行登台发言,然后请其他同学围绕与此内容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活动情景或知识背景,自由发表看法,不断排除疑问、解决矛盾,不断形成个性化认识,并通过教师持续的设疑、激疑和点拨,最后得出大家认为比较全面而又科学的结论。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充分显示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课堂上,即使不可能一一解决,但每一次的学习都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对拓展构建其面向生活的潜在性或现实性能力大有裨益。如我在上《西门豹》一课时,让学生提前跟着西门豹一起进行了调查研究,填写了一份《关于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调查报告》,紧接学生们提出:西门豹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吗?该怎么办呢?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提了出来,我作为老师只需要整理一下,把主要问题作为课堂研究学习的中心,核心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根据问题设计教学板块和进度,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或伙伴合作研究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问题。让学生凭借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构筑了比较理想的思维框架。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寻找语言转换的机会;读懂课文的过程中,会寻找变化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惩治巫婆、官绅头子的办法。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阅读教学唯有面向生活才有生命力。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既须抓好课文内容讲解,也要抓好学生生活的关联,只有通过两者有效的结合,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连穗虹,语文教师,现居广东广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