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划 高军 纪玉英
采写 本刊记者 许方霄
▲20 世纪90 年代初新发地批发市场交易场景
▲1995 年,中央批发市场开业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温饱已不再是人民生存的最高目标,他们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健康上来,尤其是近几年,食品安全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都说市场是保证餐桌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卡,所以,要保证食品的安全,最不应该被忽视的就是保障万千市民日常生活的供应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市目前共有23 家大型食品批发市场,其中丰台区有5 家。这些保障北京市民正常生活需求的大市场是如何建立起来,因何机遇发展、壮大?对于发展过程中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如何解决?当前又以何措施保证食品安全?本刊首先从集中坐落于丰台区5 家大市场中,以蔬果、鲜肉为主的3 家批发市场的发展讲起。
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曾说过,首都农产品供应不是简单的民生问题,是政治问题,是城市安全问题。这句话足以说明食品供应对国家、社会存在的举足轻重的意义。其实,这种认识不是今日才被国人所认知。远的不提,就拿新中国成立之后来说,食品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就已经为政府所认识。中央有关部门于1955 年成立了食品“特需供应”机构。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特需供应”机构设立伊始的使命,仅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访华、重大国事等活动提供安全的食品保障,保障对象尚未普及于百姓之间。而这个“特需供应”机构原属公安部八局五处,即食品保卫处, 1956 年正式移交由北京市负责,隶属北京市第三商业局,后又划归第二商业局,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食品供应也有了基本的保障,但也必须由二商局按计划供应。
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全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人民眼中也迸发着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光芒。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各地经济发展仍然不富足,尤其是农村,更是封闭和贫穷。北京的农村也如此。位于丰台区西南地区,京石高速公路与西四环路交汇处,有一个叫岳各庄村的小村庄,在“包产到户”的政策下,岳各庄村的村民们,用汗滴浇灌这片祖辈们曾劳作过的土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村民们的辛勤劳作下,庄稼年年都有好收成。看着家中屯着的满仓粮食,村民们心中激荡着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但日子久了,有“不安分”的村民就开始琢磨着,是否可以分出一小块地种蔬菜。这个想法公开后,得到大伙儿的一致认同。待村民将成熟的蔬菜采摘之后,由村里的负责人运到市里交给二商局,由二商局统一作价收购。
▲1992 年新发地批发市场领导班子在谋划市场发展
1985 年,北京市打开城门放开农产品价格,二商局不再控制北京市郊区农民的蔬菜了。按理说,政策的放开可以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但在一直按部就班的村民们看来,这个政策却是一个给他们带来无尽苦恼的坏消息。他们开始犯愁,如果二商局今后不再统一收购蔬菜了,田里那一片菜该怎么处理?难道眼睁睁地看着一家老小一年来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干脆从田里采摘蔬菜后自己拿到马路边儿去卖吧。”在改革开放思想不断的熏陶之下,即使是农民,也萌生出了“做买卖”的意识。在这之后,岳各庄村的村民陆陆续续地来到马路边儿,经营着自家的生意。这一举动无形中影响了周边村庄的村民,虽然没有宣传和号召,但其他村庄的村民也来了,带着蔬菜来到岳各庄村的马路边儿,和岳各庄村民一块儿做起生意来。甚至到后来,远郊区县的农民都到此做买卖。当时岳各庄村马路上的热闹劲儿可与今天的乡镇集市相提并论。
虽然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能使蔬菜资源发挥最大价值,给村民们带来收益,但时间一长,“马路市场”带的弊端便凸显出来,而且越来越严重。岳各庄批发市场总经理陆建华回忆:“本来就狭窄的马路更拥堵了,路面上到处可见菜农们遗落的菜叶,要是遇上雨天,泥巴里夹着菜叶的场景更是无法言表,甚是狼狈。”他说,为了维护当地的交通和卫生环境,相关部门的领导经常到岳各庄村的马路上,对自发形成的强大“团队”强行清理。于是,在岳各庄村的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猫捉老鼠”游戏的上演:只要强行清理市场的领导一来,售菜的农民们使会很“配合”地在短短几分钟内全部消失,但只要领导们一转身,身影还没完全离开岳各庄村,他们就像变戏法似的,又全都回到之前的老地方,继续愉快地做着生意。
曾有一位研究农产品市场问题的专家说过,办农产品市场要具备四个要素:第一,这个市场的早期是自发的;第二,地理位置处于城乡接合部;第三,交通便利;第四,市场距离消费终端,用原始车辆运输不超过一个小时。既然屡禁不止,何不放开,然后进行统一管理?岳各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北京西客站、长安街车程仅10 分钟左右,这不正符合办农贸市场的条件吗?1986年,在与丰台区工商所多次商议后,岳各庄村决定将村里一块大约20 亩的废弃工厂的场地利用起来,作为市场用地,再用铁丝网将这块地围起来,召集20 多个人管理这个简陋的市场。陆建华坦言:“岳各庄批发市场最初建立的原因,不是因为商机和政策,而仅仅是为了方便管理。”
1988 年,在岳各庄批发市场如火如荼地经营2 年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悄然成立。与岳各庄批发市场的建立原因相似,新发地批发市场的成立也是为了疏散交通和便于管理。新发地批发市场办公室主任杨潘表示,市场建设初期可以用3 个“15”来概括——占地15 亩、管理人员15 名、启动资金15 万元。如今的新发地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就是当初15 个发起人之一。杨潘笑言:“可以这么说,最初的市场就是‘借’来的。他们跟村里商量,借15 亩耕地,然后又借来砖,为市场管理人员盖了几间办公用房,甚至连围地的铁丝网都是借来的。”在张玉玺的带领下,15 个人齐心协力,四处张罗。一通忙碌之后,1988 年5 月16 日,一个小型农贸市场终于在北京的东南部,一个叫新发地村的土地上正式成立,这也意味着新发地村的村民们将有一个便于交易的平台了。杨潘说:“从地理位置上讲,新发地批发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起步晚,当年与岳各庄批发市场和大钟寺市场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1995 年,新发地附近的人们发现,新发地批发市场多了户“邻居”——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而这个新市场的起步与岳各庄批发市场、新发地批发市场的性质都不同,它隶属于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管理委员会,而中央批发市场管理委员会的上级单位则为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也就是说,中央批发市场是一家由政府支持而成立的市场。这令白手起家的新发地批发市场不得不对这个具有强大支撑力量的邻居侧目。
中央批发市场的建立原因,得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说起。20 世纪90 年代的中国已经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貌,考虑到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日用品需求量也将显著增加,当前的市场供应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北京市政府经过多次讨论,决定由政府出资建立并监管一家市场,既为保障北京市民对农副产品需求,也为服务整个华北地区。1993 年,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领导小组,1994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同意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的总体规划方案——由市政府投资兴建,开辟3800 亩地,建25个大厅,设想将中央批发市场建成亚洲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闻听北京市政府要在丰台建立市场的消息,各地商贩蜂拥而至,希望能在中央批发市场有一席之地。但以中央批发市场拥有的场地和门脸儿数量,接受所有商贩的申请肯定是不现实的,因此,在中央批发市场办公室门口,每天都能看到壮观的场面:为了能在中央批发市场内占有一间门脸儿,想入驻中央批发市场的商户们早早地就来了,他们排着长队,焦急地探着头,盼着管理人员叫到自己前去申请,领号的那一时刻,生怕一个愣神儿就丧失入驻中央批发市场的机会。据中央批发市场办公室主任王玉坤说,在中央批发市场对外招商时期,办公室的门被前来申请进驻市场的商贩挤坏过好几次。商户们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能拿到中央批发市场的“入场券”。在第一期工程——蔬菜水果交易厅(现B 厅)和农产品综合交易厅(现C 厅)建成后,1995 年9 月底,中央批发市场正式开业。
中央批发市场成立以后,发展可谓是顺风顺水,盛名享誉全国。后来由于政府机构调整,市政府将中央批发市场项目交于北京市农委负责,但因资金问题,北京市政府最初“建成亚洲最大的农副市场集散地”的规划也没有实现。而后,虽然中央批发市场在发展的20 年内经过几次升级改造,并又新建了几个交易大厅,但由于土地有限,中央批发市场的发展规模受到极大限制,至今仍为最初的100 亩,这令中央批发市场甚感遗憾。
岳各庄批发市场、新发地批发市场和中央批发市场在建立之初都是以销售蔬菜为主,历经几年的发展,各家市场都以各自的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菜农,从规模到经营品种较建立之初简直可谓天壤之别。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三家批发市场的领导们开始以企业家的眼光,从全力维持市场生存逐渐琢磨起市场的未来发展之路。
陆建华坦言,由于三家市场的距离很近,“区分化生存”的定位战略成为各家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具备的意识。1992 年,岳各庄批发市场响应国家“国家、市级、村级全面联营”的号召,成为第一批把市场推向高端、安全、整洁的整治市场,与农业部农垦集团、北京市水产局三家联营,建立成一家集蔬菜、水果、水产、海鲜、日用百货、厨房用具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市场——华垦岳各庄批发市场。“这在当时算是北京市最大、品种最全的综合性批发市场,尤其是鲜肉类,在北京,甚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陆建华说,随着岳各庄批发市场经营品种的丰富,前往市场的商贩越来越多,从原来仅销往丰台区,到跨区销售,最后营销批发外埠,如山东、海南等地的菜。对于当初的转型定位,陆建华解释道:“由于城市化建设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岳各庄批发市场不得不缩减扩建计划,仅占100 亩而已。所以要使市场获得发展,我们必须要转型升级,最终确定以综合市场和配送中心为特色的市场定位。”
就在岳各庄批发市场联营的1992 年,新发地批发市场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其占地面积从最初的15 亩,变成400 亩,而批发蔬菜、水果仍是他们的主营业务。虽然此时新发地批发市场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一定规模,甚至是岳各庄批发市场的好几倍,但身为“老大哥”的岳各庄批发市场毕竟积攒了众多固定客户,且其“综合性”定位又吸引了一拨新商户,地位不是那么轻易就被撼动的。新发地批发市场一位管理人员说:“在北京市还没有那么多车的时候,菜农们大多都拉着菜前往城区销售,而那会儿新发地批发市场的周围还都是农村,也没有什么单位或企业,到此来采购的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至于新发地批发市场超越前辈,成为北京乃至全国交易规模最大的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全国同类市场中具有较大辐射力和影响力,那都是后来的事儿了。
经济快速发展给北京带来喜悦,但也使北京的交通状况陷入困境之中,对北京市民来说,道路拥堵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儿。为了限制车流量,2000 年北京交管部门规定:“四环路以内区域的道路,7时至22 时,禁止2吨(不含)以上的货运机动车通行。”在文件正式下达后,四环以内的市场,包括岳各庄批发市场头疼不已。货车在大部分时间不能进四环,这不是给四环内的市场设置一道门槛吗?对这个政策的发布,北京各大批发市场的反应与高考考生得知录取结果一样,呈现出“几家欢乐几家愁“之态——就在岳各庄批发市场等市场为那些曾久驻市场的部分商户不得不离开而苦恼时,地处四环外的新发地批发市场却为限行政策可能带来极大商机而显得欢欣鼓舞。
这是新发地批发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果然,凭其极占优势地理位置和宽阔的场地,新发地批发市场成为那些有意从其他市场迁出的商户首选的“新东家”。那段时间,新发地批发市场的门槛快被商户们踏平了。看着新发地批发市场每位员工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张玉玺也十分激动,但喜悦和激动没有冲昏他的头脑。考虑到买卖平衡市场才能发展,张玉玺认为“每天几千万公斤的农产品只靠小商贩和机关单位是不行的”。在与其他领导几番探讨后,2001 年,张玉玺决定筹建一个配送中心。在得知新发地批发市场要建立配送中心的消息后,全国各地众多大小配送公司纷至沓来,都想在第一时间抢占先机。“这个配送中心一共有18个单元,一二楼为一个单元,一楼是包装、仓储、加工、展示,二楼是办公、商务用房,共有97 家配送公司。”对这个配送中心,杨潘作如此介绍。
虽然新发地批发市场占地已经有500亩左右,但面临商户越来越多现有的场地已经满足不了需求的问题,2003 年,张玉玺仍然决定对新发地批发市场实施全面启动升级改造工程,以更快的速度将新发地批发市场建设成“北京大型,全国一流”。他先把村里一些村民的耕地收回村集体,后来又把新发地村所有村民的住宅全部拆迁。杨潘说,这些拆迁款都是杨玉玺自己向银行贷的款。“村民没有耕地了,可以到市场里上班,也可以在里面经商,但二者只能选其一,这是市场的硬性规定。”
2004 年,新发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展顺利,全年共开工了16 个子工程项目,包括16 万平方米的保鲜库,5000 平方米的冷藏库,果品市场周转用地场地硬化,活禽交易区改造和西大门、北大门、经营者乐园大门改造工程等。昔日的贫穷村庄、力量薄弱的农贸市场已全然不在。如今的新发地批发市场占地1820 亩,管理人员1759 名,固定摊位5558 个,定点客户8000 多家,日均车流量3 万多辆次、客流量6 万多人次,日吞吐蔬菜1.6万吨、果品1.6 万吨、生猪3000 多头、羊3000 多只、牛500 多头、水产1800多吨。市场内现有4 家上市公司的分公司,年交易额过亿以上的有32 家,年交易额过千万的有883 家。2014 年的综合交易额为863.7 亿,交易量为2049 万吨,连续13 年位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一名。此外,新发地批发市场还在全国建立了12个分市场和400 多万亩蔬菜基地。“今年一座12 万吨的冷库也即将破土动工,建成后可以保证北京市场七天内土豆、洋葱、萝卜不断档。”杨潘说道。
而中央批发市场几经升级,今日也拥有6 座交易大厅、2 座钢结构交易大棚、5000 平方米保鲜冷库及其他铺面房等。经营摊位1350 余间,商户900 余户,从业人员一万余人。交易量由1996 年的6.5 万吨增加到2014 年的54 万吨;市场交易额从1996 年的1.9 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58.69 亿元;摊位数量从二三百间增加到1350 余间。其市场外埠蔬菜供应保障基地已覆盖河北、内蒙古、山东、安徽、新疆、云南等省、自治区、市,基地总数面积近300 万亩。市场的特种蔬菜交易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北京市最大的特种蔬菜交易中心。王玉坤透露:“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央批发市场就必须要有所行动。”她说,按照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提出的建设世界性城市总体战略布局以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的要求,为丰富和提升中央批发市场的经营业态,在现有土地上,将成立北京农产品中央交易中心。“北京农产品中央交易中心建成后,将与‘双核’保障体系实现互补。其功能聚合农产品展示交易、农产品中长期期货交易、农产品拍卖、安全检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办公、餐饮娱乐等,将成为一座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农产品现代交易体。”
作为北京第一批为首都服务的“菜篮子”先驱,岳各庄批发市场也在近30年的风雨征程中,以11 座交易大厅和7座交易大棚云集了全国各地2800 余商家,成为京城西南地区经营规模较大、配套服务体系最为完善、经营品种最为全面的农副产品的集散地,2014 年交易额实现53.58 亿元,交易量75.67 万吨。
随着3 大批发市场的发展、壮大,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