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原则、范围及标准

2015-10-26 00:31温辉
中国检察官 2015年1期
关键词:规范性合理性备案

·温辉/文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原则、范围及标准

·温辉*/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建设实为加强宪法实施的重要一环。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应坚持服务国家工作大局、集体行使监督权、“备”与“审”有机结合的原则。根据监督法的规定,需报备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为县级以下人民政府。但在行政权下放、“强镇扩权”的背景下,乡级人民政府也应纳入需报备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范畴。备案审查的标准为适当性原则,可以具体化为合法性审查和合理性审查。其中明确提出,检察机关要把法律监督纳入法治监督体系。要正确实施这一举措,必须正确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宪法 监督 规范性文件 备案审查 检察机关

一、引言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为法治中国绘制了蓝图,为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决定》重申了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并强调“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我国宪法赋予了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权。《立法法》就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作出了规定。同时,《监督法》第29条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参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对有关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程序作出规定。备案审查制度涉及原则、主体、对象、范围、程序、标准、形式等一系列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备案审查的原则、范围及标准予以探讨,以求教同仁。

二、备案审查的原则

备案审查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因此,备案审查应遵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除此之外,还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服务国家工作大局的原则。服务国家工作大局是《监督法》第3条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是服务大局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人大监督环节的具体体现,是解决人大工作中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决定在第六部分“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中强调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服务国家大局原则要求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监督职权、审查规范性文件时,首先应将其置于国家大局这一宏观背景之下,全盘考虑规范性文件与国家大局间的关联性。如果规范性文件能够很好地服务大局,顺利通过审查的机率就可能被增大;反之,则很可能遭遇被撤销的命运。

第二,集体行使监督权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理论,是关于民主集中制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基本思想原则及其实现方式的论述,是对民主与集中的本质及其关系的揭示;民主集中制原则不仅是我国宪法的理论基础,更是我国国家机构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论述了民主集中制的涵义。他说:“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权力机关层面要求,对重大问题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和尊重少数人的意见基础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样,就可以在广泛民主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集中。就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而言,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1]无论是专门委员会或有关工作机构的初审,主任会议的审查,还是常委会的审查,都应体现这一原则。比如专门委员会的初审意见应由专门委员会召开会议后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而不宜由专门委员会负责人直接决定。

第三,“备”与“审”有机结合的原则。备案审查制度最初是将备案和审查分开的,直到1990年2月18日国务院《法规规章备案规定》,正式确立备案审查制度。[2]《立法法》的颁布使备案审查制度又有了新的、里程碑意义的发展:备案审查机关从行政机构发展为立法机构。此外,这种发展更体现在审查内容上,即将“备案”与“审查”结合起来,使备案从原有的“程序性登记”的范围中脱出,具有了进行“实质性审查”的含义,从而确立了“备”与“审”有机结合的原则。《法规备案审查工作程序》(以下简称《工作程序》)的规定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工作程序》第8条规定:“专门委员会认为备案的法规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主动进行审查,会同法制工作委员会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依照第11条的规定处理。”

三、备案审查的范围

影响备案审查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

实践中,各地对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特别是对乡人民政府、政府部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垂直管理部门能否成为需备案审查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认识不同,各地的具体规定也千差万别,导致法制不统一。《监督法》第29条授权省级人大常委会参照立法法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程序,那么监督法应是各地制定关于备案审查的地方性法规的直接依据,因此,我们考察制定主体时,必须回归监督法,严格按照监督法的规定确定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监督法》第29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不适用的决定、命令的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具体规定。”透过条文,不难看出,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已经被明确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相应地,乡一级人民政府、政府部门(上级垂直管理部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不应成为报备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但是,随着行政改革的深入,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行政权力下放,“强镇扩权”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趋势之下,乡一级人民政府职能不断扩张,必须赋予其“制定行政措施”的职权。另外,按照决定“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的要求,乡一级人民政府亦应成为报备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

四、备案审查的标准

(一)合法性审查

从立法法和监督法的立法目的考量,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意义在于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由此,规范性文件是否与上位法相符合即成为合法性审查的重要标准。

规范性文件与上位法相符合的对立面即与上位法相冲突。法律规范间的冲突分为两种情况,即“不一致”和“相抵触”。从语义角度考查,“不一致”与“相抵触”没有太大的差别,前者指存在分歧,后者指跟另一方有矛盾。但是在立法法中,它们有了不同的涵义和使用方法,即在相同位阶(或者准相同位阶)的法律规范之间,立法法使用的是“不一致”,在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之间,使用的是“相抵触”。就其内涵而言,“不一致”是指法律规范对同一调整对象有意作出了不同的规定,且这种不一致本身不是背离立法者意图的抵触,即“不一致”的法律规定之间不存在“相抵触”的问题。“相抵触”则带有法律上的否定性评价色彩,即法律规范间的“不一致”是被禁止的,“而禁止相抵触又是出于维护法制统一、贯彻上位法的价值等需要”。[3]如何判断规范性文件与上位法是否相抵触呢?有人认为,具有合法性的规范性文件要符合下列要件:符合上位法基本原则与精神;不违背上位法立法目的和意图;不超越立法权限(尤其是专属权限);遵循规范化制定程序;不违背强制性规定;不对抗其他合法权利;符合情势变更原则。[4]

2004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纪要》在对审判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列举了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十种具体情形,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基本上能够反映出规范性文件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它囊括了“超越法定权限”和“相抵触”两种情形。另外,相较于抽象的原则概括,它使人有一种“除去巫山便是云”的豁然感觉。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将其作为规范性文件备案合法性审查的具体内容。

(二)合理性审查

法律难以做到尽善尽美。西方法彦称:“法律一经制定就是一部千疮百孔的法律。”由此可见,合法性审查也不免百密一疏,特别是针对自由裁量行为,更是力有不逮。正是出于对自由裁量可能滥用的担心、裁量“自由”的不能容忍,行政合理性原则应运而生,并凸显其巨大的积极意义。[5]因此,现代行政法学普遍认为,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美国行政法学家施瓦茨更是将这一原则推向极致,他向我们抛出这样的问题,即“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的核心。行政法如果不是控制自由裁量权的法,那它是什么呢?”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合理性原则应贯穿于行政法治的全过程。因此,在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中,合理性审查是绝对不能或缺的。

我国学者对合理性原则的解读大致包括: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理性、合乎情理、适度等。在英国,经过司法判例的长期积累,合理性原则已具有了丰富的内容,包括下列相互交叉的概念:不适当之动机或目的;考虑不相关之因素;未考虑相关因素;不合乎理性;荒谬;恶意;不诚实;恣意;反复无常;过分;禁止反言之违反;忽视公共政策;法律期待之违反;违反比例原则;法律解释错误。[6]如果说中国式的解读过于抽象原则,因可操作性差而无济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英国式的解读则过于具体繁杂,处理具体问题时会令人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必须寻得一条中间路线,在过于抽象和过于繁琐间找到平衡。关保英曾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视角,他认为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合理条件应包括:(1)符合法治观念的合理性:要求执法人员在处理法无明文规定的行政事务时,必须在法治观念的支配下选择相关的行政规则,而不是让法治之外的因素左右头脑。(2)符合宪政民主的合理性:要求行政主体所认同的合理性是在行政主体与相对方权益关系平衡以后的合理性,是突出行政相对方地位的合理性。(3)符合相关实体规则的合理性:类似于牵连犯的行政违法,法律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处罚方式,行政主体在选择时应考虑以刑法中重罪吸收轻罪的处罚规则为标准。(4)符合法律形式要件的合理性,包括主体、程序、形式等。[7]

笔者在这四个条件之外加上一条,即符合具体情况的合理性。其具体要求为:制定主体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特别是在缺少上位法依据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本区域实际情况、社会现实等。虽然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但人口结构、资源占有、地缘优势、经济基础、政策倾斜等的差别,加剧了各地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的差别。同一规范性文件在此地是合理的,而在彼地则可能不具有合理性。孟德斯鸠告诉我们:“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8]法律尚且要求如此,更遑论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合理性审查标准中不能缺少符合具体情况的合理性。

五、余论

《决定》坚持问题导向,直面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提出了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这里特别要提的是,针对司法不公和腐败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决定》开出良方,作出具体工作部署。其中涉及检察机关的主要有:1.把法律监督纳入法治监督体系。要求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加强以行政违法行为的监督。2.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检察院。3.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4.改革检察机关人财务物管理体制,探索实施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与检察权相分离。5.推进检务公开。6.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7.加强人权司法保障。8.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征程,检察机关使命神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我们坚信行进在法治中国的“人间正道”,检察机关的改革成效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注释:

[1]王世贵:《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内容和程序》,载《人大研究》2010年第3期。

[2]钱宁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历史、现实和趋势》,载《学海》2007年第6期。

[3]奚晓明主编:《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行政?国家赔偿?其他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第211页。

[4]顾建亚:《突破上位法时的抵触标准:以“其他规范性文件”为研究基点》,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周占生:《关于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法理思考》,载《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6]林惠瑜:《英国行政法上的合理性原则》,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版,第197页。转引自王书成:《中国行政法合理性原则质疑》,载《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

[7]关保英:《论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合理条件》,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6期。

[8][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页。

*国家检察官学院检察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102206]

猜你喜欢
规范性合理性备案
关于备案建材事中事后监管的实践与思考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已废止或者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我省高校新增备案和审批本科专业名单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作为非规范性学科的法教义学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至善主义、合理性与尊重
我国知识产权判例的规范性探讨
解读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双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