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王亮
摘 要 针对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需求,阐述了吉林市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改进对策,以促进当地农业稳定发展。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2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东北腹地长白山脉,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还是全国粳稻核心产区,孕育出“万昌”“舒兰”“大荒地”等一系列中国粳米地理标志和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吉林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降温快、冬季寒冷多雪,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干旱、冰雹、洪涝等灾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发生,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粮食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对吉林市来说尤为重要。
1 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开展
1.1 构建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
2011年,吉林市开始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明确了政府主导、气象牵头、部门联动、贴近三农的建设思路,确立了“六有”,即有形式、有内容、有特点、有创新、有成效和有影响的建设原则,制订“三站一系统”(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和防雹站)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政府部门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举措,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现实需要,作为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从政府工作层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和督导,在政策环境、建设资金匹配、信息服务站办公地点、人员配备、运转和拓展信息发布渠道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全面实施和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1]。
1.2 提高了气象预警预报能力
通过实施气象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加强乡镇区域自动站构建,争取实现区域自动站网的乡镇全覆盖,购置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建立预报预警监控平台实时分析监控系统,不断提升精细化预报水平,并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部门和各县政府应急办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快速制作及发布系统,缩短了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时间[2]。
1.3 建立气象信息发布平台
实施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建立并完善了以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专门设计开发了市、县两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网,适时发布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建立市、县、乡多端互通的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实现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率100%,气象信息员达到5 000人左右,在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时期,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利用为农服务QQ群、手机短信、大喇叭、显示屏及气象服务网站等多种方式及时向涉农气象信息员发布预报、预警、农业服务提示等信息。根据需求,针对备耕、春耕春播、秋收、水稻生长、农业病虫害、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等及时制作发布各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积极开展各种农业气象服务,制作发布农业气象服务材料,为各级政府决策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有效破解了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难题。
1.4 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
市、县政府均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气象、农业、林业、水利和民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设在当地气象局,与农业、水利、民政、广电、政法、植保及通讯等部门和上级气象科研部门的沟通协作,针对不同层面、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建立了广泛的服务合作机制,在农业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气象观测手段落后
近年来,虽然吉林市加强了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部分资料的自动采集和传输,但观测项目、观测作物、观测时效等仍难以满足农业防灾减灾需求,获取的基础信息量不足。同时,自动站仪器保障维护体系不健全,存在巡视难、维修难等落后问题,致使观测数据与实际有很大偏差,影响气象为农服务的准确性。
2.2 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方式亟需创新
目前,所开展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方式仍较为传统化,产品内容笼统,不具有针对性,专业性服务产品较少,而且通常还是以书面材料形式传送至政府决策管理部门,然后再由相关部门传达给农村、农民,遇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重要农事活动预报信息,往往很难在第一时间送达到农民手中。
2.3 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气象应急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对灾情评估和应急防御服务能力,气象部门不能实现灾害预警信息的全覆盖;同时,不能及时获取准确灾情,只能依靠政府及民政部门提供的灾情数据,导致农业气象灾情服务缺乏时效性。
2.4 农业气象服务队伍素质亟需进一步提高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范围广,任务重,但基层人力资源较少,与气象为农服务建设的任务量不相匹配。基层台站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成为制约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突出问题。
3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改进对策
3.1 继续加强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
在现有区域观测站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和改进区域自动气象站网,以更准确的观测区域气候,分析各地气候变化特点,提高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从而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日益增多的气象服务需求,达到合理利用地方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3.2 转变气象为农服务方式,创新气象为农服务产品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要求更高、需求更加迫切,应始终坚持以服务为中心,不断改善服务形式,更新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内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气象服务,努力打造气象为农服务新模式,真正做到气象信息零距离,气象服务润民生。
3.3 推进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制订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组织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暴雨、干旱、冰雹、雷电及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改善技术装备,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处置措施。
3.4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队伍素质
要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尤其离不开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大力抓人才战略,坚持对现有服务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另一方面,计划引进一些学农气的大学毕业生,逐渐壮大农业气象队伍规模。此外,还要努力寻求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多学习、借鉴、引进上级、兄弟单位气象为设施农业服务方面的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曹玲,栾猛.吉林省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概述[J].吉林农业,2015(1).
[2]孙胜阳.富锦气象为农服务路径的思考[J].新农村(黑龙江),2012(10).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