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莲,由亚男
(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中哈边境旅游廊道构建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
邱海莲,由亚男
(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边境旅游对于边境地区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边境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旅游持续时间短、旅游活动单一、旅游消费结构简单等问题。边境旅游廊道建设可以整合边境地区各种旅游产业要素,串联各类旅游资源,提供便捷的旅游通道和多样化游憩体验空间,正是边境旅游发展的出路所在。以中哈边境旅游为例,探讨边境旅游廊道的构建条件、制约因素,并结合中哈实际情况,提出中哈边境旅游廊道构建的发展路径,以期对其它边境地区旅游廊道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中哈边境旅游;旅游廊道;制约因素;发展路径
新疆相对于我国主要旅游发展区域,特别是东部主要客源地,属于边远地区,空间距离的限制是新疆发展国内旅游的重要障碍之一。但新疆又是距离中亚邻国最近的地区,因此也是人们前往中亚,以及中亚游客到达我国旅游最便捷的地区。新疆有着悠久的边境开放史,与8国接壤,拥有17个国家一类口岸,是中国边境线最长、对外开放口岸最多的省区,有着地缘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因而在发展边境旅游方面相对于其它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然而新疆边境旅游长期发展缓慢,丰富而多样化的旅游资源迫切需要寻找可行的路径加以开发,旅游廊道的构建是发展边境旅游的有益探索。
对新疆边境旅游发展问题的关注始于本世纪初①刘来吉:《西部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政策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2期,第44-46页。,研究的重点在于从战略定位和政策选择的角度为边境旅游开发提供对策。政府部门和实业界近几年来加大了对新疆边境旅游的关注力度,新疆自治区政府在2011年“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做大边境旅游,重点开发中亚、欧洲购物旅游客源市场,并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广泛的旅游合作,建立与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成员国的旅游交流和合作机制,推动建立喀什中南亚跨国旅游合作区、阿尔泰山跨国生态旅游合作区和伊犁中哈跨国旅游合作区。新疆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积极推进以红旗拉甫、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塔克什肯等边境口岸为核心的边境旅游发展。2013年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边民互市为前提的“团进团出”旅游团队开始试运行,国家旅游局批准了新疆边境城市塔城市至哈萨克斯坦东哈州乌尔加县3日游边境旅游线路,并批准塔城地区3家旅行社可组团边境游。但从实际发展现状来看,新疆边境旅游目前在管理体制、产品开发、政策保障、配套设施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使边境旅游发展缓慢,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①热米拉·阿布拉江等:《新疆阿拉山口边境旅游发展SWOT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第9期,第13-14页。杨洪,陈长春等:《我国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9期,第64-69页。。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边境线长达1700余公里,占新疆边境线全长的1/3,同时,哈萨克斯坦是与新疆相邻的8个国家中除俄罗斯以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与我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也最为频繁。因此,中哈边境旅游的率先发展将推动新疆边境旅游的全面发展。
目前,中哈边境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游客出入境困难。在出境方面,哈萨克斯坦不是中国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游客前往哈萨克斯坦不能办理旅游签证,因此直接到哈国旅游存在较大困难。入境旅游方面,我国给出相对较为宽松的入境旅游政策,但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通关政策时有变动,不具备稳定性。
(2)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目前各级政府虽然已将发展边境旅游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但边境口岸基础设施配套与旅游业发展目标错位。基础设施主要围绕商贸物流进行建设,旅游接待服务的软硬件建设均较为滞后。
(3)旅游产品单一。中哈边境目前主要依托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等几大边境口岸开展边境购物旅游,旅游持续时间短、旅游活动单一、旅游消费结构简单是边境购物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边境旅游在规模和层次上的进一步发展。
边境旅游开展的战略意义在于通过边境旅游,内联外拓,促进整个边境地区的振兴发展②张广瑞:《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选择》,《财贸经济》1997年第3期,第55页。。目前这种简单粗放的边民互市旅游形式显然与边境旅游的长期战略难以符合。为进一步开发边境旅游的潜力,需要以点带面,整合边境地区各种旅游产业要素,串联各类旅游资源,开发多样旅游产品,将边境购物旅游者从口岸这一单一的节点吸引深入到边境腹地,扩大消费,从而达到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目的。边境旅游廊道的构建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提出的设想。
(一)边境旅游廊道内涵
边境旅游廊道是以提供边境线形空间旅游体验,创造方便、畅通的旅游通道,聚集旅游产业要素为主要目标,空间上具有边境区域特征的节点、轴线和域面三个要素的旅游廊道体系。
边境旅游廊道兼具边境旅游活动形式和旅游廊道的特性:第一,边境旅游吸引物串联线索;第二,边境旅游产业要素聚集轴线;第三,边境旅游的便利通道;第四,边境旅游游憩体验空间。
1.边境旅游吸引物串联线索
边境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构成了边境地区核心旅游吸引物,人文景观如国门、界碑、界河、边境工作人员的仪表和工作方式、边民互市的场景与贸易商品等,自然景观如边境地区不同于内地城市的地貌特征等。这些旅游吸引物以一定的空间秩序串联起来形成边境旅游廊道的基础条件。
2.边境旅游产业聚集轴线
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区域中具有资源优势的节点优先发展,发展势能沿发展轴向外延伸,形成产业带,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同时具备旅游吸引物、旅游企业服务、旅游支持保障以及旅游客流,这些要素在旅游廊道区域内的流动和配置,廊道的交通线起聚合轴和发展轴的作用,成为廊道内旅游合作和客流运行的通道。连续通达的交通线把各个相对独立的旅游空间整合为完整的带状旅游活动空间,激发了沿线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各旅游中心地的发展壮大,并保证了旅游产业要素在轴线上的流动和配置。
3.边境旅游的便利通道
边境旅游活动是否能顺利进行,并为旅游者带来深刻独特的体验,前提是边境旅游的整个行程是否顺畅,旅游环节是否便利。边境旅游廊道的重要功能是在出入境政策、出入境交通等方面提供通畅便捷的通道,减少边境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不便。
4.边境旅游游憩体验空间
边境旅游廊道作为线形游憩空间使旅游者的观赏体验由静态转化为动态,对旅游吸引物形成整体连续的理解。这种线形游憩空间使得旅游者获得更丰富的旅行体验,在旅行过程得到多种旅游交通形式的愉悦感受,如自驾车、徒步、自行车等都是旅游廊道适宜开发的旅游产品形式。
(二)边境旅游廊道空间结构
边境旅游廊道在空间上由节点、轴线和域面三个空间要素构成廊道体系结构。其中,节点是旅游活动内聚力极化而形成的中心区域或城市,有资源密集型和服务设施密集型节点之分①王立国,陶犁,张丽娟等:《文化廊道范围计算及旅游空间构建研究》,《人文地理》2012年第6期,第36-42页。。国门、界山、界河、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等旅游吸引物属于前者,口岸服务设施、边贸互市点、边境城镇社区则属于后者。边境旅游廊道的轴线可以是自然的山川河流,如流经中国、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六国的湄公河就是中国西南边境旅游开展的最重要旅游廊道②潘顺安,刘继生:《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研究》,《旅游科学》2005年第8期,第1-6页。;也可以是由交通运输干线和口岸形成的通道。以边境口岸建立起来的合作地带通常具有极强的旅游导引功能与良好的可达性,处于相邻国家(地区)间旅游合作、开发的优选区位,成为跨国旅游合作初期阶段的基本空间形态之一③王辉,杨兆萍:《跨国旅游合作驱动因素研究——以新疆为例》,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年,第295-302页。。域面是边境旅游辐射带动的区域范围,以轴线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其范围随着旅游产业辐射能力的增强而扩大。
(三)边境旅游廊道构建条件
1.资源条件
边境旅游廊道的构建需要具备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管理及服务人才三方面的资源条件。旅游吸引物是能反映边境主题的人文或自然景观,如国门、界碑、边防哨所、边境线、边贸市场、异域风情的民俗和建筑景观等,以及不同于内地的、原始、原生态的边疆自然景观。旅游服务设施是边境旅游廊道的辅助吸引物,为旅游者获得满意的边境旅游体验提供保证。旅游服务设施包括廊道体验的导航系统、解说系统,旅游社区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服务设施等。旅游管理服务人才是边境旅游廊道构建的人力资源条件,除一般旅游服务人才,还应包括熟悉边境旅游主要客源国市场的语言服务人才,和具备边境出入境管理知识的服务人才。
2.空间条件
旅游廊道是由节点、轴线和域面共同构成的空间体系,其中轴线支撑着整个旅游廊道的骨架和线索,串联着空间体系内所有重要节点,没有轴线就没有旅游廊道空间,轴线是旅游廊道空间体系中最重要的空间要素。边境旅游廊道的轴线是边境旅游要素的聚集轴,是边境旅游者进出的通道,也是边境旅游的线索。轴线可以是线形地貌,如山脉、河流等,在边境地区这些线形地貌往往也是国境线;也可以是交通线,如公路、铁路等,能够通航的河流作为航道也可以看作交通线。
3.政策条件
边境是国家间的政治界限,人为的限制会阻碍游客的流动,制约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扩张以及旅游信息服务的完善。涉及边境旅游管理的政策是旅游廊道畅通的保障。这些政策既包含宏观层面的国际旅游合作政策和外汇管理政策,也包含微观的出入境政策和边境口岸旅游政策,使旅游廊道实现跨越边境的对接,从而保证旅游廊道在空间和政策上的连续。
4.市场条件
边境经济规模的发展壮大是边境旅游廊道构建的市场条件。随着边境经济规模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边境旅游的市场基础形成,旅游者对于边境地区的形象感知将引导边境旅游廊道的整体形象塑造和设计。在旅游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散客化、自助化旅游形式比例不断上升,团队报价旅游形式比例呈现下降趋势。散客和自助化旅游形式(如徒步旅游、自驾车旅游)将促进线形旅游空间的需求增长,是促成边境旅游廊道的市场需求因素。
(一)政策法规因素
中哈两国法律法规、政府政策部分相关因素可能使二者在推进旅游合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从国际环境和国家高度层面,构建边境旅游廊道需要中哈两国合作完善通关政策和简化旅游签证审核发放流程制度。目前,哈萨克斯坦还不是中国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我国游客无法经新疆口岸出境旅游。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尚未在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阿拉山口、红其拉甫、霍尔果斯、吉木乃、塔克什肯等边境口岸开展边境旅游异地办证试点工作,出境旅游手续繁杂,边境旅游还未实现正常化。因此旅游只是单方面的,是不对等的。
从总体环境角度上看,近些年暴力恐怖势力不断侵扰边境地区,出于安全警备的需要,边境管理政策一度收紧,成为边境旅游发展的障碍。
(二)经济因素
边境旅游的发展需要一定经济条件的支撑。目前从经济结构上看,哈萨克斯坦以工农业为基础,旅游业发展非常薄弱。在新疆,旅游业则作为支柱性产业之一。这种明显差异导致中哈边境旅游发展不平衡,旅游收支的不平衡进一步制约边境游的持续发展。
从旅游产业层面上看,边境旅游廊道是旅游产业要素的集合。旅游产业是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行业要素及相关支持行业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形成的。每一个要素的局限都会形成整个廊道建设的“短板”。
边境交通线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使边境旅游廊道在空间上的轴线建设受到制约。各类旅游资源、旅游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条块分割管理则使得边境旅游廊道在建设上难以形成统一的规范管理。
(三)服务与管理因素
边境旅游廊道各节点要素是微观要素,主要包括边境口岸、边境社区、边境旅游吸引物等。边境口岸由于机构设置不健全,致使旅游职能发挥不明显。另一方面,口岸的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旅游接待能力有限,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及导游人员业务水平、服务意识较弱,也制约了边境特色旅游的发展。边境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考察中哈边境旅游发展现状,以廊道旅游发展理论为基础,借鉴其它国家或地区边境地区旅游廊道建设经验,本文提出基于制度层面、空间层面、市场层面的中哈边境旅游廊道发展路径(见图1)。
图1 中哈边境旅游廊道构建条件、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
(一)制度层面
国家合作共同制定的完善可实施的出入境政策是简化出入境手续,促进边境旅游线路向内地延伸的前提。由国家高位推进,从国家层面上促进周边国家同意口岸开通边境旅游业务和确认本国为中国游客旅游目的地;建立边境口岸1~7天的边境旅游异地办证政策,中国公民可持一次性边境旅游通行证出入边境。对方国进入口岸乃至赴新疆旅游的公民也持同样边境旅游通行证出入中国境内,时间为7~10天左右,旅游线路可以由各地州延伸至国内大的旅游城市;积极争取开通边境口岸旅游线路。
加强边境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意识。自治区各地州加大对口岸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口岸餐饮、住宿、文化、旅游景点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以提高口岸的旅游接待能力;建立和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及解说设施等旅游支持系统,提高边境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对旅行社接待人员、景区服务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在加强自身旅游服务供给的同时协调哈萨克斯坦建立边民互市贸易区,中方公民可持特制的通行证在限定的时间内出入边境互市贸易区旅游购物。
(二)空间层面
构建边境路网,形成边境旅游廊道轴线骨架。中哈边境旅游廊道既是旅游通道也是线形游憩空间,需要建立在可旅可游的边境路网空间载体上。边境路网作为旅游廊道的轴线,应能串联边境旅游吸引物和边境旅游服务设施与边境社区,同时具有景观观赏性,使其本身成为游憩空间。
合理规划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要素在廊道的聚合。边境旅游廊道本身由于其交通轴线的通达性,把各个相对独立的旅游空间整合为完整的带状旅游活动空间,能够激发沿线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各旅游中心地的发展、壮大,并且保证旅游产业在轴线上的流动和配置。
(三)市场层面
加强精品旅游点/区的建设。以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等边境口岸为核心,大力加强周边旅游点/区的精品化建设,使边境旅游廊道的吸引力得到加强;在精品旅游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促进周边旅游点联动发展;加强边境旅游廊道内部各景点景区的合作,精品旅游点如果得到较好的发展,应考虑对边境游客进行分流。
通过节事活动加快中哈旅游互动。借鉴“中俄旅游年”等旅游节事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经验,通过会议、展览、赛事、节庆等多种活动加强中哈之间文化交流和宣传,促进中哈之间的旅游客流往来;充分考虑中哈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特征,确保节事活动的规模效应与影响力。
重点加强旅游廊道的品牌建设与营销。建立中哈边境旅游信息交流平台,以旅游企业为主体,重点推出有代表性、服务质量高的企业品牌;加强对外宣传,抓住两国合作发展机遇,打造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廊道品牌;激发边境社区居民在品牌打造中的积极性,并做好品牌的内部及外部推广工作,提高旅游廊道的市场影响力。
On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Kazakhstan border tourism corridor an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path
QIU Hailian,YOU Yanan
Border tourism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to culture ex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border regions.However,the border tourism in China is fac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such as short duration,single tourist activities,and simple tourism consumption structure.The construction of border tourism corridor,which could integrate various factor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link varied tourism resources,offer convenient tourism passage and diversified recreation space,is the way out to border tourism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takes the China-Kazakhstan border tourism for example,discusses the conditions,restrictive factors,suggests a development path in hope of providing some help for further study.
China-Kazakhstan border tourism;tourism corridor;restrictive factors;development path
F590.3
A
1009-9530(2015)01-0040-05
2014-09-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中哈边境旅游廊道建设研究”(050113C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科研项目“新疆出境旅游与边境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邱海莲(1987-),女,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和边境旅游。由亚男(1962-),女,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