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钦 张玉洁
带着宠物小狗上学,可能是许多都市孩子梦寐以求但又不敢奢望的事情。
今年5月,我们到革命老区甘肃省庆阳市调研老区扶贫,就偶遇一对带狗上学的小兄妹。当我们翻山上塬,来到环县樊家川乡关沟小学时,映入眼帘的,除了八个朴实的孩子、两名年届退休的银发教师之外,还有一条名叫乐乐的小狗。乐乐的主人是十二岁的郭洪明和十岁的郭莉莉。郭洪明说,家里离学校有七八里地,村里但凡有经济条件的孩子都被父母陆续接到城里、镇上读书去了。上学路上没有小伙伴,只好带上乐乐壮胆。他就要去镇里上初中了,最担心妹妹今后一个人上学是否安全。
在陕甘宁老区,带狗陪读的故事只是个案,却引起我们的深思。带狗陪读故事的背后,是老区的这样一群人:他们表面上与其他人享有同等的机会和公平,但因为各种条件所限,还要为抓住这个机会付出比其他人艰辛数倍的努力。
在关沟小学,我们一个一个访问郭洪明兄妹的同学发现,他们大多来自农村低保家庭或单亲家庭。两位银发教师也感慨,偏远山区条件艰苦,几乎没有年轻老师愿意来,真担心他们一退休,学校也会“退休”。在陕甘宁老区其他县市区的农村小学实地走访,我们也看到,稍微有一点经济基础的农村家庭都加入了进城陪读的大潮,优秀师资也向城区、乡镇流动,被“沉淀”在偏远农村的,是不想走、走不了的老师和没法走、走不起的学生。在庆阳市另一所麻雀小学,一位五十八岁的老师感慨,没有琅琅书声、歌声和学生欢笑声的小山村,就没有希望。
在医疗卫生等其他公共服务方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如今,老区群众面临的贫困,早已不是温饱不足的生存型贫困,而是发展乏力的发展型贫困。
带狗陪读的背后,还有一条并不平坦的上学路。在郭洪明的描述中,从学校到他家的山路,是一条尘土飞扬、崎岖临崖、下雨天就出不了门的山路。在我国广袤的中西部多山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样的山路并不罕见。近些年来,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农村路网不断织密,但要让像郭洪明家这样量大、分散的自然村都通硬化路,还需一段时间。不过,郭洪明家所在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是我国石油资源的富集地,被称为能源“金三角”。从环县樊家川乡政府到关沟小学,山塬上、沟底下,有许多红色的采油机,路上不时碰到大型油罐车、采油输水车,而车轮下的道路却是崎岖难行,车过处尘土飞扬。谁都知道沥青是原油加工的产出品之一,但在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不少农村,“山里盛产原油,山路却罕见沥青”,路按农村公路标准修建,车辆却多是大型、重型车辆。
一条条被压坏、没沥青的农村公路,就像一个缩影,折射出老区“油盆盆”中的“穷窝窝”。当老区能源资源开发的共建共享机制更加完善、能源资源开发的经济成果能够更加充分地用于扶贫攻坚时,可以想见,至少老区会有一条条平坦、宽阔的路。像郭洪明这样的孩子,起码可以不再为自己的妹妹一个人带狗上学而担心。
【原载2015年7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
插图/“陪读狗”/李法明